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軍事

時間 2022-01-06 15:01:08

1樓:血色黃昏的黃昏

宋神宗元豐改制之後,廢去大量的冗雜部門,唯獨不廢樞密院。有宋一代,樞密院一直擁有調兵權,熙寧變法廢除更戍法,但樞密院依然對其有調動權力。

廂軍是宋朝各州縣安保部隊,最高隸屬於兵部,兵部擁有對全國廂軍的指揮權。但是實際上,廂軍戰鬥力弱,一般只有維持治安和雜役的任務,州縣地方長官一樣對其有領導權。

土軍、民兵、藩軍是宋代為了邊防安全和治安穩定建立的準軍事化部隊。按照熙寧變法的保甲法要求,宋朝逐漸建立完善其民兵部隊,而從仁宗朝開始的對西夏戰爭也大量的招募了土軍和藩軍,這些軍隊名義上直屬於兵部領導,兵部擁有其指揮權。

2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樓主是不是在意宋朝軍事處於劣勢這段歷史。

宋朝軍事體系主要是針對地方割據勢力制定的。加強**軍,減弱地方軍。因為唐朝藩鎮壓過**,古代歷朝都有典章制度之學考察前朝施政的得當與失誤之處,到了宋朝考察前朝失誤,肯定必行此策。

另外,為了防止將領擁兵自重,除了杯酒釋兵權以外,宋朝長期實行兵將分開的制度,其實這不會影響戰鬥力,只能說明軍隊是古代的,缺乏嚴格的紀律訓練,沒有習慣的將領指揮,就會很混亂。也體現了宋朝官僚體系的臃腫,軍隊訓練不力。

另外在兵種上,宋朝以步兵居多,弩兵重步步人甲居多,騎兵少,因為西夏意外崛起,導致了宋朝馬政衰退。宋中期岳家軍利用繳獲的馬屁建立了背嵬軍,是一支騎兵軍,宋軍的實力立馬就上公升回了唐朝強盛時期的水平。即便是宋朝不壓制地方軍,仍重用節度使,宋朝的節度使沒有馬匹,再心胸強悍也很難作戰取勝。

因此,宋朝軍事偏弱的原因,並不能全怪早熟的**集權制,因為當時中國走向鞏固**集權是勢在必行。宋朝什麼時候發展**集權不好,偏偏是恰逢全世界步兵普遍弱於騎兵的時期,而宋朝,恰恰因為西夏的崛起而缺乏馬匹來建設騎兵部隊。

在宋之前,上一次步兵勝過騎兵是西方的古典時代與中國的先秦秦朝時代。古希臘亞歷山卓步兵陣體系跟步兵體系的衍生物夥友騎兵都是步兵很強,中國則是秦將蒙恬率領精銳秦步兵追擊匈奴。原因很簡單,初期騎兵裝備未成形,實力弱,多為輕騎兵,馬鐙未普及,即便是馬背民族也很難裝備什麼防禦。

到了漢朝,游牧騎兵戰術就開始逐漸崛起了,漢朝前期,步兵被騎兵壓著打,雖然跟楚漢之後國力衰弱有關,但漢軍當時畢竟也是戰後不就的狼虎之師,卻被匈奴騎兵包圍,無法還擊,最後通過外交手段息事停戰。到了漢武,漢武帝則採取了趙國策略,以騎對騎,往往取勝,匈奴並非勝在防具裝備好,而勝在制度,匈奴統一了草原各部落,能組織起大規模的騎兵軍團出戰,但是面對漢朝的中裝騎兵,相對而言匈奴仍是一支輕騎兵部隊,被漢騎兵突襲經常戰敗。當時的漢朝步兵雖然可以擊退游牧騎兵,但是因為匈奴騎兵的組織性與規模都遠超先秦時代,漢朝裝備(弩箭、長矛)齊全、將領指揮有序的精銳步兵部隊與匈奴騎輕騎兵對戰,往往在前期可以擊殺很多匈奴騎兵,但最後仍會戰敗,李陵就是這個例子。

