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歸晉為什麼沒什麼人才了,三國歸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2-02-16 17:51:37

1樓:

這是正常的歷史規律,所謂亂世出英雄,是歷史的總結。亂世秩序混亂,人才有更多的用武空間,三國就是乙個例子。三國歸晉之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形成,政治秩序形成,被統治階級難以再出人才,統治階級在**的高壓之下只能為**效力。

而形成官僚,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其既得利益,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奮鬥,所以也難以出現亂世時期那種人才。

但是人才的概念很廣,治世的人才在各種歷史的發展中的表現肯定是不如亂世英雄那麼光輝。但是他們對於治理國家的貢獻也是不能忽視的,例如飛將軍李廣,這不就是漢武帝時期最有名的戰將嗎。

2樓:匿名使用者

原因有三個:

第一就是樓上各位說的亂世出英雄。國家統一了就要開始經濟建設了,自然不像馳騁沙場的人那麼吸引眼球。

第二:《三國演義》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三國,其中不乏一些文學修飾成分,要是去看三國志的話很多人要被扣分了。而關於晉朝的史書只有《晉書》和《資治通鑑》,且這都是正史,描寫自然不如演義**精彩。

第三:這和晉朝的人才選拔制度有關,晉朝的人才選拔是世卿世祿、九品中正制(把人從上上到下下劃成九等)就是一世為官,代代為官。這樣的話只能是王八蛋官越來越多,自然不能指望皇帝做出三顧茅廬的壯舉來。

3樓:陳阿銘

其實,這都是三國演義造就的,三國演義沒出現以前,三國的歷史可能沒有到眾人皆知的情況,你也見到了,一共120回的三國演義的前100回有多精采啊,但直到孔明死後(公元234年),直到吳國滅亡(公元280年),一共46年的歷史竟都塞到最後20回,只能說作者累了,但跟有沒有人才沒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沒有突出人才了,而是局勢相對穩定了,戰爭頻率下降。所謂亂世出英雄,亂世結束了那麼英雄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5樓:胖子阿樂

三國 本身是一本** 他有乙個完整的故事情節 要突出的是 三國時期的 英雄們 所以著重描寫~~前後的 都是次要的 沒寫而已~~如果翻一下 前後朝代的 歷史書記 應該可以發現 也有很多英雄·~只不過 不如三國這一波哥們兒這麼出名罷了~~遊戲 動畫 電視劇集 電影 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什麼三國歸晉而不是三國任何乙個

6樓:江夏王

其實樓主的理解有點錯誤,你問三國歸晉而不是三國任何乙個. 其實三國歸晉,某種意義上就是魏國統一三國. 因為魏國就是晉朝的前身,只是晉朝司馬家族篡奪了魏國,其實從三國時期的最開始到三國時期結束,魏國的國力一直都遠勝於蜀國和吳國,甚至可以說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強很多.

自古中國的統一,大多都是從北向南的. 歷史上從南向北的戰爭多數都失敗了. 因為在宋朝以前中國北方的經濟和軍事及很多方面都要遠勝於南方.

之所以會出現三國鼎立,有很多種原因,可能也有當時吳國和蜀國有長江等天險,所以一時不致被魏國打敗. 但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只有魏國能統一三國. 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戰時,曹操號稱百萬大軍(歷史上說實際是80多萬),那一戰幾乎全軍覆沒,但沒過幾年,曹操的軍隊又恢復到那麼多了.

這就可以說明魏國的國力多強盛了. 這是吳國和蜀國遠不能比的(諸葛亮北伐一次就要準備很多年).

三國時期魏國無論是地盤,軍隊數量,經濟上都遠勝於其餘兩國,且當時都說魏人擅戰,就是說魏軍的戰鬥力也要強於其餘兩國. 現代人都是看三國演義,被裡面的人物影響,可能都覺得三國各有千秋. 甚至都覺得諸葛亮有可能統一三國.

但是現在一些研究歷史的人都說,諸葛亮在當時想要統一三國,基本是不可能的, 看三國演義就知道,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當時魏國城池極多,且都有重兵把守,諸葛亮就是再聰明,打到後來都會被魏國磨死, 所以現在很多研究歷史的人都說其實諸葛亮並不聰明,因為當時照蜀國的國力,根本不應該北伐去攻打魏國, 當時的三國只有魏國具備攻打其餘兩國的實力.

就算司馬氏不篡魏, 魏國遲早也要統一三國. 因為司馬氏沒篡魏之前, 魏國已經有滅蜀滅吳的實力了.

