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念阿彌陀佛呢

時間 2021-12-18 21:55:09

1樓:t深深海底行

樓主您好!

可以說阿彌陀佛是最慈悲的佛。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與往生其他佛國相比,所需要的條件最低:

只要「不謗正法」,就是五逆十惡的凡夫也能往生。具體是:信有極樂國土,願意往生極樂淨土,臨終之時十念乃至一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能往生。

其次,極樂國土是很莊嚴的淨土,不象娑婆世界,在凡夫眼中是穢土。這樣,就算是為了去極樂世界享福,只要做到信、願、行,也可以往生。

娑婆世界得到人身的條件,相比而言顯然要求很高:最起碼要做到五戒十善。若是五逆十惡,就不能得到人身,而是墜入三惡道。

因此,就象考大學時,連三本都遠遠達不到的分數,卻可以被清華北大錄取。因此,肯定會有很多的人願意往生西方。但是,正因為這種情況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所以,淨土法門的首要問題就是「信」:

相信真的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個「信」看似簡單,卻很不容易。教內某位大和尚,2005年以百歲高齡捨壽。

著作等身,影響極大,被尊為「玄奘以來第一人」。這樣的大師,卻在自己的書中提倡「淨土法門是太陽神崇拜的延續」。連基本的信根都不具備,而且顯然「誹謗正法」。

當然就不如那些雖是五逆十惡,卻相信可以念佛往生的造罪凡夫。

這個「信」不簡單!上述例證說明,信根的基本具足,是往昔多生多劫培植信根的結果。所以這一世才會相信這個難以置信的法門,才會老實念佛以求往生。

正因為如此,《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往生」。本來很簡單的事,卻需要具足善根福德。

為什麼呢?因為「少善根福德」的人,就是連「信」都不具備的人,何況能有意願?何況能念佛修行?

這一世我們身在娑婆世界,若是學佛人,就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如果發願往生西方,是不是「背叛師門」呢?不是的,「淨土五經」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阿彌陀佛沒有對我們說過。

信受這個法門,發願念佛往生。正是「遵從師命」。諸佛世尊沒有「眷屬欲」,不會擔心自己的**減少,而且,娑婆世界也有其他佛國不可比擬的殊勝之處,定有大願菩薩不斷來生此世界。

又因各人因緣不同,有些人應當在此世界得度,有些人應當在西方極樂世界得度,還有些人應當在他方佛國得度。因緣不同。所以,學佛人若欲往生西方,根本不要對釋迦牟尼佛有負疚感,反而會得到本師的肯定與護持。

上面例證中說到的那位老和尚,才是真正「背叛師門」的人,因為他的說法完全違背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又因其人名望極大,很多「學佛人」因此信受他這個說法,不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實有,不再發願念佛往生。其實已非三寶**。

可是,還是有疑問:為什麼西方極樂世間的條件這麼低呢?這是因為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就發了大願心。

因為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就考慮到眾生的剛強難度。所以把條件降到的最低。末學還沒有找到任何乙個佛國有這麼低的條件: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的地獄人也不嫌棄,只要你深信阿彌陀佛,願意念佛往生。要做到這一點,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之前付出了難以思議的艱苦努力,若是沒有這些努力,沒有一一圓滿四十八大願,就不可能有這麼低的條件。諸佛淨土所需條件就很高。

這是因為這些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大願力沒有阿彌陀佛這麼普遍廣大。

其餘諸佛淨土穢土,都有不同因緣的眾生往生。這一點無需樓主擔憂。其實,諸佛在成佛的漫長道路上,都要與與無量眾生結緣,因此成就佛土。

沒有結過緣的眾生,就會生於別的佛國。成佛有先後,如果在成佛的道路上結過緣的眾生相對較少,成佛就會快一些,可是,來生此國的眾生也會相對少一些,所需條件也會高一些。佛土的廣大莊嚴也會相對簡陋。

而阿彌陀佛,卻是久遠劫以來一直在與眾生結緣,一直在為四十八大願的成就而努力修行。因此,國土極為廣大莊嚴,來生眾生無量無邊。這裡,末學可以猜測一下:

極其久遠之未來際,當地藏菩薩成佛時。國土也會極其莊嚴,往生眾生也會無量無邊,往生的條件也會很低。這是因為地藏菩薩在成佛之道上結過緣的眾生無量無邊(參看《地藏經》)。

南無阿彌陀佛

2樓:問蕖哪得清如水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連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都發願求生淨土,我們只是六道凡夫有什麼能耐,不發願求生淨土。再說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曾經幾次勸導我們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你可以去讀一讀,我們要是執著這個娑婆世界,會讓釋迦牟尼佛生氣的!只要生到淨土,就可以親近一切諸佛,成就相當快。

古來許多祖師大德成就都在你我之上,都是以淨土為歸宿。希望你多讀一讀淨土聖賢錄。就會明白佛陀的意思了。

阿彌陀佛僅供參考!

