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征討孫吳,所有蜀國大臣都竭力反對,為何他還要一意孤行

時間 2022-02-12 06:10:44

1樓:丸子閒談文化

呂蒙襲荊州,劉備不但丟掉荊州這個戰略要地,損兵折將。關羽作為劉備的臂膀和兄弟死於孫吳,劉備不復仇,還怎麼面對天下人,還怎麼帶隊伍興復漢室。可惜志大才疏,夷陵之戰慘敗。

所以劉備攻打吳國被人認為是一意孤行的敗筆。

2樓:

因為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他沒有帶諸葛亮和趙雲。

3樓:老陳聊文化

因為他當時是想著要為二弟關羽報仇,他已經籌備了一年多,是不會輕易放棄的。

4樓:flyking萍

因為關羽是為了劉備而死的,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所以才會不顧一切的去。

5樓:沐浴陽光下

因為劉備這個時候一心想著為關羽報仇,所以說就算大臣竭力反對他還是一意孤行。

6樓:夜染凝

因為關羽死在了走麥城,劉備一心想為自己的兄弟報仇,起兵發動夷陵之戰。

7樓:泡芙

當時劉備也是被仇恨沖昏了頭腦,根本不去分析當時的情況,他根本不知道此次東征勝利的可能性有多大,只是想一定要給關羽報仇,所以在夷陵這個地方,被陸遜的一把火把他現有的力量燒的乾乾淨淨。

8樓:

因為劉備是為了給關羽報仇,當時已經被仇恨沖昏了頭腦,是不明智的行為。所以當時很多人反對他。

劉備征討東吳,大臣都竭力反對,為什麼他還一意孤行?

9樓:小可愛喏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在劉備決定率領大軍討伐東吳的時候,蜀漢群臣大部分是反對的,比如趙雲、黃權等人,都勸諫劉備暫時不要對東吳用兵。不過,蜀漢群臣的勸諫,還是沒有阻止夷陵之戰的爆發。所以,在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感嘆道:

「若法孝直(法正)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決定興兵伐吳。對於劉備的這一決定,蜀漢群臣大部分都持有反對的態度。在趙雲等人看來,篡漢自立的曹丕,才是蜀漢進攻的第一目標。

不過,蜀漢群臣的反對,

並沒有讓劉備放棄伐吳的行動。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對於東吳來說,在偷襲關羽,奪取荊州後,其在整體實力上已經超過蜀漢了。

就蜀漢來說,因為關羽失去荊州,所以只剩下益州這一州之地了。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征討東吳的底氣是什麼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之所以不顧反對去發動夷陵之戰,是因為其擁有戰勝東吳的信心。一方面,在夷陵之戰前,劉備先是擊敗了益州牧劉璋,奪取了益州之地。在佔據益州後,劉備又和曹操爭奪漢中,並在漢中之戰贏得了勝利。

所以,對於蜀漢皇帝劉備,因為之前的連續勝利,自然擁有了擊敗東吳的底氣。對此,打個比方來說,就好比一支足球隊連續擊敗了多支強隊後,不僅信心倍增,也對自己的能力和實力有所高估。而就劉備來說,在夷陵之戰前也存在這一心態

另一方面,東漢末年,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至此之後,劉備可以說是在荊州經營多年。在劉備率軍進入益州後,關羽繼續鎮守荊州。

由此,對於蜀漢勢力來說,在荊州之地是擁有比較深厚的根基。與此相對應的是,

呂蒙率領的東吳將士,才剛剛奪取關羽長期鎮守的荊州三郡,在根基上則沒有蜀漢深厚。並且,對於劉備伐吳來說,還有乙個好訊息就是呂蒙這位大將去世了。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

但是,公元220年,孫權的封爵還未頒布,呂蒙就疾病發作,並在不久之後病逝後。

最後,對於東吳來說,大將呂蒙的病逝,無疑是一大損失。在呂蒙病逝後,東吳只能讓陸遜率軍來抵抗蜀漢的大軍。對於陸遜來說,雖然在呂蒙偷襲荊州上出謀劃策,不過,整體上來說,夷陵之戰前的陸遜,還是比較低調的。