7樓:

看看這首詩吧,應該有幫助:

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公升扶桑;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佔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龍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公升遐,白帝託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才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台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8樓:

三國其實是歷史上的乙個意外。這一段時間原本是統治階級由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過渡的乙個過程。但三國中,不論魏、蜀、吳都不是由士族完全掌握權力的。

魏國,雖然曹丕搞出了乙個九品中正制,滿足了士族對做官權利的要求,但實權仍不在士族手裡,蜀國,丞相諸葛亮操持大權,士族一點油水也撈不到,反而還要向國家時不時的繳納軍費,士族當然不滿(這也是蜀國最先滅亡的原因之一);吳國,孫權表面上推行「吳人治吳」,但他的**裡,最終權力依然握在孫權手裡,士族同樣要反。

至於晉國,統治者是司馬家族。說起司馬家族那是大有來頭的。老祖先重和黎顓頊時期就是當官的。

家族一直到周代的程伯休甫時,因休甫改任為大司馬,所以後人皆以司馬為姓氏。這樣看來,司馬家族是老牌士族家庭。在士族階級爭相上位的時候,司馬家族成為統治階級也合情合理。

而士族也有了乙個可以安慰自己的理由:「司馬家族好壞也是我們士族中人。」再說,司馬家族對士族的待遇也不低。

因此晉朝取得了天下士族的支援。

因而晉朝統一天下也就沒什麼爭議了。以上。

三國歸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分天下是各方實力趨於均衡的結果,出於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於境內的經營與治理。但這一平衡不會永遠維持,某方因各種有利因素而獲得長足發展後,均勢就會被打破,新的統一趨勢隨之出現,其後的三國歸晉即體現了這一趨勢。

10樓:匿名使用者

先說下生產吧,當時主要靠種地,而魏國沃土千里,是天下糧倉,所以不管怎麼說,都佔決定性優勢。而在後期蜀、吳兩國後繼無人,所以必敗!~而司馬家不過是偷竊了曹家的天下!~!

11樓:匿名使用者

後來人都是垃圾,打不過司馬懿

戰國初期,韓 趙 魏三國為什麼被稱為「三晉」之國

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後,春秋時上百個諸侯國並立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七個大諸侯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戰國七雄。東邊的齊國 西邊的秦國 南邊的楚國 北邊的燕國,還有中間的三晉。我們一般情況下會把趙韓魏三國並稱為三晉,尤其在戰國初期三個國家經常被合稱為三晉。戰國策 史記 資治通鑑 等史書也經...

魏蜀吳三國為什麼會同歸於盡(晉)呢

首先,沒有北魏奠定的基礎,就沒有以後的晉朝。北魏是晉朝的前身,當三國鼎立的時候,就注定了北魏一定會統一三國。但是為什麼不是北魏統一三國而是晉朝呢?那就是北魏自身的原因了。曹睿死後,把大權給了曹爽,司馬懿,曹爽的權利大於司馬懿,但是能力差的遠了,開始的個把月還把他當前輩看,後來越看越不順眼,架空了他。...

為什麼說《新三國》害人不淺,為什麼 別人說 新三國 很差

1 張冠李代 就是把明明是張三的事情放在李四身上,還他媽的當作自己的創造 比如去說降馬超的歷史記載明明是李恢,而這裡則諸葛亮親自出馬,而夷陵大戰後出使吳國的明明是鄧芝,卻看見馬謖在這裡得意洋洋的出現,代替了鄧芝去說合,並且還烹了魏使 這應該是歷史嫁接 2 顛倒黑白 比如在曹丕在夷陵之後要征伐吳國,大...

三國袁邵為什麼殺許攸,新三國 為什麼說曹操想殺許攸而不敢殺,(許褚給許攸殺了)

你說的是田豐,戰敗了,再加上逢紀告訴袁紹,田豐在牢裡笑他不聽他的,該有此敗。袁紹覺得丟了面子,所以.許攸是被許褚殺的,因戰勝了袁紹,許攸自詡為自己的功勞,在許褚面前自誇,惹火了許褚,砍翻.再加上許攸常喊曹操的小名,不分場合,許攸被殺,曹操也沒有處罰。袁紹沒殺許攸,是殺了田豐 次日,上馬正行間,逢紀引...

《三國演義》中為什麼曹操被貶,為什麼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貶,而在《三國志》中被褒

是因為封建思想的禁錮,也是自歷代的傳誦而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式。作者被傳輸的的思想是正統的 尊劉齊曹 思想,在封建的社會中,人們往往把支援皇帝的一方認為是正統的,而無論是處於什麼原因,什麼目的反對皇帝的一方都將被視為 逆賊 而棄曹的思想,就在這樣的傳統思想中一代一代的傳下來了。這個要關注作者的背景 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