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錯殺袁崇煥的真實原因,崇禎皇帝為什麼要殺袁崇煥?

時間 2022-01-13 11:12:50

1樓:巴卓君

死的不怨,只會吹牛,戰功幾乎沒有(加起來就400多首級,毛文龍都有3500啊),五年平遼平到北京城下,跟楊鎬,王化貞一類貨色典型的書生誤國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擔心袁崇煥功高震主

二是,帝王猜疑心太重

三是,多爾袞離間計影響

崇禎皇帝為什麼要殺袁崇煥?

3樓:義無反顧

四、袁崇煥太貪心,濫用軍餉。袁崇煥不斷的增少兵員,把節約下來的錢財通通搬回家,用錢財賄賂買籠毛文龍的部下。

生性多疑的崇禎始終無法做到對將士的信任,才有了滿朝無人,群臣負我的想法迎來了明朝的滅亡。

4樓:匿名使用者

賞罰分明。

崇禎登基之時,決定重用袁崇煥,要官給官要權給權,督師不夠,還要軍政一把抓。擅自處死毛文龍,崇禎也忍了。要多少軍餉全部給足。

崇禎給予袁崇煥最大的信任,源自袁崇煥之前的表現,更多的是平台召對時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

客觀上說,以當時的局勢,五年平遼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袁崇煥作為在遼東多年的將領,這個方略由他提出,不懂軍事和遼東情況的崇禎選擇了信任和支援。

有的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就在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戰略後一年半時間,後金的軍隊居然打到了北京城下。其中有準備不足,有戰力不足,也有指揮失當等原因,但是上面說了,崇禎不懂軍事,他知道的就是,袁崇煥是督師,這一片防區是你管的,被敵軍突破就是你的責任;五年平遼是你提出的,五年過了三分之一平遼沒有成果反被人打到腹地,也是你的責任。

這個時候,袁崇煥是否有通金已經不重要了,作為北方國防總司令,這麼重大的責任足夠撤去他的職務,再加上崇禎對他期望後的失望,殺他並不算過。至於處死的罪名是什麼,有關係嗎?

崇禎不是傻子,非但不是,而且聰明之極。袁崇煥沒有按照他的要求拒敵於外,反而不奉詔引兵還京,駐紮城外,更要求進城修整,這些從軍事角度來說,都可以認為是正確的決定,但是對於乙個皇帝來說,邊防將軍沒有旨意就把兵帶到皇城下,還要求進城,謀反的嫌疑太大。但是崇禎只是拒絕了進城的請求,沒有斥責袁崇煥,還進行了賞賜。

直到他擋住了後金的進攻,穩住了局勢才考慮動手。對於乙個不再信任的人來說,能做到這一點不是聰明是什麼。

袁崇煥有沒有勾結敵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要是勾結了崇禎能有機會殺他嗎?顯然沒有,真要勾結了,都到皇城腳下了要演什麼戲。但是對於城中利益受損的官僚百姓來說就不一樣了。

他們有大量的田畝、宅院、產業在北京城周邊,後金兵鋒所指,這些都化作烏有。這一切的責怪全都集中在了袁崇煥身上,據說袁崇煥被凌遲處死之時,北京城有不少人吃了他的肉,其中國仇少,家恨多啊。

最後,關於傳說中的反間計,太拙劣了。當笑話看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有這嘛事的。

5樓:waroh協虎

袁崇煥被殺並不是崇禎的一時興起,早在袁崇煥誇下「五年平定遼東」時,崇禎事後得知他只是安穩自己的話,就有些不滿,後來殺毛文龍一事更是觸犯君臣底線。再後來,袁崇煥引後金軍隊到北京進行截殺,更犯了忌諱,所以崇禎殺他是早已注定的。

6樓:

明朝崇禎皇帝,為何要殺死戰功赫赫的袁崇煥?原因其實很簡單。袁崇煥之死不光是埋怨崇禎帝,他自己也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7樓:細雨中的薔薇花

崇禎的疑心很重,皇太極利用這一點使得崇禎以為袁崇煥叛國了,又有與袁崇煥不合的大臣挑撥,再加上毛文龍被殺事件,於是殺了袁崇煥

8樓:匿名使用者

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了,不然明朝還能活個幾年的,等崇禎反應過來,已經晚了,在說,那時候明朝各地烽火起了,崇禎對誰都不怎樣信任。

9樓:匿名使用者

崇禎的多疑和對太監的極度信任造成外將功勞越大,越是有造反嫌疑(權利、能力、戰鬥力等條件均具備)。皇太極的反間計只不過調撥起崇禎的疑心,作用並不大,真正的禍在於袁本身。袁是個天才的將領,但政治上是很幼稚的。

北京城下,全副武裝的要進城修整,皇帝能不著急嗎?

