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作為明朝最後的長城,最後的大將,一直忠心耿耿,多次救明朝於亡國之中,為啥最後還是被崇禎以謀反

時間 2022-02-09 10:53:40

1樓:孤荷月殘

正因為袁崇煥是明朝最後的長城與大將,所以崇禎才要殺他,因為他在軍中與朝內的呼聲太高,這已經讓崇禎感覺到自己的皇位收到了威脅,崇禎當時的想法可能是清軍哪怕入關自己也可以像宋朝一樣偏安一隅,可是袁崇煥倘若有心要稱帝的話,只需要登高一呼,外和滿清就可以了,攘外必先安內就是這個意思,崇禎或許覺得袁崇煥之所以不反只是在等機會罷了,南宋殺岳飛也是乙個道理,外敵再強都不如內亂來的厲害。

2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你站在崇禎的立場上,你就不會這麼想了

袁崇煥是明朝大將,為什麼最後卻被活剮?

3樓:汽車小張家的老大

因為這個人在朝廷上上躥下跳的,嚴重損害了皇帝的地位,所以最後的結局只能是黑色的。

4樓:一山一水一相逢

因為被皇太極用計陷害了,崇禎皇帝真相信袁崇煥通敵了,所以最後處死

5樓:輕靈觸動

因為崇禎不信任他,認為他想要投降清軍,所以就把他叫進城裡把他殺了。

明朝有那些名將?

6樓:愛講真話的阿拉蕾

1、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2、傅友德(約1330-1394)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公升為大將。

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諡「武靖」。

3、李占春,字梅先,號鷂子,涇陽(今屬陝西咸陽)人,曾英的養子和得力部將。

4、楊文,字筠江,生於明嘉靖年間,浙江臺州府杜橋大汾後洋人。明朝抗倭名將。

5、張輔(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重臣、名將,河間王張玉長子。

6、郭亮(興國公),為永平衛千戶。燕兵至永平,與指揮趙彝以城降,即命為守。時燕師初起,先略定旁郡邑。既克居庸、懷來,山後諸州皆下。

7、馮勝(?—1395),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

7樓:創作者

戚繼光,譚綸,俞大猷,盧鏜。四人被稱為嘉靖年間的抗倭四大名將。還有于謙、王守仁、張輔、張玉、李文忠、朱棣、袁崇煥、李成梁、李如松。

1、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在之後的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中,戚繼光率戚家軍連戰皆捷,使倭寇聞風喪膽。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著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2、盧鏜,字子鳴,浙江麗水人,明嘉靖年間由世蔭任福建都指揮僉事,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深諳軍事。盧鏜熟知兵法,智勇雙全,在江浙閩沿海奮勇抗倭三十多年,身經數百戰,戰功標青史,俘斬倭寇萬餘人。《明史·俞大猷傳》中稱:

「(盧)鏜有將略。倭難初興,諸將悉望風潰敗,獨(盧)鏜與湯克寬敢戰,名亞俞(大猷)、戚(繼光)雲。」。

3、俞大猷,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繼承了百戶的世襲職務。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

4、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縣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思維敏銳,智力過人,性格沉穩。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譚綸受命任台州知府,當時東南邊疆已經遭受了數年的倭患,朝廷商議訓練地方鄉兵來抵禦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

後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挫台州地區倭寇。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譚綸也因此聲名鵲起。

8樓:編號二零一二

徐達、常遇春(可惜死得太早)、湯和、藍玉。

傅友德。馮勝(馮國勝)。

于謙。王守仁。張輔。

張玉。李文忠。朱棣。

袁崇煥。戚繼光。李成梁。

李如松。朱能,鄧愈。史可法。

俞大猷 。毛文龍。沐英。

後期南明政權也算的話李定國

開國的最厲害的要算徐達、常遇春、藍玉吧

于謙應該是文人,北京保衛戰一戰成名

王守仁就有點意思了,這個人搞哲學的,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戚繼光和李成梁應該是乙個時期的,不過當時李成梁比戚繼光更出名,不過現在反過來了,戚繼光是中國被成為武聖的三個人之一(其餘兩個是關羽和岳飛),不過,戚繼光確實值得尊重,「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李成梁可以間接說是明朝的終結者,是他扶持了努爾哈赤~~~~~