在此基礎上,以上幾個原因,構成了劉備興兵伐吳的底氣。在信心大增的背景下,

劉備不顧蜀漢群臣的反對,執意親自率軍進攻東吳。不過,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卻迎來了自己人生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在夷陵之戰後,本來就已經非常衰弱的蜀漢,可謂存在滅亡的危險了,也即外有曹魏和東吳這兩大強敵環伺,內有南中地區的叛亂。

當然,諸葛亮憑藉一系列的努力,終於讓蜀漢化險為夷,走出了夷陵之戰後的險境。對此,你怎麼看呢?

10樓:

劉備是為了替他的好兄弟關羽報仇,才會一意孤行的。

11樓:摯愛走原地徘徊

關羽因為攻打吳國而死,他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執意攻打吳國。

12樓:

關羽的死對他有很大的打擊,他要為關羽報仇

1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奪取了益州之地。並在漢中之戰贏得了勝利。連續的勝利自然擁有了擊敗東吳的底氣

14樓:孤久

因為吳國殺了劉備最好的兄弟,關羽的死讓劉備復仇心切

15樓:溫眸淺含如水

因為關羽的死,讓劉備復仇心切,最終導致大敗

16樓:

因為關於和張飛的去世,一切都怪東吳,他也是報仇心切

17樓:風中凌亂

應該是為給兄弟報仇,因為古人最看重的就是義氣,

18樓:超級小雪

這主要是因為他跟關羽的兄弟情深,為了給兄弟報仇才一意孤行。

三國裡面的劉備為什麼成就不了大業?

19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沒能統一全國則是「戰略錯誤」。

首先,諸葛丞相的隆中對,是符合赤壁之戰以前,劉備集團的根本利益的。

但是,隨著赤壁之戰的勝利,以及拿到益州後,應該對戰略進行調整。

那就是把重點放在漢中,以奪取關中、拿到雍州為戰略目標,把荊州這一四戰之地可以置於博弈的地位,用來交好孫吳,利誘曹魏都不錯。

奪取漢中、關中,控制了雍州,荊州就可要可不要,可以以荊州換取更大的利益。

這時,應該是穩定雍州,然後用兵涼州。

這樣,蜀漢擁有益州、雍州的良田,荊州的人才,涼州的駿馬,佔據地緣優勢,就和當年秦孝文王後期一樣,積累實力,這個時候,才是真的可以待天下有變。

20樓:向優秀者學習

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望樓主採納,我感覺劉備是有巨集圖大願的英雄!漢末經過黃巾之亂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劉備自稱是漢室宗親,有著匡扶漢室,救濟天下的巨集圖大願,並且他也有獨有的人格魅力,他一出道就有關羽張飛的誓死相隨,關羽是非常熟悉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劉備的人格魅力是相當強的!劉備有著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巨集圖大願,這樣的人是不會誓死追隨乙個人的,他希望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所以他四處顛簸,寄人籬下,當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才慢慢走上了成功之路,劉備是很識人的,看馬謖就是很好的例子,劉備以漢室皇叔的身份,並且有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巨集圖大願,並且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在經歷赤壁之戰後,實力迅速增強,後來拿下漢中,奪占整個益州,實現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前半篇,赤壁之戰後,曹操仍然控制著荊州一些重鎮,關羽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所以率兵攻打宛洛,因其驕傲自大,藐視對手,大意失荊州,其實我感覺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難辭其咎,因為劉備顛簸大半生,在拿下漢中他達到頂峰,他一直沉浸在喜悅當中,他忘了一句話,當人取得輝煌成就的時候,也是險象環生處,因為你輝煌了,不僅你的敵人不願意看到就連自己的盟友也不願意,理由很簡單,你強大了,相比之下,他就弱了,劉備拿下漢中的時候,他應該站在孫權曹操角度想一下,他如果想到這一點,那麼荊州市絕不會丟的,關羽失荊州,劉備難辭其咎,當關羽失去荊州後,劉備才清醒過來,他知道荊州市軍事要地,絕不可丟,所以他不顧大局,貿然出兵,結果大敗,因為那時候張飛被部將殺了,諸葛亮留守chengdu成都,武無大將,內無謀臣,加上本人也不是能夠指揮數萬大軍的將才,安能不敗?

