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是曹操用的嗎,三國志的空城計是曹操用的還是諸葛亮?

時間 2022-03-06 01:46:31

1樓:左丘奕

空城計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故事: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

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最終大勝司馬懿。

所以空城計是諸葛亮應對司馬懿時使用的計策。

三國志的空城計是曹操用的還是諸葛亮?

2樓:卞穎秀

空城計……曹操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書》,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呂布和陳宮率一萬多人從東緡(故城址在山東省金鄉縣東北)來打曹操。當時曹操駐軍乘氏(故城址在山東省巨野縣西南),部隊都下鄉收麥子去了(兵皆出取麥),留守的不到一千人。

情急之下,曹操便讓隨軍女眷都到城上短牆(陴)去站崗,所有的兵力也都用上(悉兵拒之)。呂布來了以後,看見曹軍人數不多,牆上站著女人,屯西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懷疑那裡有埋伏。呂布就和部下說,曹操這個傢伙很狡猾(曹操多譎),我們不要上當(勿入伏中),便向南後退十餘里。

等到第二天呂布再來時,曹操果然在堤內埋伏了軍隊,結果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營而還」。 顯然,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階段,時間則有前後兩天。第二天當然完全是伏擊戰。

第一天呢?這就要看你對「空城計」如何定義了。廣義地看,是可以算的。

因為它具備了「空城計」最基本的要素和核心,那就是公開示弱示虛,讓對方不知深淺不知虛實,進而因生疑而不敢進攻甚至撤退。「布疑有伏」就是產生懷疑,「引軍屯南十餘里」就是不敢進攻而且撤退,而產生懷疑並立即撤退的原因,則不但因為「屯西有大堤,其南林木幽深」,而且因為城牆之上「婦人守陴」。我們知道,戰爭是男人的事。

曹操軍中,平時也沒有一支「娘子軍」。這個時候「婦人守陴」,而且男兵不多,只能說明曹營差不多已是一座「空城」。 當然,這裡有乙個問題,就是「令婦人守陴」是曹操出奇制勝的精心設計,還是他萬般無奈的垂死掙扎?

如果是前者,就是「空城計」;如果是後者,就不是。但如果不是,我們就要問:第一,這些臨時拉來湊數的「婦人」應該沒有什麼戰鬥力,這一點曹操難道不知道?

第二,即便「悉兵拒之」,也遠非曹操的全部兵力,這一點呂布難道不知道?第三,既然呂布懷疑曹操要打「伏擊戰」,哪他第二天為什麼還要來? 因此,我認為,以曹操之「多譎」,以及他對周邊地形的熟悉,此舉很可能是他的一次急中生智。

他明明知道不足千人的「悉兵拒之」,即便加上「婦人守陴」也不頂用,卻還是要這麼做,就是想蒙呂布一把。因為呂布並不知道曹操的大部隊下鄉收麥子去了。他看見曹操這邊上陣的不足千人,連女人都用上了,必定起疑。

起疑必定撤退。等到第二天再來時,大部隊已經調回來埋伏在大堤之南的樹林裡了。那麼,呂布第二天為什麼要再來呢?

因為他想明白了,曹操其實是負隅頑抗;或者不甘心,想看看曹操這邊的「婦人守陴」和「悉兵拒之」究竟是怎麼回事。可惜他晚了一步,而曹操要的就是這個「時間差」。 無疑,這裡面有冒險,有僥倖,也不乏賭博的意思。

也就是說,曹操當時的想法很可能是兩手準備:先示弱,後拼命。如果能蒙住呂布,讓他摸不著頭腦,就詐他一下,反正第二天就能把部隊調回來。

實在不能蒙混過關,那就拼個魚死網破。 其實,但凡使用「空城計」者,誰不是兩手準備?誰又能萬無一失?

魏禧《日錄》就說,諸葛亮也就是遇到了司馬懿。「若遇今日山賊,直入城門,捉將孔明去矣。」由此可見,曹操此舉,和晉人郭衝《條亮五事》(這是諸葛亮「空城計」的最早出處)中諸葛亮的「空城計」,正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諸葛計成,是對方知道他一生謹慎,因此懷疑他城中不空。曹操僥倖,則是對方認為他一生奸詐,因此懷疑他城外有伏。疑其「城中不空」,所以認為「開四城門」是引我上當。

疑其「城外有伏」,所以認為「婦人守陴」是誘我深入。細節雖然不同,但事不同而理同,因此不妨都名之曰「空城計」。不同之處僅僅在於,諸葛亮那件事並非事實,曹操這件事卻於史有據,我的說法也於理不悖。

按照科學研究的慣例,至少可以作為「假說」提出來,不至於就是「信口開河」、「破綻百出」吧? 至於「空城計」究竟是誰發明的,甚至歷史上有沒有「空城計」,當然都可以討論。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歷來就有不同看法

空城計是諸葛亮還是曹操發明的?