而西方更慘,hun匈人跟匈奴的作戰習慣很像,也屬於草原游牧騎兵,基本上把西方攪合得底朝天,把羅馬軍團打得潰不成軍的古日耳曼部落,都不是匈人騎射軍的對手,哥特王國潰散,羅馬軍團也不是對手。簡單分析,因為羅馬軍隊缺乏職業弓箭手,羅馬軍隊只重視步兵方陣,弓箭手與騎兵斥候多為雇傭軍,古日耳曼(是羅馬人的分類,不精準,往往有其他民族也被歸納進去了)諸部落也基本上是以佩戴盾牌的步兵為主,羅馬人的報告很少強調弓箭,都提到古日耳曼諸部落用大盾跟刀劍長矛。他們的步兵兵團不像秦漢,配置很多弩手弓箭手,所以列陣對抗草原騎兵的時候,經常吃虧。

從此開始,草原騎兵的組織戰術與裝備不斷發展,慢慢勝過了各農業文明的步兵部隊。以宋朝開始最明顯,遼還不太清楚,文獻顯示金朝是配備了重騎兵部隊的,蒙古發展起來之後,更是把騎兵戰術發展到了頂點,整個歐亞大陸都受到了蒙古騎兵的軍事威脅。蒙古騎兵的戰術更加發達了,騎兵的穿插包圍成了常用戰術,而且騎兵兵種不限於一種單一種類,有輕騎兵,配有輕重兩種弓,另配有一定數量重騎兵,而且指揮系統相當嚴明,類似於精銳步兵部隊。

很多文明的軍隊都在野戰慘敗於蒙古騎兵戰術。宋朝也很倒霉,碰上了遼、金與蒙古的騎兵輝煌期。

反觀西方,各國都開始普遍裝備騎兵,晚期羅馬帝國的主力也不再是步兵陣了,而有大量的騎兵部隊,拜占庭帝國的騎兵已經是主力了。名將貝利撒留的戰記都是帶騎兵部隊打下的。條頓騎士團還跟蒙古幹了一架,只能說他們的騎兵戰術還太落後,僅僅以重騎兵重逢為主,還有步兵戰的習慣,於是蒙古騎兵給他們上了一課,把參戰條頓重騎兵全滅了。

當時各文明跟抗蒙古騎兵野戰的結果一般都是蒙古勝。實際上跟騎兵戰術發展到了頂點有關。宋朝正好倒霉,碰上了這段時期。

然後宋朝之後步兵陣的第二次輝煌,發生在火器時代。主要發生在西方,典型代表就是西班牙大方陣與瑞士方陣,西班牙大方陣隨著西班牙帝國的威名傳向全歐洲,直到古斯塔夫體系取代了大方陣。瑞士方陣更是厲害,擊敗了當時西歐最強的法國重騎兵與勃艮第重騎兵,直接逼得勃艮第把騎兵部隊當成防禦部隊來用,但還是沒有用優勢火力擊退瑞士方陣有紀律的挺進。

古斯塔夫體系建立之後,單一的草原騎兵部隊要想勝過裝備齊全、指揮有序的精銳步兵基本上是不太可能了。後期的哥薩克等騎兵,實際上都是步騎炮混合的軍團,並非是傳統意義的草原騎兵了。

在東方,對抗草原騎兵最強的就是戚家軍,使用了苗刀與火繩槍、火門槍、火炮混搭的陣型,雖然遠遠不能稱為古斯塔夫體系,但是宗旨還是挺像的。對蒙古作戰網上都傳得挺厲害的,沒有調查史料,不過當時那種火槍陣+長矛兵(苗刀手也算)的陣型確實還是應該有一定的戰鬥力。

但是,此時步兵只是初顯優勢,火力與機動力不足仍是根本問題了。

到了一戰,此問題就徹底解決了,一戰時期,各國部隊仍有騎兵,但是,一戰一打響,很快騎兵就逐漸退出戰場了,火力與兵力配置相對不那麼現代化的德國東線,還有哥薩克騎兵部隊的活躍,沙俄甚至打出了閃擊戰的前身,但是騎兵還是不能單獨為戰了,很快因為俄軍過於落後,補給增援跟不上,德奧軍隊又擊退了沙俄的攻勢,這場戰鬥挽救了協約國的英法兩國。

