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事件是土地改革和包產到戶,初二歷史

時間 2022-11-25 19:10:23

1樓:匿名使用者

土地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比如土地稅收制度改革、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

包產到戶最初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十八個農戶最先開始實行的。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的一種生產責任制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畫、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

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週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絡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的發展。

2樓:

1是土地改革 。2是 包產到戶。

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傳統農業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即為我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3樓:彷徨琉璃

土地改革內容:狹義的土地改革是指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即把一部分人占有的土地轉移給另一部分人所有。廣義的土地改革不僅包括土地所有權的轉移,而且包括土地租賃契約的改變。

土地改革通常是指土地所有權由人數相對較少的富有者、大量土地的所有者(如貴族、莊園、農場主,或通稱為土地主)向那些耕作者的轉讓。但廣義的土改並非完全是這樣,**對土地進行的徵收以及農業集體化改造亦被納入。在改革過程中,部分轉讓會給予地主相應的補償,金額從象徵性的小數目至土地實際價值均有。

而某些改革甚至不需要所有者同意,即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積極影響: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包產到戶內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堅持統一計畫、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條件下,把耕地農作物和某些畜牧業、養殖業和副業生產任務承包(包用工、包費用、包產量)給農戶負責,實行超產獎勵減產賠償的一種做法。由於是以農戶為單位負責完成整個農業生產週期內的全部生產任務,勞動的最終成果和承包戶的經濟利益聯絡比較直接,因此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產量,促進生產的發展。

包產到戶積極影響: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

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傳統農業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即為我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責任制給我們什麼啟示

4樓:馬邊綠茶

土地公有制不變,土地經營權作為用益物權寫入物權法。

近代中國解決土地問題的政策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和歷史意義

5樓:輕請的走

近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演變,生

動地說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決策方法的科學性。

50年代未60年代初,中國實現農業合作化以後,曾經出現過幾次「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但每次都被否定於萌芽之際。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的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由於高度集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長期處於徘徊局面。粉碎「四人幫」後,全國還有1億多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農村經濟體制和管理體制急需來乙個大的變化

在農村改革中,安徽省和四川省先走了一步。1977年6月,萬里出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在他的支援下,安徽省農委經過反覆調查研究,起草了《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問題的規定》,並以省委名義於1977年11月15日在安徽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通過。

這個檔案規定生產隊可以實行定任務、定質量、定工分的責任制,只需個別人完成的農活可以責任到人。這份檔案可以說是粉碎「四人幫」後全國出現的第乙份關於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檔案。與此同時,四川省委也實行了「放寬政策」、「休養生息」的方針,制定了《關於目前農村經濟政策幾個主要問題的規定》,允許和鼓勵社員經營少量的自留地利家庭副業,特別是肯定了四川農村不少地方已經實行的「定額到組、評工到人」的辦法。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災,安徽省委根據面對的困難,作出了「借地種麥」的決定。在這項政策鼓勵下,安徽省風陽縣小崗生產隊的農民秘密達成了包產到戶的協定。實行1年,小崗生產隊獲得了大豐收,起到了巨大的示範作用。

與此同時,小崗村所在的鳳陽縣的其他一些鄉村、安徽省肥西縣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一些地區也先後搞起了名稱各異的承包責任制。

在這樣乙個關鍵時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在會上指出:如果現在再不進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沒有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區域性做起,從乙個地區、乙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進行這種試驗。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兩個重要檔案,決定提高農產品**,放寬農村政策,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和支援農村搞家庭副業,建立農業生產責任制,特別是允許「包工到作業組,聯絡產量計算報酬,實行超產獎勵」,但是,兩個檔案仍明文規定「不許包產到戶,不許分田單幹」。

1979年9月28日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也仍然規定:「不許分田單幹。除某些副業生產的特殊需要和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單家獨戶外,也不要包產到戶。

」儘管如此,三中全會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大大鼓舞了全國各地的幹部和農民,使農業生產責任制迅速發展起來。到1980年3月,全國實行包工責任制的核算單位佔全國生產隊總數的55.7%,包產到組的佔28%,其餘是實行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的生產隊,或是未實行生產責任制的生產隊。