3樓:繼潤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諸葛亮使用過,但歷史中諸葛亮沒有使用過。 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三國演義》,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

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生疑的心理戰,多用於己弱而敵強的情況。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此計成功的例子,如張守圭守瓜州等。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 ,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6]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且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乙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而「郭衝三事」並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衝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偵察」的質疑成立,那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衝三事」的真實性。

4樓:匿名使用者

曹操:空城計發明者在野史中曾看到這樣乙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清軍入關之際,某日,一清軍高階將領將一處得不錯的漢人參謀帶到密室,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本書說:

這是上級剛發的紅標頭檔案,(可能只發到縣處級)也是軍事秘籍,讓你看看,千萬不要對外洩露。我們的老鄉拿起一看,暈,原來居然是《三國演義》的影印件!這個故事,讓我一次又一次對《三國》裡離譜的故事的真實性產生了動搖。

據說治學嚴謹的陳壽在編著〈三國志〉時,剔除了乙個又乙個懷疑點。稍微開放的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時,雖然加了許多被陳壽剔除或沒有發現的史料,但依然是求證又求證,並在自己拿捏不准的資料下面作了說明和詮釋。曹操發明了空城計,就是十分精彩的一段。

話說某日,曹操的部隊都去收麥子去了,呂布卻率著大軍,一路殺了過來。情急之下,曹操抱著僥倖心理,將隨軍家眷全部叫出,故做姿態地開起了家庭party。呂布生性多疑,不知道曹某人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更為巧合的是,曹操的駐地前是一片深不可測的樹林。見此,呂布詭秘一笑:老傢伙,想讓我上當,沒門。

隨即自作聰明地揮師而退。老謀深算的曹操知道呂布得知上當後,肯定不會善罷罷休。於是,曹操將收麥歸來的部隊埋伏在那片樹林裡,第二天,果然將捲土重來的呂步殺得大敗。

世人皆知諸葛的空城計而不辯真偽,殊不知,曹操才是空城計的發明者,而且連續成功地用了兩次。錢鍾書在評價空城計的故事時用了四個字「無欺售欺」(我沒有騙你啊,我的城中確實空得很)四個字,可謂精妙絕倫,道出了心理戰術的真諦。

誰大擺空城計 化險為夷,大擺空城計 化險為夷 是誰

東漢末年 三國中蜀國丞相 諸葛亮 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孔明。大擺空城計 化險為夷 是誰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琅琊人。庶居南陽 諸葛亮及當時的幾百守城兵 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因為當時大將軍馬謖守護街亭,沒人在城內,只有老弱殘兵,諸葛亮用空城計,把司馬懿騙了。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因為當時大將軍馬謖守護街亭...

空城計在三十六計中排第幾計,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第二計 圍魏救趙 第三計 借刀殺人 第四計 以逸待勞 第五計 趁火打劫 第六計 聲東擊西 第七計 無中生有 第八計 暗渡陳倉 第九計 隔岸觀火 第十計 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 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

三十六計裡的空城計,空城計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空城計 古兵法原文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剛柔之際,奇而復奇。原文今譯 兵力空虛時,願意顯示防備虛空的樣子,就會使人疑心之中再產生疑心。用這種陰弱的方法對付強剛的敵人,這是用奇法中的奇法。出處譯文 語源不可考。歷史上以 空城計 退兵的不少,最早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以 空城計 智退楚軍的歷史記載,但其影...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怎樣的 他為什麼要用空城計 結果怎樣

司馬懿撤兵後,諸葛亮馬上轉移了,司馬懿的斥候一偵查發現不對,馬上報告了司馬懿。司馬懿終於明白自己上當了,可已經晚了。諸葛亮也沒佔到便宜就撤軍了 諸葛亮坐在城樓上彈古箏,旁邊站了個幼童,大開城門,只有幾個雜役在城門口掃地,城裡沒有一兵一卒。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生性多疑這一弱點,用了此計策。司馬懿怕城裡有埋...

空城計是諸葛亮發明的還是孫武發明

諸葛一生為謹慎,歷史上的諸葛亮就從來沒有用過空城計 空城計是諸葛亮還是曹操發明的?空城計是 三國演義諸葛亮使用過,但歷史中諸葛亮沒有使用過。民間最有名的空城計故事取自 三國演義 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 郭衝三事 改編的一段故事。後被用於三十六計,意指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的疑兵之計,是一種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