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和袁崇煥哪個更牛,孫承宗和袁崇煥誰厲害?

時間 2022-02-09 11:01:55

1樓:手機使用者

袁崇煥剛愎自用,任人唯親,結果殺了看不順眼的毛文(未經崇禎同意,相當於抗旨),導致後金軍長驅直入,毛文龍的三個兒子耿仲明(耿繼茂之父:耿精忠之祖父)康熙裡的三藩之一)。尚可喜(三藩),孔有德(雖然沒有什麼大作為,但也很牛的人)反了大明。

如果不是他,大明王朝還能多活幾年。孫承宗16歲中進士,而且是崇禎(上台除掉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發揚朱元璋的精神,除盡閹黨,有多少人就殺多少人,不動聲色的讓袁崇煥下獄》宣告袁崇煥並不是崇禎殺的,而是周延儒溫體仁爭權被連累害死的)的老師,關寧防線也是孫承宗的傑作,袁崇煥下獄後金軍來犯是孫老師奔走找來了那麼多人到北京抵抗,孫承宗是可以改變歷史的人,而袁崇煥就是大英雄,可有可無,也就是i沒有袁崇煥可能還會有其他人!

2樓:匿名使用者

孫承宗,至少他尊重軍人,尊重他人的意見。提出「重將權」

兩個人都是文官,

袁崇煥其他的爭議這裡不提,但他視大明軍人如賊寇一般,實在是。。。

3樓:匿名使用者

孫承宗一流,袁崇煥二流

4樓:埃希奧古

答案肯定都一樣,孫承宗!

孫承宗和袁崇煥誰厲害?

5樓:匿名使用者

孫承宗(1563~1638)

中國明末大臣,抗清將領。字稚繩,別號愷陽。保定高陽(今屬河北)人。

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天啟二年(1622),後金(清)進占廣寧,明兵退至山海關,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尋命以閣臣掌部務,督理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

孫承宗到職後,整頓營伍,嚴明將吏職守,禁饋遺,絕宴會,罷供帳,省參謁。又立東營,建水師,練火兵,改革馬政。天啟三年,他出巡寧遠等地,考察關外數百里內的人情與地形 , 主張在此建城 , 練兵屯田,扼守關外,先後恢復遼河以西疆土400餘裡 。

天啟五年 ,因總兵官馬世龍進攻柳河失敗,孫承宗被魏忠賢黨排擠去職 。崇禎二年(1629),後金汗皇太極進逼北京,他再次被任命為原官兼兵部尚書守通州(今北京通縣),後移鎮山海關 ,指揮各地援軍將清軍趕出關外,以功累加太傅、太保。四年,又因總兵官吳襄 、 宋偉援大凌河失敗而罷職歸里 。

十一年,清軍深入內地,進攻高陽,孫承宗率家人守城禦敵,城破被俘 ,不屈而死 。南明福王時 ,追贈太師 。著作收入《高陽集》。

袁崇煥,就不多做介紹了。

二人比較:袁崇煥喜歡吹牛,剛愎自用,戰略眼光短淺,膽子比較大,但華而不實、志大才疏;孫承宗戰略素養比袁要高明,比較務實,但卻無法得到皇帝的長期信任,袁初期的某些成功正是依賴孫承宗的戰略,而袁的失敗卻也是違背了孫大學士的戰略。

6樓:手機使用者

孫承宗厲害,就戰略眼觀而言袁崇煥可以說沒有,而孫承宗卻是名符其實的戰略家。包括穩固山海關,寧遠,錦州,修大凌河,雖然被皇太極攪黃了,但足以體現了他的戰略眼光。

7樓:吾似流水飄雲

孫承宗是乙個帥才,袁崇煥是將才。

8樓:渭水木耳

當然是孫承宗。他是袁崇煥的老師,多次拯救明王朝於危難之中,一手打造的遼東防線阻擋了皇太極的多次進攻,要不明王朝得早滅亡多少年~最終他為大明盡忠,自縊身亡,連清朝的將領也對其精神無比尊崇。而袁崇煥空有報國之志,卻衝動、魯莽,不按規章辦事,誇下海口可以擊退清軍,其實卻束手無策。

最終不但誤國,還害了自身性命。

孫承宗厲害還是袁崇煥厲害 ?