3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修行人乙個皇后的執著,她打坐見到那個境界,喜歡那個境界。

4樓:李靈桑

娑婆世界是所有眾生和佛菩薩的最終歸宿,包括釋迦摩即佛在娑婆世界完成說法任務後,也要回歸阿彌陀佛所

5樓:弭俊語

念「阿彌陀佛」這種修法呢,其實是東晉的時候,廬山慧遠大師創設的。他從佛經中選取有關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部分,以念佛靜心為手法,達到使修行人的心念契合阿彌陀佛的心念,從而轉生極樂世界,繼續修行至解脫的一種修法。因為各種機緣,得到後來越來越多的高僧大德推崇,漸漸成為一種主流修法。

當然也有不少人只是口頭念念,並非以契合佛心為目的,這就不討論了。

6樓:匿名使用者

佛皆有其所化之土,娑婆世界外佛土,無量無邊。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虛空,無所不遍。各各佛土,應現何等境界,恆視化主本願欲化何等眾生而定。

如釋尊願力在化導堪忍煩惱眾生,故娑婆國土特現垢穢之象,因有穢土之名。

娑婆世界之西,越十萬億佛土,有阿彌陀佛化土,名曰極樂國。(或稱極樂世界)莊嚴清淨,絕非娑婆可比,故又特稱淨土。略述內容,則**為地。

七寶為池,樓閣樹林,欄楯羅網,莫不瓊瑤燦爛,珠寶輝煌。(此等境界,姑藉人世金寶為喻,實為莊嚴勝妙,尚非諸天所能企及,無論吾人垢心所現之金寶也)池中蓮花,青黃赤白,妙分四種,眾生自花中出,根身端潔,衣食隨心,彩禽和唱,天樂自鳴,網樹乘風,清響並作,一一皆演微妙法音。其中眾生,既成大菩薩阿羅漢者,為數無窮。

阿彌陀佛放其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佛土無不洞徹,任何佛土之眾生,有發願往生其國者,於其命終時,或率諸聖眾相迎,或化佛菩薩代接,左右二大士,一為觀世音。一為大勢至,輔弼度生。隨機說法。