漏了很多,建議找本書看看,這樣就了解得更清楚了。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啊~~~~~~~~~~~~~~~~~~~~~

有關長城的資料

9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長城是楚國建的,叫做方城。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餘里,遂稱萬里長城。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10樓:匿名使用者

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萬元盤旋。從東頭的西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13000多里。從北京出發,不過100多里,就來到長城腳上。

這一段長征叔叔再發達體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築成的牆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可以地形。城牆外沿有兩公尺多高的垛子,脖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新槍頂上每隔300多公尺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團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互相呼應。現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讚的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

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手術的肩膀,一步一步的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才贏得著錢,不見得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這個世界上是乙個偉大的奇蹟。

11樓:超級昕昕啊昕昕

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是世界偉大的古代建築奇蹟之一。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型。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於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奇蹟。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公尺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公尺。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

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巨集偉規模和艱鉅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長城(英文名稱: the great wall)於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編號: 200-001 )。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西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線成乙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

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修建長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9世紀的周代。當時周宣王為防禦北方民族的侵襲曾修建了列城和烽火台。西元前7世紀,許多諸侯國,如齊、魏、趙、燕、秦等,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以防鄰國的人侵。

西元前22l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全國。不久,便下令開始修築長城,把秦、燕、趙等國北部的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增築、擴建,築成西起臨挑東達遼東的秦長城。漢武帝時也曾數次修築長城,用來保護河套、隴西等地以及東西往來的交通。

戰國時代(西元前475~前22l年),各諸侯國為了互相防禦,在各自邊境修築高大的城牆,將列城和烽火台連線起來,綿延不絕,故稱長城。當時各諸侯國的國土面積大小有別,故各國的長城也互有短長。據文獻記載和遺跡顯示∶楚長城西起湖北竹山,跨漢水,越鄧縣、內鄉岳山至沁陽,總長近500乾公尺;齊長城起於今山東平陰,經泰安、萊蕪、章丘、淄川、臨胸、安丘、諸城,至膠南人海,總長達500乾公尺;魏長城起自華山,沿黃河北行,長300乾公尺;燕長城有兩道,南長城長約250千公尺;北長城長約650乾公尺。

這些長城自成體系,互不聯貫,比起秦、漢的長城,大有遜色。

秦長城西起今甘肅東部,經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和遼寧等省、自治區、直抵鴨綠江,長達5000多幹公尺。漢長城更長於秦長城,達l0000餘幹公尺。至今,散布在新疆至河北數省、自治區之間的漢長城烽魑遺跡仍處處可見。

此後,北魏、隋朝都有修築長城的記載。公元5~7世紀,北魏、北齊、北周相繼修築的長城各有650、l000和l500乾公尺。公元l2世紀,金代也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至外貝加爾地區修築長4000多千公尺。

明代為防止元代北逸殘佘勢力南下侵擾,也不斷地修築北方長城。明朝修築長城的工程延續200多年,初期修建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祁連山麓,全長7300多幹公尺;中葉以後經過修繕的自山海關至嘉峪關一線的長城比較完好,便被人誤為是歷史上長城的起點、終點。

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及以後各朝代修建的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乾公尺。所以長城堪稱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里」的偉大工程奇蹟。修築長城的工程之巨大,確實驚人,僅以明代修築的長城估算,需用磚石5000萬立方公尺,土方一億五幹萬立方公尺。

如用來鋪築寬l0公尺、厚35厘公尺的道路,可以繞地球兩周有佘。歷代為修築長城動用的勞動力數量也十分可觀。據歷史文獻記載∶秦代修長械除動用三十至五十萬軍隊外,還徵用民夫四五十萬人,多時達到一百五十萬人。

北齊為修長城一次徵發民夫一百八十萬人。隋史中也有多次徵發民夫數萬、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修長城的記載。

複雜的地形、奇特的結構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它翻山越嶺,穿沙漠,過草原,越絕壁,跨河流,其所經之處地形之複雜,所用結構之奇特,在古代建築工程史上可謂一大奇觀。在沙漠地區,干裡流沙,缺少磚石,漢長城採用當地出產的礫石和紅柳,分修築充分發揮礫石抗壓性能和柳枝的牽拉效能,這兩種材料結合砌築的城體非常堅固,經歷兩幹多年風沙雨雪的衝擊,不少地段仍屹立高達數公尺。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或土坯壘砌,其堅固程度不亞於磚石。