然後協約國干涉蘇俄,波蘭出力較多,前期也讓哥薩克紅軍趕回去了,但是後期騎兵還是輸給了機槍大炮,大量哥薩克紅軍被波蘭人俘虜,慘死無數。

騎兵至此徹底失去了對抗現代化步兵的能力。

但是步兵很快也失去了戰術優勢,隨著技術裝備的發展,坦克成為了陸戰霸主,海灣戰爭之後,空軍又成為了陸戰霸主,可以直接決定陸戰的結果了。

縱觀陸軍兵種優勢歷史。宋朝恰巧倒霉地碰上了騎兵輝煌鼎盛期……所以相比之下,表面看著軍事很弱,但是宋朝能撐那麼久,除了運氣,也跟戰鬥力有關,宋軍的戰鬥力並不是那麼不堪。要是西夏不崛起,宋朝馬政完善,再多幾個岳飛將才,可能蒙古就不會崛起了。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實際上就是宋朝絕妙地無法建設騎兵部隊,又碰上遼金蒙爭奪霸權。

歷史上的宋朝國防真的很弱嗎

3樓:雁過留痕

是的,太祖趙匡胤將出身,立下祖訓,文臣把持朝政,武將地位低下,綏靖政策橫行

為什麼宋代軍事這麼弱,宋朝為什麼軍事弱?

北宋初建之時,朝廷直轄的禁軍數量只有19萬人,尚能兩度主動攻遼,雖未獲勝還形成了僵持。此後幾十年間禁軍增加到82萬人,加地方廂軍,總兵力達125萬 軍隊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僅次於明代 戰鬥力反而日益下降。出現這一當時人稱 冗兵 的現象,除了宋廷要防範內部反叛外,重要原因是想以數量優勢彌補質量差距。宋...

宋朝繁榮的經濟,為什麼不能轉化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呢

說起宋朝的歷史,雖然 積貧積弱 的標籤十分知名,卻也有乙個讓後人倍自豪的亮點 繁華的經濟。以學者漆俠的估算 宋代的墾田數量是漢唐時期的兩倍,單位畝產量是戰國時期的四到六倍,手工業發展更是井噴,全國僅從事絲綢業的機戶就有十萬家之多,遠遠超過之前歷代的規模。宋代生產力更是中國古代 乙個高峰上 而放在煌煌...

宋朝的經濟水平很高,但軍事水平弱是怎麼回事

重文輕武。宋朝是典型的文治國家。文官在朝堂上是佔據有一定優勢的,武官發言採納的機會相對少。宋朝的開國皇帝有個著名的典故為杯酒釋兵權,這個舉措一定程度的避免了再次兵變的局勢。接著開始更加注重文人文化的培養,成了重文輕武的局面,故而導致在軍事能力上存在欠缺。因為當時的宋朝根本不重視軍隊的發展,只專注於文...

宋朝的皇帝順序表,宋朝皇帝列表

1 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 960 開寶九年 976 在位16年。2 宋太宗趙炅 光義 太平興國元年 976 至道三年 997 在位21年。3 宋真宗趙恆,咸平元年 998 乾興元年 1022 在位24年。4 宋仁宗趙禎,天聖元年 1023 嘉佑八年 1063 在位40年。5 宋英宗趙曙,治平元年 ...

宋朝是如何滅亡的,宋朝是怎麼滅亡的?

宋朝是被蒙古滅的,先是北宋被滅,後來南宋也被滅了,這是歷史的潮流.北宋的徽 欽二帝被金國擄去,趙構建立南宋,南宋被蒙古所滅 宋朝是怎麼滅亡的?第一,軍隊制度跟不上 第二,為了防止武將專權,把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第三,重視文官 1276年,元軍攻占南宋都城臨安,南宋皇室南遷。1279年,元軍消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