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時間 2022-01-11 09:02:26

1樓:秴尙掵

對應到現在:

狀元:便是各個區域範圍總成績第一的人。

舉人:高中時參加全省高中會考全部通過、取得高中畢業資格、有資格去高考的,就是舉人了;

秀才:高中生、至少初中畢業生才可以算秀才;

進士:高考通過,成了大學生的,都是進士。

拓展資料: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為江南貢院,占地超過30餘萬平方公尺。另闢有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中國唯一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內容的專業性博物館,也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

延展閱讀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乙個村也難出乙個識字的人。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乙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里外的地方也沒去過。他們對其他階層的生活沒有概念,認識最厲害的人物可能就是村里的地主,所以經常會有「皇帝用金鋤頭耕地」這種滑稽的言論。

這一類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童生試之上就是鄉試,鄉試可不是在鄉里考,而是在各省的省會考試,考中秀才才有資格參加鄉試。鄉試的考官是由皇帝委派,考中鄉試就被稱為舉人,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舉人是可以做官的,一旦中舉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人生軌跡了。

整個清朝舉人一共十五萬,乙個縣也難出乙個舉人,中舉後省裡會派人到你家通知。在《儒林外史》中,范進知道自己中舉之後直接高興瘋了,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之前對范進百般侮辱。等范進中舉以後就稱范進是「文曲星下凡」,舉人的社會地位可見一斑。

舉人一般都在地方任職,一般都能在縣里混個官職像縣丞、主薄(縣局級)運氣好點的退休之前能公升到縣令,與現在縣委書記差不多。

科舉最高的功名就是進士了,進士對普通百姓來說只存在於傳說裡。考中舉人後先要入京進行會試,會試通過的人被稱為貢士,貢士才有機會成為進士。現在電視劇集裡面的借盤纏進京趕考的故事在古代基本不可能發生,因為進京趕考的士子要是缺錢的話,地方富豪會主動送上大把的銀子。

成為貢士後參加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殿試每三年一次,整個清朝268年一共錄取26000多人,平均每年不到一百人。

進士上任最差的待遇就是去地方當縣令,而舉人必須努力幾十年才能混的到這個位置。進士即使混的再差,退休前在地方當知府(市委書記)也沒有任何問題,有點能力的混到布政使(省長)或是巡撫(省委書記)也不難,能力再強一點的還能進入**當各部尚書、侍郎(副國級)甚至擔任首輔、軍機大臣(正國級)。

這樣一對比,我想大家應該都能看到古代科舉制度和現在的學歷有多大的區別了,古人說了幾千年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不是瞎說的。

2樓:老魏歷史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3樓:月破曉夢軒

從考試內容和備考複習所需要學習的東西上來講,秀才舉人進士的學歷是等同的,因為鄉試會試殿試考的東西完全一樣。

放在今天,大概就是個高中畢業水平吧。別說你高中根本看不了什麼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那是因為有其他理化生政史地之類的科目給你學,而古代就只學一門語文而已。

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要拿資料來說話,不然空口無憑亂說,就容易誤導人。

先來看古代進士的數量吧,這個數字相對準確一些。

清朝112科進士,總共多少人呢?總共是26846人,平均大體上一年100人。科舉三年一屆,每屆取300人左右。

道光以後,中國人口四萬萬,折合下來,平均每年取100個進士,可見科舉之難。

明朝最多一科為永樂二年,錄取472人;最少一科洪武二十四年,錄取31人。明朝89科,共錄取24866人(此數字有異說),平均每科276.5人。折合成每年,大約90人左右。

在古代漫長的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曾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於秀才就更不計其數了)。以狀元年數作為科舉屆數,11萬名進士,每屆約157人,折合成每年約50來人。顯然更少了。

有人拿高考來比,2021年高考人數1078萬,而錄取率超過90%。顯然,拿大學生來比進士、舉人、秀才,顯然是多想了。現在的大學生,最多也就相當於古代的童生。

那麼,拿博士、博士後來比進士,可以嗎?

先看一組資料:(來自知乎)

中國: 80.00萬人(每年大概新增70000個博士學位)

(2019年中國畢業博士總人數為62578人)

很明顯,中國每年新增的博士數近7萬,要遠遠大於每年100的進士數量

那麼,拿教授、研究員來比,可以嗎?

這個每年的新增教授數量,網上基本沒有現成的資料。因為這是各大學、研究所自己評選的。

那麼,再往上,兩院院士如何?

中國的兩院院士是兩年評選一次。每次每院一般為50多人,最多**出60人。

美國是三院院士,每年每院評選出100來人,總計一年評選出300來人。

再相比清朝每年100的進士數,可看出每年的新增資料:

50(中國院士)<100(清朝進士)<300(美國院士)

也就是說,進士的級別,基本相當於現在國家院士級別。(在同乙個數量級)

舉人級別,相當於現在正教授、研究員級別,還要再稍稍往上一些。(據統計,每次鄉試每個省大約100-200個舉人。 據此推斷,每次全國舉人總數大約3000-4000人。

相當於每年1000多人。去除往屆落選後的再試舉人,實際資料還要更少些。按明朝史料記載,鄉試的通過率不足4%,也就是說,25個秀才裡面才能誕生乙個舉人。

秀才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級別的大學講師。以清朝的科舉為例,每年秀才的錄取比例大概在1:15000人,要知道我們現在博士生的錄取比例是1:

20000人,博士每年招生近10萬人。

童生級別,相當於現在清華北大的學子。清朝260年誕生了200~300萬個童生,平均每年一萬人左右,清華北大現在一年招收人數大概是8000人左右,只比童生略微少了一點。考上童生,你就和現在的清北學子差不多了。