如甘肅的嘉峪關長城牆體,修築時專門從關西十多公里的蒙特內哥羅挖運黃土,夯築時使夯口相互咬實,這種牆體土質結合密實,牆體不易變形裂縫。明代修築長城以用磚、石砌築和用磚石混合砌築為主。牆身表面用條石或磚塊砌築,用白灰漿填縫,平整嚴實,草根、樹根很難在縫中生長,牆頂有排水溝,排除雨水保護牆身。

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定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長城下設水關,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臺,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樓,用來存放**、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

在長城沿線還建有獨立的烽熔、烽臺,用於在有敵來犯時,舉火燃煙,傳遞資訊。

長城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自從長城開始修建以來,在長城內外,就演出了許多壯麗的歷史活劇。許多驚心動魄的偉大戰役就在這裡發生,許多改朝換代事都與固守長城的得失有關,可以說大郭中國歷史都是在長城內外寫就。隨著長城內外著名戰例的發生,也湧現姑了不少著名人物,包括許多軍事家和政治

蒙,大大豐富了長械這座豆古建築的文化內函。戰國時代李牧在趙國主待修建長城並利葡長誡抗擊匈奴侵犯,立下豐功偉績,開創車代壁壘防禦戰的光輝戰例,受到廣大人民謝印,為紀念他的功績,後1遺址尤存。

明朝的開國皇帝和最後皇帝是誰,明朝的開國皇帝和最後乙個皇帝是誰

開國皇帝 朱元璋 最後皇帝 崇禎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最後乙個皇帝根據歷史記載應該是崇禎帝朱由檢,不過崇禎死後,朱成德在長江建立了南明,號稱蝠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最後乙個皇帝永曆帝由榔 明朝最後乙個皇帝是誰呢 明朝最後乙個皇帝是崇禎皇帝。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歲登基的崇禎執政時,明朝...

明朝開國功臣怎麼死的,明朝的開國功臣最後的結局?全部功臣

多數是被朱元璋殺掉的,唯一善終的只有把他拉到隊伍裡的湯和。在初入浙江的戰役裡,胡大海招降了一支苗族軍隊,中有蔣英 李福等人,胡大海喜歡他們的驍勇善戰,留置麾下,但這幾個人都不是真心降服,時時密謀叛亂。由於胡大海平時對他們誠心相待,又十分猶豫,李福鼓動說 胡參政雖然待我們十分優厚,但既要做大事,又怎麼...

為何商鞅作為變法的功臣,最後卻被車裂而死

商鞅,作為變法的功臣,最後卻被車裂,他的變法究竟動了誰的乳酪呢?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賈誼在 過秦論 的開篇這樣描述秦孝公 有席捲天下 包舉宇內 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早在秦孝公出生前,因為戰亂,秦國的國力大為削弱,很多國土都被魏國強擄了去。21歲的秦孝公即位時,正是諸侯各國之間,用武力相互征伐...

作為楊貴妃的前夫 唐玄宗的兒子,李瑁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作為楊貴妃的前夫 唐玄宗的兒子,李瑁最後的結局如何?他的一生非常悲慘,唐玄宗看上了他的妻子,給他另選了乙個妻子,將他妻子占為己有。他最終是病死的。李瑁剛開始的時候非常的受唐玄宗的寵愛,但是後來楊玉環被奪走了之後,自己的太子之位也沒有著落,可能心情方面會受到很大的打擊,但是最終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李瑁...

作為歌手出道的戚薇,為何最後卻選擇了當演員

今年的戚薇可以說是又火了一把,最近新上映的作品也是在熱播中,可能在觀眾的印象中戚薇是乙個演員,其實她是以乙個歌手的身份出道的。她之所以會選擇跨界,完全是因為戚薇本身的性格造成的,她勇於挑戰自己,所以才會選擇唱歌之後又進入演藝圈。其實,回顧戚薇的成長過程她也不是一夜爆紅的,戚薇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