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和方法,要詳細哦

時間 2022-01-28 18:17:27

1樓:匿名使用者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

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資訊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褒姒一笑葬西周的故事

褒大美人那難得一露的笑容,大概如天上的美麗雲朵地下的百花盛放,反正非常艷麗迷人,迷得姬宮涅頭暈眼花的,只是那快樂太短暫了。對於她的這個問題,姬宮涅很頭大,當時又沒有什麼遊戲機之類新玩意兒可以做道具,只好發出重賞,說誰能誘發褒大美人一笑,賞以千金(成語一笑千金的來歷)。奸臣虢石父獻出一條叫「烽火戲諸侯」的奇計,讓姬宮涅同褒大美人並駕遊參觀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等到他們氣喘吁吁地趕到,才發現原來平安無事,大王和王后正在樓上做閱兵遊戲,只好退兵回去。

褒大美人看見一隊隊軍士,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往n次,她不知是姬宮涅的安排,不知所為何事,忍不住啟唇而笑,這一笑,美得天花亂墜,姬宮涅大喜,「烽火戲諸侯」也從此成為典故。姬宮涅正準備試驗多幾次,卻不知道他已經惹下麻煩,以後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他已經失信於諸侯,這些諸侯也是一地的大王,他們窩了一大肚子氣:這個大王太不像話了,和王后兩口子找樂子也不應該找我們,我們容易嗎?

天天忙碌得要死,哼!下回不做傻瓜了。

王后的老爸申侯看著女兒和外孫無端失寵很生氣,就勾結了外族入侵,西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姬宮涅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他們再也不上當了。可是,這一次是真的,結果,姬宮涅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

2樓:匿名使用者

有飛鴿,烽火,暗號,手語,書信,旗語,鳥語,結繩。

3樓:****雪糕

現在的通訊發達有多種方式,郵件、信件、**等等,實在太多了。

可古代人傳遞資訊的方法有:

烽火傳軍情,「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現在的通訊發達有多種方式,郵件、信件、**等等,實在太多了。

可古代人傳遞資訊的方法有:

1烽火傳軍情,「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2魚傳尺素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

3信鴿傳書,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

4風箏通訊,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乙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5竹筒傳書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2魚傳尺素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

3信鴿傳書,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

4風箏通訊,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乙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5竹筒傳書

4樓:匿名使用者

寫封信找個人替你傳達。。。。(柳毅傳書)

其實古人也有類似現在的郵局。。就是驛站之類的

也有飛鴿傳書

要是戰爭的時候還有烽火狼煙.

1烽火傳軍情,「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2魚傳尺素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

3信鴿傳書,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

4風箏通訊,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乙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5竹筒傳書

5樓:承叡

飛鴿傳書、烽火台、驛站、快馬、手勢語等方法

6樓:手機使用者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西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乙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乙個大澤中。

」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7樓:匿名使用者

漢以前,「雙鯉魚」就是古代的信封。

這種信封和現在用紙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兩塊魚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間夾著書信。

《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

詩中的「雙鯉魚」,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呼兒烹鯉魚」,即解繩開函,「中有尺素書」即開函看到用素帛寫的書信。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

8樓:匿名使用者

飛鴿,烽火,暗號,手語,書信,旗語,鳥語

9樓:

有烽火、鳥兒、孔明燈等等,最重要的是飛鴿。

10樓:匿名使用者

飛鴿傳書、驛差送信、烽火台

11樓:匿名使用者

用烽火傳遞

跑步用漂流瓶

趕馬......

古代傳遞資訊方法的故事

1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

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烽火通訊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資訊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訊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乙個接乙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訊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乙個接乙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資訊,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菸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菸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

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週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資訊聯絡網路。

不是聽說有飛鴿傳書嗎.

要看是幹什麼用。

傳遞書信:

一般的平民傳遞書信,主要靠過路人,僧人,文人等雲遊的人,這些人捎信,在路途之中可以解決食宿問題,他們也很願意!

官方主要就是驛站了。

傳遞軍情:

這方面軍隊一定有專職的人員了,另外還有烽火台,信鴿。

信鴿送信的準確性低,大多是書信,但都要花上以月為單位的長時間,也有通過騎馬的100裡加急、200裡加急、300裡加急、、、、、、但要花大錢,一般這種「快遞」多用於官場書信。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還有烽火/狼煙等軍事上的手段

可以用火把

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3]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5]快馬傳書。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請採納 謝謝

有哪些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

中世紀,漂流瓶是人們穿越廣闊大海進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紙條往往包含著重要的資訊或者衷心的祝福。發現乙個可能從未知領域而來的漂流瓶,對於古代水手而言或許是一種驚喜。神秘 偶然 期待 漂流瓶儼然是航海時代人類跨文化交流的象徵符號。而且不少船隻失事的原因也許都會在漂流瓶中的紙條得知。如今...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有哪些

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 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 平溪鄉 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

古代傳遞資訊的小故事,古代傳遞資訊的小故事有哪些?

烽火傳軍情 烽火 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 墩堠 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 燔煙 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 ...

古代人傳遞資訊的故事,古代傳遞資訊的故事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 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 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 野馬和一些滅絕的...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古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乙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資訊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