5樓:微胖的黑麥

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過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相當於現在的普通高校畢業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齡)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錄取乙個,相當於現在的事業編制。

貢生(例如于成龍)屬於秀才中的佼佼者,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

舉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補縣官的空缺,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幹部。

同進士(例如曾國藩)雖然比進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為縣官了,向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

進士(例如林則徐)當然相當於現在的副廳級了。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畢竟古代很多考中進士的學子才二十出頭,但我們要知道,古人可沒有現代人長壽,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們的年壽一般也只能達到五十歲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層社會一般也就能活六十歲左右,二十多歲對於很多古人來說已經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總的來說,古代能選拔為進士的學子是萬中無一的,考中進士就跟現在買彩票中頭獎的概率差不多,但成為進士就能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古代有很多讀書人願意耗盡畢生經歷參加科舉的原因。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6樓:硬核科技局

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7樓:冷事百科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

8樓:專業資深吳老師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學士,舉人相當於現在的碩士,進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相信對歷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一定知道古代的科舉制度,古代的科舉考試就相當於現代的高考,規模很大而且非常嚴格,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都是寒窗苦讀十餘載的讀書人,古代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名言,可見讀書在古人的心目中有多麼重要,科舉考試分為很多,有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殿試是最高端別的,由皇帝監考,通過了殿試的就可以被稱為進士,進士一般會在京城做官,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一、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學士,但是古代的秀才會多一些權利。古代的秀才是最低階的功名,一般通過了第三場童生試後就是秀才,我們最熟悉的秀才乙個是電視劇集《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了,但是真實的秀才卻要比他過得好的多,古代的秀才可以免稅免徭役,見到**你可以不用跪拜,犯了事也不能對你用刑,在一般鄉鎮裡秀才都是數得上的人物了,所以當時的秀才應該就相當於現在的學士,只是現在的學士沒有附加的權力。

二、古代的舉人就相當於現在的碩士。相信大家都有學過《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文中的范進得知自己中舉之後高興的發瘋,這就足以看出舉人對於當時的讀書人來說是多麼重要,也就相當於現在的碩士了。

三、古代的進士級別最高,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古代最高端別的功名就是進士,進士及第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而且一般進士出身的前途都非常好,所以古代的進士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博士。

9樓:硬核科技局

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

古代的舉人、進士、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10樓:charles中南

古代的舉人、進士、秀才都是對讀書人的稱呼,其中他們所蘊含的內容有所不同。從整個科舉之路來看,讀書人大概可以分為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五個等級,其中舉人大致對應現今的大學畢業生,進士大致對應現今的博士生、秀才大致對應現今的高中畢業生。

詳細介紹如下:

1、童生

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童生一般對應現今的初中畢業生。

2、秀才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於《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

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讀書人,身上開始有了「功名」的光環,可以享受普通讀書人沒有的特權,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稟見知縣、見知縣不下跪、打官司時不能隨便用刑等。

秀才一般對應現今的高中畢業生。

3、舉人

秀才參加鄉試考試通過的,稱為舉人。舉人是指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

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舉人的社會地位較高,學識更為廣博,一般上對應現今的大學畢業生。

4、貢士

中國古代**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

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明、清時,會試中試者統稱貢士。清制稱會試考中者為貢士,再經殿試賜出身,乃為進士。

貢士相當於現今的碩士畢業生。

5、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

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戊子舉於鄉,己丑成進士。」

進士是古代科考的最高一級,對應現今的博士。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麼官

文官絕大多數由科舉出身。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生員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舉人參加在北京的會試殿試,合格者稱為進士。舉人得授九品官職 進士得授七品官職。此處尚有鑑生 貢生等名稱,也都可以經過一定的途徑得到官職。秀才沒有做官的資格.古代進士,舉人,秀才出身的各能做什麼官 1 古代院試未...

秀才 舉人 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才相當於學士 舉人相當於碩士 進士相當於博士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當年的秀才 舉人 進士分別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古代科舉進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號人,可以說鳳毛麟角,絕不像文藝作品中一抓一大把。可以這樣比較,古代的童生 例如洪秀全 要...

古代秀才進今趕考的具體時間,古代秀才進京趕考要多久,包括來回的時間和考試的時間

不是每個人都能進京趕考的 每三年一次鄉試 學子都到當地省城進行考試 得中舉人後才能進京。另明朝時國子監的監生可以直接進行會考 第二年春天進入京城的太學或禮部 這個階段是會試 得中進士方可進入下一階段 同年開始進行殿試 由時任天子進行出題 分別列出三甲 這也是所謂的天子門生 如上得出結論 趕考每三年一...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的?

科舉制度的創立是 集權的需要,是選士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隋朝統一中國後,為了加強 集權,鞏固統一,首先加強官制與官制密切相關的選士制度的改革。這是因為 1 要加強 集權,必須把選用人才的大權集中在 的手裡 2 要鞏固統治,必須最大限度地網羅和籠絡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參政的機會 3 全國統一,封建官僚...

關於明代的科舉數量問題, 好奇 關於古代科舉考試的一些問題

每三年一次,在鄉試之前舉行。由於各省直人口多寡及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一,甚至相差懸殊,故科考規模也就因省直而異。因相關資料缺乏,目前尚無法完全弄清各省直每科科考的具體規模狀況,但據現有資料至少可以做出以下判斷 各省直科考規模的大小直接取決於本省直準備應試的生員和儒士的多少,多者上萬乃至數萬人,如江西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