凡生其中者,以處境特勝,永遠不復退轉,故能超出三界,脫離生死。欲知其詳,當取《阿彌陀經》、《觀經》、《無量壽佛經》細讀之。

國土莫不依妙有之理而存在,然須有所徵驗,凡情之信乃深。天道之美,有天眼可證,世尚少所致疑,惟極樂國遠在十萬億佛土外。菩薩法眼。

猶未易窺。娑婆眾生。更難聞見。

欲信其有。根本上當以佛說為憑。夫佛之所以為佛。

為六度萬行圓滿無缺也。六度之中有持戒。持戒之中。

以妄語為四重犯之一。於語稍有不實。戒行即有所虧。

六度既缺。佛豈能成。故知稍有妄語者。

必非佛。既有成佛之瑞應。定必言言皆實。

無所用其狐疑。釋尊之談淨土。兼有十方諸佛現身證明。

此而不信。未免辜負諸佛懇切之心。抑亦未明妙理之過也。

或曰。西方如是遙遠。佛眼始能洞悉。

吾人如何往生。曰、依吾人共識比例之。西方不能不在十萬億佛土外。

若論究竟。固當處即是。蓋當處之間。

無量國土。皆在其中。娑婆極樂之分。

視乎自心之顯現耳。淨土既的實存在。而一生其國。

又永不退轉。是故吾人欲脫離苦海。自以發願往生為唯一妙法。

願力要義。既具前篇。然而聞者或致疑曰。

人情孰不欲富且貴。願力既萬能。南洲之中。

生生世世。貧賤恆多。富貴恆少。

其故安在。

曰、無、論、何、願。

必、有、相、副、業、力、為、之、資、糧。

實、效、乃、得、而、現。

譬如農夫植物。無其種固不可。有其種。

又必須相當培養也。凡情富貴之願。不能相償。

以、缺、布、施、等、行、為、資、糧、耳。設至心行善。未有不如願者。

世法篇所舉之乞女。非其驗歟。

常、人、惡、念、紛、萌、於、心。

惡、誓、每、形、諸、口。

不、論、由、衷、與、否。

總、屬、願、力、一、類。

而、惡、業、又、在、在、造、作。

適、足、為、其、資、糧。

再世不墜三途。既屬難得。又何怪貧且賤者之多耶。

是故往生淨土之願。不可不發。而淨土資糧。

不可不備。此等資糧。又非徒事布施。

便足相濟。須別修淨業之行。其行維何。

即憶念阿彌陀佛是也。佛莫不在眾生心中。而眾生能相憶念。

便現身接引者。此惟阿彌陀佛本願為然。他佛願力。

雖皆弘大。而旨趣則各有所尚也。是以欲生淨土。

必須憶念阿彌陀佛。憶念之法。別為二種。

一曰觀想。二曰持名。

觀想之法。具詳觀經。可不繁具。

其中要點。在以彌陀觀音勢至三聖妙容、及極樂勝境、詳示於世。俾眾生確知標準。

藉以住心。心本無住。住則著境。

此法獨取著境。以為入手方便。及觀想純熟。

則著境轉入無住。意識化為真智。而成念佛三昧。

淨土時現目前。固不待命終報盡。始足言往生也。

夫入定而有所依傍。不落凡夫定。即落外道定。

觀想法雖取境入手。卻為出世間上上定。其所以然之故。

為、凡、夫、外、道、等、定。

只、藉、境、擊、心。心、之、馳、散。

雖、得、收、攝。而、所、藉、之、境。

住、著、不、能、舍。反、成、妄、執。

縱、能、發、現、五、通。

亦、有、漏、邊、事。

即、能、得、魚、忘、筌。

將、妄、執、逐、漸、化、除。

歸、於、無、著。

其、根、本、煩、惱、無、法、打、破。

依、然、六、道、長、淪。

故、而、為、定。如、空、華、之、邀、空、果。

觀、想、法、所、對、之、境。

一、一、取、諸、西、方、莊、嚴、佛、土。

一、花、一、葉。

一、沙、一、磚。

莫非。釋。尊。

所親。見。與理。

想。假。設。

絕。不。同。

科。心之與境。原相表裡。

心淨則境淨。境淨則心淨。極樂眾生為其心淨。

故日與聖容勝土相接。反而言之。我輩設能開目閉目。

皆得瞻仰聖容勝土。則我輩日趨心淨可知。彌陀佛土。

原以類聚此等心淨眾生為主。我輩既具若是資格。而不能如願往生。

誠理之所必無者也。

是、以、此、定、取、境、入、手。表、面、若、與、凡、夫、外、道、同。

而、實、為、上、乘、之、圓、頓、法。然、行、此、法。萬、不、能、與、觀、經、相、違。

使、行、者、心、中。

自、擬、一、種、勝、境。

以、為、觀、想、對、象。

勢、必、陰、魔、熾、盛。

陷、入、邪、道。以、十、方、虛、空、中。

原、無、此、等、理、想、佛、土、也。

即、所、觀、之、土。

為、虛、空、所、固、有。

而、化、主、願、力、與、彌、陀、不、同。

亦、不、現、身、接、引。

此從事相說。稱理而談。彌陀性德。在吾輩心中。最易發現。一加提起。即脫露而出。別種性德較為深藏未易顯現。故形諸事相。與憶念有相應不相應之異。

觀想法殊極微細。非人人所能致思。稍不如法。

又墜邪觀。於普接群機之道。誠有所未備。

故釋尊更立執持名號之法。簡稱持名。此法但誦阿彌陀佛洪名。

或加南無於上。共為六字。南無者。

皈依之義。兼此二字。所以表嚮往之殷也。

無論何等根器。苟於此法。信願行三事具足。

無不一生成辦。此又圓頓法中之最快捷方式也。顧此法極為簡單。

寥寥數音。何以能收萬修萬人法之效。從事相說。

則以時時稱誦洪名。佛力自必時時加被。臨終之際。

遂接引生西。此固彌陀本願如是。無庸他說。

然世之喜談性理者。或以事相解脫。未能默會妙旨。

因而不起正信。即能信矣。或不免以持名只為排除妄念之一種方法。

而不起往生之願。信願不具。行亦何為。

是故性理之釋。又不容已也。

洪名不可思議。本不能專就其音立論。然即從音解釋。

亦未嘗不可。夫音聲之道。微妙無倫。

苟當於性。即現感應。古樂能移風易俗。

足為音節可提善念之一徵。若晉之師曠。琴音且通法相。

故奏清徵則玄鶴來舞。奏清角則風雨肆威。(出韓子)彼樂師耳。

因體驗之精。尚知某音應鶴。某音應風。

某音應雨之微理。況如來具有妙觀察智乎。阿彌陀者。

義含無量壽命。無量光明。原不離常寂常照之旨。

而特表以此三音。乃釋尊稱性而立。以此性德。

若發表為音。當作阿彌陀三字之聲。故凡稱誦阿彌陀。

心中相當性德。必起而感應。若易以他音。

斯無如是契合。故持名之法。雖極簡單。

而無限妙理寓乎其中。

執持名號之初。如未嘗修定。其心未免馳散。

不可不專心致志以為之。口中字字玲瓏。耳中字字分明。