劉備在拿下漢中,達到頂峰,一直沉浸在勝利的歡喜當中,其實這是人之常情,但是關羽失去荊州,他不顧大局,貿然出兵,慘敗而歸,匡扶漢室終成夢,他在失去荊州後若聽取諸葛亮建議,陛下,應忍一時之氣,厲兵秣馬,積蓄實力,等待時機,別作良圖!那麼漢室匡扶,同意天下事有希望的,對劉備一生我的個人評價是,劉備是乙個胸懷大志的英雄,白手起家,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有關羽張飛這樣的大將誓死相隨,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劉備是潛龍,潛在水裡的一條龍,時刻想馳騁天下,可惜沒有機遇,得到諸葛亮慢慢成功,後來在自己達到頂峰時候,一直沉浸在喜悅當中,失荊州如夢初醒,不顧大局,逞一時之微風,當時自己也是黃袍加身,驕傲自大,藐視對手,不顧大局的緣故,總之劉備是乙個潛龍是乙個擁有統一天下,匡扶漢室的英雄,可惜當自己達到頂峰時候,他也犯了常人的錯誤,黃袍加身驕傲自大不顧大局,匡扶漢室終成夢,帶著悔恨遺憾離開了人世,我的心默默為這位英雄流淚!惜哉劉備!

悲哉劉備!哀哉劉備!

21樓:長弓射雙月

我看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丟荊州。這是最主要的。

蜀地偏安一隅,雖然易守,卻也難出。看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為糧草發愁,就是因為蜀地難出。如果荊州還在,則完全不同。荊州是四戰之地,絕對的戰略要地!!!!

二,曹魏的強大。

可能有人該說了,雖然沒了荊州,但還有漢中的。當年高祖劉邦就是以漢中立足,打敗項羽得天下的。

是不錯。

可此一時,彼一時啊。

曹操、司馬姨,是項羽可比的嗎?

項羽力拔山兮,可畢竟是個莽夫。

而曹操和司馬姨絕對是超強的對手。這樣的人如果給劉邦當對手,他也未必能得天下。

三,三國鼎立。

如果只是兩國,或許會破釜沉舟,拼死一博。因為只有兩國,不是你滅他就是他滅你,沒有選擇。

而當時偏偏是三個國家,誰都不好輕易出手。

互相牽制,互相算計。

這也三國時期最吸引人,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四,天下無變。

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曾說,取西川立足,之後,若天下有變,則如何如何,天下可定。

這樣說的天下有變,是指曹魏和孫吳打起來了。這樣蜀可趁機奪取天下。

或者曹魏或孫吳內亂,也算天下有變。

然後結果如何呢?天下無變,魏和吳始終沒打起來。雖然偶有戰爭,但都是小打小鬧,離「天下有變」這個檔次還差太遠。

而且劉備死的太早。剛當了兩年皇帝,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緊接著就死了。

22樓:綠茶雪碧味道好

如果從三國演義上來看,劉備能建立蜀國。已經是非常了不得了,像當時的公孫瓚、劉表、張魯等最終都沒有這樣成就,他們都比當時的劉備有實力,以上看來,劉備建立蜀國是因為乙個人----諸葛亮,確實是諸葛亮,但是如果劉備不是漢室之胄,景帝玄孫的話,有個諸葛亮也於事無補。就因為劉備是皇叔,信義揚與四海,與曹賊勢不兩立,才有孫劉聯盟,才有了赤壁之後的天下三分局面(有諸葛亮的努力)。

