觀滄海曹操的作者介紹,寫作背景,主題,詩意請人回答

時間 2021-12-30 11:34:35

1樓:手機使用者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後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樓:在寂寞中入睡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沛國譙(qio)(今安徽省毫(bó)縣)人。漢獻帝時官至丞相,後被封為魏王。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他為魏武帝。

曹操是漢末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詩和散文。他的詩繼承漢代樂府民歌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有的寫時事,有的寫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風格悲涼慷慨。

散文寫得質樸簡約,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受傳統的束縛,豪邁雄健,體現了「建安風骨」的基本特徵。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學上也各有成就,文學史家習慣稱他們為「曹氏父子」或「三曹」。他們周圍團結了一批文學家,形成所謂的鄴下文學集團。

而曹氏父子則以其倡導和創作,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散文四十餘篇,有中華書局輯校的《曹操集》。

3樓:天命何向

創作背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2]《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 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

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巨集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絡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

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巨集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作者簡介曹操(155.2.24.

-220.1.15),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裡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而曹氏父子則以其倡導和創作,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曹操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散文四十餘篇,有中華書局輯校的《曹操集》。 這首詩寫景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動靜結合,虛實並用,層次分明,狀盡大海浩淼無垠、吞吐日月的巨集大氣勢,實際上是極寫詩人那如「滄海」般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決心消滅所有殘敵,誓統中國的壯志豪情。

全詩句句寫景,實則句句抒情,詩詞人把自己遠眺大海時湧上心頭的那種豪情壯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本詩詞很好的體現了寫景詩的這一特點,堪稱寫景詩的上品,也應是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寫景和我們作文寫景狀物的典範,很值得大家細品、學習和借鑑。

通過描寫壯觀巨集偉的景象,動靜相襯,虛實結合,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英雄情懷。

觀滄海的寫作背景

4樓:物述文迪戈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

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巨集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擴充套件資料《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託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製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事蹟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5樓:我冬閣的狗腿子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

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巨集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6樓:利曉藍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徵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湧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觀滄海》是北征烏桓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一定會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裡,藉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優秀的作品。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詞語注釋:

⑴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⑶滄:通「蒼」,青綠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麼。

⑹澹澹(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⑺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⑻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⑼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陽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漢:銀河,天河。

⒀幸:慶幸。

⒁甚:非常。

⒂至:極點。

⒃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樂府歌結束用語,不影響全詩內容與感情。意為太值得慶幸了!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譯文: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7樓:悅讀老師

回答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

抱歉,剛才接個**

好的,請等一下,內容多打字慢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這是思想感情。

提問文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朝代。

文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創作背景。

回答詩人運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使情與景達到完美的統一。詩人生動地描繪大海的形象,滲透著詩人的激情。更重要的是,詩人賦予大海以鮮明的性格。

大海的性格,也就是詩人自己的性格。表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處處抒情。

提問文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藝術手法和體裁和思想情感。

回答好的,請耐心等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絕。首句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淒楚;次句是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於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全詩選擇了楊花、子規、明月、風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編織出乙個朦朧的夢境,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

更多10條

曹操《觀滄海》作者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 155年 220年正月庚子 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 現安徽亳州市 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 軍事家 文學家 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

觀滄海是誰寫的,朝代作者也要,觀滄海作者朝代

三國 曹操 字孟德 內容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曹操 公元一五五 二二 年 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沛國樵縣 今安徽亳縣 人,和相國曹參之後 曹操 公元一五五 二二 年 字孟德,...

觀滄海曹操的簡短翻譯,觀滄海 曹操 譯文

觀滄海 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執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觀滄海詩意,曹操的《觀滄海》的詩意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之哉,歌以詠志。詩意 向東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到高高的挺立在海邊,樹木與百草叢生十分繁茂,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湧著巨大的海...

曹操《觀滄海》的寫作背景是什麼,曹操 《觀滄海》 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 206年 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 207年 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