其實一樓答的不錯!呵呵

10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觀點:

1、崇禎志大才疏,年輕氣盛,誅殺魏忠賢後更是剛愎自用;一心急於振興朝政,卻又生性多疑,信不過任何臣子。袁崇煥的軍事才華得到了他的賞識,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無比憤怒,衝動的將袁崇煥打入天牢。

2、崇禎極端自負,雖然後期已經意識到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間計,但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決不肯承認自己的失誤,所以急於殺死袁崇煥來掩蓋自己的愚蠢錯誤。

3、袁崇煥雖然軍事才華橫溢,但是在政治上卻有幼稚之處,他在關外鎮守一方本來就容易招來疑忌,擅自誅殺大將毛文龍,雖然說是發現毛文龍勾結女真,但後來考證的史料均認為毛文龍並沒有背叛明朝,只是不大遵從袁的將令而已,袁為了在軍中立威而斬殺毛文龍,自然會讓本就多疑的崇禎更起戒心,只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替代才暫時沒有被處置。袁崇煥又不知在朝內結援自固,沒有大臣為他解釋,也沒有人肯為他求情。

4、女真人的反間計其實很簡陋,只不過正好迎合了崇禎的心理而已。

望採納!謝謝!

崇禎皇帝錯殺袁崇煥是因為中了反間計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經有關人士分析,好象不是反間計.因為反間計這種伎倆太弱智了,於理不通,再者反間之事只有清朝人才有的記載,明朝的記載好像沒有。

我想主要是是因為《明史》的記載,才被大家認可的吧。

其實,反間計未必有,但也未必沒有。

如果有,那這也不是崇禎殺袁崇煥的主要原因。因為崇禎這人疑心及重,喜怒無常,從他後來各種愚蠢的讓人痛心疾首的行為和行事來看,殺袁崇煥也是很正常的。

明之亡,實亡於崇禎。

我傾向於不是反間計的作用。

12樓:節日吉日

是的。到崇禎帝即位時,在關外的東北,後金貴族早已崛起,努爾哈赤的子孫正虎視眈眈覬覦著關內的大明朝。從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薩爾滸之戰後,在明軍與後金軍隊的力量對比中,後金軍隊明顯佔據優勢。

所以朱由檢登極伊始,就起用了抗遼名臣袁崇煥。

之所以稱袁崇煥為「名臣」而不是「名將」,是因為袁崇煥其實是科舉出身的文人,並沒有武功,但他的確很有軍事指揮才能。天啟六年(1626),他就做上了肩負東北防務重任的遼東巡撫。寧遠一戰,袁崇煥用新式**紅衣大炮打了一次勝仗,使遼東戰局出現轉機。

但是,他很快被魏忠賢罷免。朱由檢即位,在處理完魏忠賢後,便全力應付遼東戰局。十一月,重新召還了袁崇煥。

次年(1628)元月,任命袁崇煥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等於是將遼東的防務全部委託給了袁崇煥。

袁崇煥在遼東寧遠、錦州一線的防衛布置得很好,但後金軍隊選擇進攻的路線是繞過寧遠、錦州一線,從薊門南下,進逼京師。崇禎二年(1629)十月下旬,後金軍隊10萬到達遵化城下,距京師不過二三百裡。十一月初一日,京師戒嚴。

袁崇煥立即命山海關總兵趙率教增援,自己也於十一月初五日率兵入關。按照當時總督京城防衛的大學士孫承宗的意見,明軍應當拒敵於順義、薊州、三河一線,而不應退守通州、昌平。但是,袁崇煥先是沒有設法阻截後金軍隊,接著又退守京城。

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煥的大軍到達京師廣渠門外。這樣,袁崇煥無異於縱敵深入,而京城內外的官民都受到騷擾。一時間,謠言四起,說袁崇煥與後金有密約在先,是故意引後金軍隊入關的。

皇太極及其謀臣范文程策動了除去袁崇煥的反間計,也許正是受當時謠言的啟發。

袁崇煥在崇禎元年(1628)七月接受皇帝召對時,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在當時明朝與後金的對抗中,明軍能在遼東抑制住後金軍隊的進攻已屬不易,「五年平遼」無異夢囈。袁崇煥這麼說,據他自己講,不過是為了暫時寬慰寬慰皇帝而已,卻引起了朱由檢無端的猜忌。

另外,他曾擅殺大將毛文龍,也讓朱由檢不安。而後金皇帝皇太極效仿《三國演義》中周瑜利用蔣幹盜書的模式,讓被俘的太監楊某偷聽到「袁經略有密約」的對談,再放楊某逃跑。楊某一回京城向皇帝匯報,朱由檢對於袁崇煥的容忍與信任也蕩然無存了。

十一月二十日,滿桂在德勝門,袁崇煥在廣渠門,同時與後金軍隊開戰。滿桂退守德勝門之甕城,而袁崇煥身先士卒,將皇太極逼退。二十三日,袁崇煥入城晉見皇帝,請求像滿桂一樣,讓士兵入城休整。

遭到朱由檢的斷然拒絕。二十七日,袁崇煥擊退了皇太極的軍隊,京師外圍局勢趨於平靜。

十二月初一日,朱由檢在平台召見了袁崇煥、祖大壽、滿桂三人,著錦衣衛拿下袁崇煥監禁起來。祖大壽是袁崇煥部將,奉命節制遼兵,率部東返。袁崇煥別囚禁後,他唇亡齒寒,不太聽朝廷號令。