可見包工到組和包產到組是農村生產責任制最初的普遍形式。

能否推廣包產到組和包產到戶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在傾聽群眾呼聲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將自發狀態的包產到戶加以總結提高,以指導全國農村改革。1980年9月14日至22日,***召開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討論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問題。

27日,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其中指出:在那些邊遠山區和貧困落後的地區,長期「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產靠救濟」的生產隊,群眾對集體喪失信心,因而要求包產到戶的,應當支援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乾到戶,並在乙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就這種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實行包產到戶,是聯絡群眾、發展生產、解決溫飽問題的一種必要的措施。

就全國而論,在社會主義工業、社會主義商業和集體農業佔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在生產隊領導下實行的包產到戶是依存於社會主義經濟,而不會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沒有什麼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因而並不可怕。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對於統一人們的思想、加速農村體制改革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自發和初步推行階段進入到大發展階段。

1981年10月,全國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1982年1月1日,中共**批轉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不論採取什麼形式,只要群眾不要求改變,就不要變動。

《紀要》肯定:包乾到戶基本上是分戶經營。自負盈虧,但是它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由集體統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衣機具和水利設施,接受國家的計畫指導,有一定的公共提留,在統一規劃下進行農業基本建設。

因此,它不同於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個體經濟,而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堅持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公有制和生產責任制長期不變。

1982年後,雙包責任制進一步推廣和完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隨之廢除。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對以包乾到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給予充分肯定。1983年1月2日,中共**印發《關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的檔案,進一步肯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出這種分散經營和統一經營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檔案下發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實行包乾到戶的農戶就達到農戶總數的95%以上。1984年1月1日,中共**又發出《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延長土地承包期到15年以上,幫助農民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擴大經濟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從1982年起接連發出的5個**「一號檔案」,一步步地按照農民的意願和實踐創造,完善政策,引導農民開拓改革的新領域,終於確立和鞏固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中國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是什麼? 5

6樓:苦味精味苦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政策

(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

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廣大農民迫切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階級統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最迫切的問題。

(3) 作用:農民在經濟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贏得廣大農民的擁護,政權得到鞏固,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為革命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2.抗日戰爭時期政策

(1)政策:停止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改為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公升為主要矛盾,需要動員一切力量,實行全民族抗戰,爭取抗戰勝利。

(3)作用: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生產和抗日的積極性,同時團結了地主一同抗戰。

3.解放戰爭時期政策

(1)政策:①1946年把減租減息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②1947年9月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

廢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貫徹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者,發展農業生產的土地改革總路線。

(2)原因:①抗戰勝利後,解放區農民要求土地。②解放戰爭的第二年,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需要鞏固後方。

(3)作用: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大批青壯年踴躍參軍,支援前線,農民群眾的支援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乙個可靠保證。

強調注意兩點:(1)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點是: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維護農民基本利益。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據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但是始終以農民階級的利益為重。

二、中共在社會主義過渡和建設時期的土地政策

1.過渡時期

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問題,進而完成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土地改革時期(50~52年):面對艱鉅的恢復經濟和鞏固政權的任務,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要求;政策:中共頒布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區繼續完成土改任務,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響:土地改革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2)農業合作化時期(三大改造時期 53~56年):通過變革生產關係,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配合國家工業化;政策:積極發展穩步發展的方針,自願互利的原則,由互助組--初級社--高階社。

影響: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土地公有制。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並有利於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實現。

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實際時間1958~1978年)

錯誤認為公有化規模越大、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政策: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小社並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影響:嚴重挫傷了農民的利益和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3.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以來)

通過變革生產關係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內容,從而解放農業生產力。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把土地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但沒有所有權。影響: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三化發展)。

《銀魂》到後面有沒有大事件發生的?還是一直是一集一事的肥皂劇

銀他媽可不是肥皂劇,看來lz不適合這種惡搞吐槽的不知道你看到 了,你所指的後面是哪集的後面?銀他媽的長篇故事有紅櫻篇,真選組動亂篇,吉原炎上篇,柳生篇,龍宮篇,溫泉篇,宅十四篇,最經典的就屬紅櫻篇,真選組動亂篇,吉原炎上篇了,目前沒有動畫化的還有月詠那個故事也是長篇的 長篇有標註的 百科的這個目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