9樓:匿名使用者

孫老頭厲害 這還用說? 沒孫老頭 袁崇煥還在老家數星星呢 而且關寧防線是孫承宗設的 沒關寧鐵騎 袁崇煥說啥也不行了

10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孫承宗厲害 有他有著卓越的戰略眼光 設定了關錦防線 提拔了袁崇煥等幾人 而袁崇煥不過是戰略的執行者 他的方法是主守後戰 而最終就栽在了這個方法上面

11樓:匿名使用者

孫承宗厲害,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沒有孫承宗的知人善任和步步為營的策略是沒有寧遠大捷的。

12樓:rvf暗夜魔王

這問題犀利,還是你厲害

13樓:

我覺得是老袁, 袁崇煥主要戰役有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 .

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寧遠(今遼寧興城)軍民擊敗後金軍進攻的城邑守衛戰。史稱寧遠大捷。

天啟元年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攻佔瀋陽、遼陽。二年,又連克廣寧(今遼寧北鎮)、義州(今遼寧義縣)等

40餘座城堡,並企圖奪占遼西和山海關。明廷面對後金的凌厲攻勢,束手無策。遼東經略王在晉主張守山海關,以衛京師(今北京)。而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則認

為:若保關內,必守關外;若保關外,必守寧遠。他的主張,得到前往山海關視察的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的支援。不久,明廷任用孫承宗取代王在晉。三年九月,孫

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萬餘駐防寧遠。袁崇煥抓緊築城,使寧遠成為關外軍事重鎮。五年夏,孫承宗採納袁崇煥的建議,派兵據守錦州、右屯及大凌河堡等

地,修繕城廓,使寧遠有了屏障。十月,明廷派閹黨集團的高第取代孫承宗。高第怯弱無能,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命令關外各城守軍拆除防禦設施,退入關內。袁崇

煥申明利害,堅守不撤,誓與寧遠共存亡。

努爾哈赤乘明軍易帥和匆忙撤軍之機,於六年正月初,率軍約6萬西渡遼河,直趨寧遠。袁崇

煥決定採取堅壁清野之策,組織軍民共同守城。他在將士面前刺血為書,以表守城決心,並派大將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分守各城門。在城上配置西洋

大炮11門,在城內查緝□細,同時通告鄰近各地,凡見到從寧遠逃跑的將士立即斬首,很快穩定了軍心和民心。二十三日,後金軍包圍寧遠,勸降遭到拒絕。次

日,後金軍攻城,寧遠軍民依託堅城,浴血奮戰。袁崇煥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發射西洋大炮,給後金軍以重大殺傷。後金軍以盾牌和板車掩護,鑿挖城牆,被守

城軍民用火團燒走。在寧遠處於危急時刻,遼東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卻擁兵山海關不救。二十五日,後金軍繼續攻城,又遭到守城軍民英勇抗擊。精於騎射的八旗

兵,在深溝高壘面前,矢石炮火之下,難以發揮特長,**甚眾,被迫撤軍。努爾哈赤因此役失敗,抑鬱疽發,於八月十一逝世。

此戰,明軍殺傷後金軍1.7萬人,挫敗了努爾哈赤奪占遼西和山海關的企圖,是明朝對後金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

在這段時期中,皇太極進攻朝鮮,打了幾個勝仗後,朝鮮投降,訂立了對滿清十分有利的和約,每年從朝鮮得到糧食、金錢和物品的**。皇太極本來提出三個條件:割地、擒毛文龍、派兵一萬助攻中國。

朝鮮對這三個條件無法接納,但在經濟上盡量滿足滿清的要求。同時在此後的

明清戰爭中,朝鮮改守中立,使滿清去了後顧之憂。

在皇太極對朝鮮用兵之時,袁崇煥加緊修築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禦工事,派水師去支援皮島的毛文龍,另派趙率教、朱梅等九員將領率兵九千,進兵三岔河,牽制清軍,作朝鮮的聲援。但朝鮮不久就和滿清訂了城下之盟,趙率教等領兵而回,並未和清軍接觸。

皇太極無法和明朝達成和議,卻見袁崇煥修築城堡的工作進行得十分積極,時間越久,今後進攻會更加困難,於是決定「以戰求和」,對寧遠發動攻擊。

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進攻遼西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兩個要塞,隨即進攻寧遠的外圍要塞錦州。

五月十一,皇太極所率大軍攻抵錦州,四面合圍。這時守錦州的是趙率教,他和監軍太監紀用守城,派人去與皇太極議和,那自是緩兵之計,以待救兵。皇太極不中計,攻城愈急。

袁崇煥派遣祖大壽和尤世祿帶了四千精兵,繞到清軍後路去包抄,又派水師去攻東路作為牽制。這時天熱,海上不結冰,水師用得著了。

趙率教是陝西人,這人的人品本來是相當不高的。努爾哈赤攻遼陽時,趙率教是主帥袁應泰的中軍(參謀長)。袁應泰是不懂軍事的文官,趙率教卻沒有盡他做參謀長的責任,這個戰役指揮得一塌胡塗。