如果劉備不是皇叔,孫家不會和乙個當時區區只有兩萬兵的弱小實力聯手抗曹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也是有幫助)。但是,劉備為什麼沒成就統一大業,和這個人的性格是有關係的,當時諸葛亮勸劉備去取西川,劉備卻因為和劉璋同為漢室宗親而不忍,缺乏為了統一霸業所必有的果斷決策(龐統也死了,輔佐劉備的人少了乙個重要的),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性格。大家都知道,蜀國開始衰敗是從夷陵大敗之後,想必大家知道夷陵之戰從何而來?

(關羽身死,劉備不顧當時局面一意孤行舉大軍70萬討伐東吳,夷陵之戰以前蜀國就是三國裡最弱的,戰後更完了),之後劉備受不了打擊,悔恨交加,哦了就。 幸虧他有皇叔之頭銜,才有英雄豪傑前來投,曹操就不行,孫權舍不下面子。(劉備困難時和別人吃住在一起,善於拉攏別人為自己效勞。

曹操也能,但是名聲太臭: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有點正氣的都不會去投他,比如徐庶。孫權就不能,江東三代有架子)

總結:武靠關張趙,謀依諸葛亮 ;頭頂漢室之胄,網羅四海英豪。無勇無謀,命太好。意氣用事難成大業!!

嗚呼哀哉,劉老衰!

劉備孫吳曹操哪個最後死的

曹操先死的,用現代的話說是得了腦瘤,華佗要給他開刀,他連華佗也殺了,然後是劉備,關羽大意失荊州,在麥城被殺,然後張飛痛不欲生,每天喝酒毆打士兵,最後被手下暗殺,之後劉備思念舊情,懷念桃園三結義之時的情誼,慢慢心急憔悴而死在了白帝城,在三國裡孫權是最後死的,就像前面說的那樣,他年齡最小,然後也沒多大的...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幾乎全部主力,孫吳為何不乘機吞併蜀漢呢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雖然敗得很慘,但蜀漢當時仍然還有五六萬的預備兵力,並非沒有一戰之力。而孫權當時自身難保,也根本沒有精力去打劉備。公元221年農曆七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為藉口,揮兵東征孫權。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 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魏國當時接受了孫權求和的請求,但是沒有派...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滅了孫吳,北魏曹丕司馬懿該將採取哪些措施

委派曹仁總督荊徐,持黃鉞,坐鎮壽春。另推薦滿寵和蔣濟為副。只要曹仁不犯渾,拿出曹子孝的正常水平,加之滿寵和蔣濟的韜略,彈指之間可以拿掉揚州地區。委派司馬懿坐鎮宛城,總督豫州,持黃鉞。另把張遼調至宛城,為輔。以司馬懿 而又持重的用兵之道,加之張遼在徐淮一帶作戰無往不勝的經驗,即便拿不下荊州諸郡,也可以...

劉備征討東吳,所有人都竭力反對,為何他不聽勸告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集團乘著火勁一發不可收拾,十年間從一無所有到鼎足三立,可謂發展迅猛。大意關羽丟了荊州,使得劉備集團元氣大傷。因為當時劉備集團只占領了兩三個地方,荊州 益州以及漢中。關二爺丟了荊州,等於丟了一半的江山。丟荊州,無論是 三國演義 還是 三國志 都明確的記載了在劉備從曹操立足未穩的漢中嚐...

諸葛亮是劉備的肱骨大臣,那為什麼征討東吳時不帶上他呢

因為當時諸葛亮不同意,也不支援劉備討伐東吳,意見相左劉備討伐東吳時肯定不會帶上他。還有乙個原因是,當時剛剛攻破漢中,時局還不穩定,還需要乙個有能力的人,在後方穩定局勢,諸葛亮是不二人選。劉備攻破漢中之後,未穩定局勢就想要,再次進軍東吳,名義上是為自己的二弟關羽報仇,實際上,他是覺得自己年歲已大,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