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10個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時間 2022-01-23 02:00:23

1樓:泡芙可愛如豬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這裡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庵裡。

他們在這裡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乙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這裡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這裡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2樓:手機使用者

大禹治水,只能想起這乙個了

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3樓:恍然東風

黃河因為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呈黃色而得此名。中國古籍中稱「河」,《漢書》裡始有「黃河」之名。

飲水思源也好,追根溯源也罷,從古到今,中華兒女就一直對黃河源頭進行了永不停歇的追溯,並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詩篇。比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寫出過許多首關於黃河的詩篇,其中最著名的詩句就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吼萬里觸龍門」「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等。在這些詩句中,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運用瑰麗的想象,對黃河的源頭做了藝術化的探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即阿尼瑪卿山,也稱為大積石山,但這裡離黃河源頭還有一段不近的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崑崙」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

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到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帝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

康熙帝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帝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製出來。

清乾隆帝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裡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開始一些國外探險家、地理學家各自持有不同目的來河源考察,蒐集了一部分有關河源地的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可以說,對河源地的大規模考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水利委員會河源勘查隊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

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瑪曲源流段)為黃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邀請**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提出了卡日曲為黃河正源的建議。

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誌。

在這裡,我們遵從1985年的科考結論,用一段總結性的話來說明黃河的源頭:

黃河(瑪曲)源頭分水嶺瑪曲曲果日,藏語音譯,意為「孔雀河源頭山」,向北約一公里,眾多泉水噴出,當地群眾稱「瑪曲曲果」,意為「孔雀河源頭」,再向北進入約古宗列(盆地),藏族意為「炒青稞的鍋」,是乙個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3公里的小型山間盆地,海拔4500公尺,盆地內有眾多大小不等的湖泊,是水草豐美的沼澤草甸。

這段黃河幹流流經約古宗列盆地而得名約古宗列曲。約古宗列曲穿過長約18.4公里的黃河源頭第一峽茫尕(峽)後進入瑪湧(灘),始稱瑪曲。意為「孔雀河」。

瑪湧(灘)是一片東西長50公里,南北寬20公里的草原,河流兩側分布有不少湖泊,中間是星宿海。星宿海寬5—6公里,長約20公里,水泊群集的沼澤草甸,大小湖泊景色猶如繁星羅列,故漢語有「星宿海」之稱,狀如孔雀開屏,這就是瑪曲(孔雀河)名字的由來。

瑪曲流出星宿海,接納卡日曲後,以3股水流流入扎陵湖,經10公里多流入鄂陵湖,兩湖之間河段一般寬26—42公里,水深0.5——1.4公尺。

瑪多縣黃河沿黃河橋以上稱河源段,河源段長285.5公里,流域面積2.09萬平方公里。

從古至今,人們對黃河源頭進行了持續的不間斷的考察,留下了許多歷史佳話,也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這些無疑為黃河源頭增添了無盡的魅力和些許神秘色彩。這也許就是黃河的魅力所在。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故事

4樓:王寧橋

1.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龍門位於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陝峽谷的最南端。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

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乙個只有100公尺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於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後,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於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

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鬥不息。

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象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2.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蹟。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乙個部落首領。另乙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

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長江流域有乙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乙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部落的禍害,於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藉著良好的**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

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蚩尤又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衝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鬥,黃帝先後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乙個兄弟,並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怪,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

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蚩尤死後,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也用來恐嚇敢於和他作對的部落。後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援,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黃帝多才多藝,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殿、造車、造船、製作五色衣裳等等。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發明家。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是嫘祖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帛,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絲綢文明。

黃帝發明了亭子後,她還發明了雨天能移動的亭子——雨傘。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後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後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國人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中國人還在黃河邊上的陝西省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建造了一座「黃帝陵」。

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都聚集到這裡,共同朝拜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

與黃河有關的歷史故事,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冼星海經過壺口瀑布的時候看見壺口瀑布的壯美景象,就作了 黃河大合唱 蔣介石為了阻擋日本人進攻,炸破黃河河堤,結果淹死不少老百姓!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黃河因為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河水渾濁呈黃色而得此名。中國古籍中稱 河 漢書 裡始有 黃河 之名。飲水思源也好,追根溯源也罷,從古到今,中華兒女就一...

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有關黃河的歷史故事

西元前2500年左右,黃河流域出現了軒轅氏黃帝這面大旗。於是,一朵朵絢麗的文明之花,便從黃帝這個人文始祖中先後開出。黃帝植谷,黃帝造車,黃帝捕魚,黃帝制鏡,黃帝紡紗 在中國文化的曙光裡,處處留下了黃帝的剪影。同時,中華民族的另一遠古英雄也出現在這黃土高原上。他就是炎帝。史傳他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作耒...

有關於黃河的歷史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黃河是一匹很難馴服的野馬,它任意奔流,好像乙個齜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著萬頃良田。咬嚙著千萬重山,黃河兩岸的回漢人民只能在山尖 溝底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那時候,寧夏不是一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疊,溝壑縱橫,沒有一塊平坦坦的田地,也沒有一塊田能灌上黃河水。...

黃河有關歷史人物故事,關於黃河的歷史人物故事?

您好!大禹 大禹治水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

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有關諸葛亮的10個故事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麼乙個規矩 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 規矩 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 沙甜 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