後來還是靠著獄中袁崇煥的親筆書信,才將祖大壽及守遼軍隊召還,並收復永平、遵化一帶。但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想利用袁崇煥來整倒內閣輔臣錢龍錫,說錢龍錫與袁崇煥兩人早就密議與後金議和。此論一出,袁崇煥算是死定了。

崇禎三年(1630)三月十六日,崇禎帝命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妻妾兄弟流放到福建。

袁崇煥千里迢迢率領將士冒著極度嚴寒前來保衛京城,經過浴血廝殺才擊退強敵,最後卻落得這樣的下場,明朝將士怎能不與崇禎帝離心離德?袁崇煥一死,遼東的戰局更無人可以收拾。因此,當崇禎三年(1630)農民起義聲勢明顯壯大後,明王朝便陷入內憂外患的雙重困境之中。

但是,在此之後,朱由檢還曾密令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1642)殺了李自成的同鄉賀人龍,等於殺了一名在鎮壓農民起義中頗為悍勇的將領。賀人龍被殺後,農民起義軍酌酒相慶:「賀瘋子死,取關中如拾芥矣!

」崇禎帝的多疑、擅殺,無異於自毀長城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難說,

如果不是皇帝本身就疑心中,所謂的反間計根本沒作用

14樓:匿名使用者

是啊——就像《三國演義》的「蔣幹盜書」一樣。

15樓:

呵呵,這個問題我會啊。

就是啊,皇太極的反間計啊。

16樓:

是中了計,這個是無庸質疑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明之亡,實亡於崇禎。

我傾向於不是反間計的作用

18樓:

其實功高蓋主者必死,不僅僅是皇太極的反間計

19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1、皇太極設了反間計。

2、崇禎疑心非常重。

如果崇禎皇帝沒有殺袁崇煥

20樓:送你去極樂世界

一些論者認為,在當時情況下,袁崇煥理應搶前阻擊,以保京城無虞,但他卻先是率兵跟躡,後又退保京城,一般人認為,這無異於縱敵深入,把戰火引到京城外圍。袁崇煥的這一戰略大錯,足以使朝廷上下形成對他的不信任氣氛。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後,又巧施離間計,散布謠言說與袁崇煥有密約在先,故意引滿洲鐵騎進入內地。

皇太極囑咐副將高鴻中與參將鮑承先,故意在俘獲的明朝太監楊某面前低聲耳語:「今日撤兵,乃上(按:指皇太極)計也。

頃見上單騎向敵,有二人來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巡撫(按:指袁崇煥)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楊太監佯臥竊聽,默記在心。

第二天皇太極故意把楊太監放歸,情報就傳到崇禎皇帝那裡。皇太極的這一招,在「都人競謂崇煥召敵」的氣氛中,是極易奏效的。於是袁崇煥被逮捕下獄。

崇禎三年八月,袁崇煥被以「謀叛」大罪論死,「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明史 列傳147》)。袁崇煥坐的是叛逆罪,所謂「磔」即是分屍,比之岳飛遭遇更慘。

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袁崇煥「謀叛」。要說是崇禎帝真的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所以以「謀叛」大罪對袁崇煥處死,那就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由於袁崇煥是囚禁數月才被處死的,這就排除了皇帝一時激憤鑄下大錯的可能。

既然「謀叛」只是傳聞而無實際證據,並不昏庸的崇禎皇帝就不會一直相信這傳聞。筆者以為,崇禎皇帝之所以處死袁崇煥,恐怕與前述袁崇煥犯下的重大罪錯有關:光是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下決心殺之。

擅殺毛文龍使皇帝本人蒙受了不白之冤——毛文龍部下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成為此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誘因,終於致使抗清前線的戰略態勢一發不可收拾。也許只是因為袁崇煥的實際罪錯不便直接對外宣示,而「謀叛」又是乙個很適合的「藉口」,崇禎底才仍然以「謀叛」大罪處死袁崇煥的。當然,現在看來,也正因為袁崇煥被以「謀叛」罪處死,才使後世許多人認為殺袁崇煥是崇禎帝的大錯。

其實,從現代法律的角度看,錯誤的是「罪名」而不是「被殺」本身,如果按照「有錯必究」的原則「再審」袁崇煥被殺案,最多也不過為其更改乙個罪名而已,但仍然是對朝廷犯下重大過錯的「死罪」。

所以~就算沒殺袁崇煥,戰略上的失誤,也會把大明朝拉跨。明的覆滅是必然的

假如崇禎皇帝沒有殺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從遠古時代開始,朝代的更替都是沒有停止的。但凡開國皇帝都是勵精圖治,不注重享受,為國為民。把老百姓真正放在心上,做事都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所以都會得到百姓的擁護。然而,隨著朝代的發展,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因為從小在蜜罐裡長大的皇帝們,哪還會理解老百姓的痛苦?他們只關心自己住的好不好,化的多不多,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