意中字字遞接。妄念可得而伏焉。心稍不專。

遊思雜慮。又乘機活動。口雖玲瓏。

耳不分明矣。耳雖分明。意不遞接矣。

經驗漸久。熟嫻攝心之道。乃得由散而定。

每一持名。惟一念單提。三根交徹。

性德遂發揮光大於其中。念至極熟。能念之心。

與所念之號。兩相渾融。無可擬議。

是謂初入一心不亂。

音性相感。持名則性顯固矣。然發音以持名。

舌根之外。恆有意耳二根連帶俱動。此二根之髮用。

亦與性德相感通。是故持名不惟聲誦而後有效也。即舉意默念。

與傾耳注聽。皆可感召性德焉。明蓮池大師(蓮宗七祖)謂海昌村民某甲。

有老媼死。附家人言陰冥事。甲默念阿彌陀佛。

媼忽致敬讚嘆。問其故。則睹甲光明滿身也。

此為默念通於性德之證。且可知凡人念佛。自身恒有光明。

肉眼自不能睹耳。

本性光明。因念佛而發露。心相循精進力。

默運潛移。漸次鐘為清淨色相。如現生業果尚未謝落。

而淨業功行大備。則淨智辯才神通瑞應種種勝相。自然流露而出。

此為及生親證念佛三昧。與觀想節所論。殊途同歸。

洎現身命終。形諸事相。為彌陀親率西方無量聖眾來迎。

己則乘金剛臺隨佛往生其國。實則此心早自如如。娑婆極樂。

了無界限。無所謂往。無所謂生。

往生云者。乃不往之往。不生之生耳。

此屬上上品位。不可多得。如淨業功行未滿。

而現身既達殂謝之時。則以念佛光明顯著。陰境不能相擾。

形諸事相。亦見西方諸聖來迎。惟心相發展未完。

不能與極樂境界據相融洽。則現蓮苞未放之象。閱相當時期。

心相發育成熟。乃有花開見佛之境。此固人人所能達到之事也。

其中品位。尚有種種分別。詳如觀經說。

無論何品。皆能一生成佛。以終日所聞無非法音。

所接無非聖眾。六根既淨。八苦又捐。

一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本性光明寂靜之德。

遂得發揮無量。而與佛合。中間化身入十方世界。

以滿六度功行。閻浮提中在所應有。惟或現沙門身。

(出家人)或現帝王宰王宰輔身。或現居士命婦身示跡無定。行同常人。

世罕能測其蘊。若現三十二相之應身。為三世所共知。

則在萬行圓滿時也。

執持名號之效用。既洞明其理由。則信當益深。

願當益切。行亦當益篤。行之功課。

古德論述甚多。西歸直指。修西定課等書。

在家人均可取法。(若欲仿行他著、亦無不可、)參考經典。如《彌陀疏鈔》、《彌陀要解》、《觀經四帖疏》、《無量壽經義疏》、《普賢行願品》、《淨土津梁》、(或淨土十要)淨土津要等。

皆當研究。若更廣閱本宗著述。尤佳。

本宗著述之外。又有重要經論。在所當讀者。

為《圓覺經》、《維摩經》、《楞嚴經》。《楞伽經》、《金剛經》、《華嚴經》、《大乘起信論》、《成唯識論》。若其它經論。

及各宗著述。則視學者餘晷多寡而擇讀之。

《佛 法 要 論》

達庵居士馮寶瑛編

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佛王 也是法王

佛佛道同,每一位佛所證悟的境界都是相同的,到了佛的境界根本不會有什麼上下高底之分,為什麼?因為有這樣的想法,觀念,就是依然有分別心,有分別心就不是絕對的平等的心,那這個人也不能稱之為佛 徹底覺悟的大聖人。所以萬法平等,平等法是佛法,佛教不是政治,是圓滿的教導。有時候在經典中,他方世界或是我們世界的釋...

千佛萬佛,為什麼要唸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共同名號,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南無阿彌陀佛!宗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啊?佛教是宗教嗎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 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

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南吾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啊?

將 南無阿彌佗佛 斷句成 南 無 阿彌陀佛 便可明顯看出理解上的錯誤。南無 的發音不是n nw 而是n m 如果唸錯了發音,那麼根據字面意思,就會產生與原意大相徑庭的錯誤理解。漢語裡 南無 來自梵語的 am 或 nam 的譯音。後方常接佛菩薩名號。南無 二字,中文意譯為 禮敬 皈依 歸命 合一 之意...

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說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梵語amit bha 又名無量佛 無量光佛 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渡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佛經 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 日本等...

為什麼佛說「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道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十方諸佛及眾菩薩 阿羅漢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弘名。南無阿彌陀佛,佛教術語,又作南無阿彌陀 引 佛陀 引 耶,譯曰歸命無量光覺,無量壽覺。歸命於無量壽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