清軍攻破遼陽,袁應泰殉難,趙率教卻偷偷逃走了,論法當斬,不知如何得以幸

免,想來是賄賂了上官。後來王化貞大敗,關外各城都成為無人管的地方,趙率教申請戴罪立功,帶領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衛,但到達時發覺已被蒙古人佔住,他便不敢再進。努爾哈赤攻寧遠,趙率教在前屯衛,距離很近,自己不親去赴援,後來寧遠大捷,他卻想分功,以致給滿桂痛罵

,釀成了很大風波。

和滿桂衝突時,袁崇煥相當支援他。趙率教感恩圖報,又得袁崇煥時時勉以忠義,到錦州大戰時,他突然之間似乎變了乙個人。他和前鋒總兵左輔、副總兵朱梅等率兵奮勇死戰,和皇太極部下的精兵大戰三場,勝了三場,小戰二十五場,也是每戰都勝。

從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

十四天之中,無日不戰,戰況的激烈,不下於當年寧遠大戰。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極增兵猛攻。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彈和矢石,清兵受創極重。

攻到天明時,皇太極見支援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紮營,等候各路兵馬集中整編。

趙率教轉怯為勇,自見敵潛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縮不前到激戰二十四日,到後來更在保衛北京之役中血戰陣亡,終於在歷史上與滿桂齊名,成為當時的兩大良將。他這個重大轉變,非常突出的證明了袁崇煥的領導才能。

皇太極整理好了部隊,轉而去攻寧遠。

清軍上次在寧遠吃過敗仗,兵將心中對袁崇煥都是很忌憚的。大貝勒代善見城中有備,就勒兵不攻。皇太極對諸將說:

「先汗攻寧遠不克,這次我攻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寧遠,我可要聲名掃地了。」於是下令總攻,擊破城下明軍騎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寧遠之戰,袁崇煥部的戰鬥力已有增強,敢於到城外決戰了。上次要清軍退後,才派五十名敢死隊縋到城下拾箭枝,可見不敢開城門。

滿桂率領明軍在城南二里列陣,城牆下環列槍炮。皇太極佯敗,想引明軍來攻,然後伏兵齊起。但明軍沒有上當,守壘不追。皇太極於是回軍再戰。

袁崇煥親上城頭督戰,大聲呼叫。滿桂戰於城外。祖大壽、尤世祿回師攻擊清兵後路。

雙方死傷均重,滿桂身中數箭。明軍野戰終於打不過清軍,於是退入城中據守。這場大戰打得十分慘烈,城壕中填滿了兩方軍士的死屍。

守軍又以葡萄牙大炮轟擊,擊碎清方大營帳一座及皇太極的白龍旗,殺傷清兵不少。明方的報告說,皇太極長子召力兔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蕩寧古貝勒在陣上被明軍射殺,又殺固山(領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彔(領三百人)三十餘名。這報告失之誇大,事實上並無皇太極的兒子

在此役中陣亡。但清方紀錄中也說:濟爾哈朗貝勒、薩哈廉貝勒、大將瓦克達、阿格等均受傷。

皇太極見部隊損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錦州南面,亦不能拔,將士又遭到不少**,將領覺多拜山、巴希等陣亡。七月,清兵敗回瀋陽。

這一役明朝稱為「寧錦大捷」,是明軍對清軍第二次血戰勝利。

袁崇煥在報功的奏章中,力稱功勞最大的是滿桂①。他和滿桂向來頗有意見衝突,但在奏章中力稱寧遠大捷以滿桂之功居多,可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

第一次寧遠大捷是天啟六年正月,第二次寧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個月。在這短短的十六個月之間,袁崇煥加強了明軍的戰鬥力,搶築了錦州的防禦工事,固守在清軍的後路,使皇太極有後顧之憂,不敢久攻寧遠。同時清軍先攻錦州不克,再攻寧遠,氣勢已挫。

可見袁崇

煥這十六個月中的準備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時期,局面當然更有改進。

這一仗大捷,軍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還是靠了葡萄牙的紅衣大炮。明朝這時本來已驅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傳教士。傳教士波爾、公尺克耳兩人見到明清交兵,有機可乘,便發動澳門的葡人,向明朝提供軍費和炮手。

明朝於是召還已驅逐了的教士。本來秘密傳教變成了公開,大批葡

萄牙教士和炮手進入中國②。後來中國在外國教士和技師指導之下自行鑄炮。所鑄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稱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將軍」,還派官祭炮,請將軍發威破敵。

金人要直到數年之後,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開始鑄造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