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

時間 2022-01-18 09:15:52

1樓:流行美妝

中世紀,漂流瓶是人們穿越廣闊大海進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紙條往往包含著重要的資訊或者衷心的祝福。發現乙個可能從未知領域而來的漂流瓶,對於古代水手而言或許是一種驚喜。

神秘、偶然、期待……漂流瓶儼然是航海時代人類跨文化交流的象徵符號。

而且不少船隻失事的原因也許都會在漂流瓶中的紙條得知。

如今,漂流瓶作為許願的象徵。人們在瓶子裡裝上彩色的許願砂,用小紙條寫上自己的願望放在瓶子裡,以此來祈禱自己的願望成真。

在希臘有乙個古老的傳說:如果將自己的心願寫在紙上,裝進透明的玻璃瓶,放入大海。瓶子載著心願飄向遠方,看到的人越多,你心願實現的可能性就越大。

後來,人們稱這樣的瓶子叫漂流瓶。 後來就有了很多種類的漂流瓶

2樓:簡歷間怕在上

聽老人說,當年秦始皇修的長城,並不是現在這副樣子,它只是乙個高高的、厚厚的牆垛子,上邊有幾個瞭望台,是供哨兵放哨用的。根本沒有烽火台。那麼烽火台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長城修好後,像一條大龍橫在中國的土地上。那些經常侵犯中原的胡人都被擋在城牆外邊兒,再也不敢來侵犯了。就這樣兒,邊境上平安了幾年。

其實敵人並沒有停止進犯中原的陰謀。這一年的乙個黑夜,天陰得像口大黑鍋,伸手不見五指,不一會兒,電閃雷鳴,嘩嘩地下起了大雨。匈奴幾萬精兵在大將單兀的率領下摸到了長城邊上。

他們樹起雲梯,悄悄爬上城來。城上放哨的人,因為雨大沒聽見動靜。後來一道閃電把大地照得雪亮,哨兵才發現有人偷襲。

哨兵趕快敲起梆子報警,下一站的哨兵聽見以後又敲梆子往下傳。可是這天夜裡大雨嘩嘩地下著,又是雷又是閃的,哪聽得見什麼敲梆子的聲音呀!後來,站崗的哨兵被匈奴殺了。

匈奴摸過了長城,開啟城門把幾萬精兵放了進來,這一下子北邊邊境就告急了。

訊息傳進皇宮,秦始皇一見急報趕緊派兵前去抵擋。領兵的人是大將袁牧。袁牧領著兵日夜趕路,在山東一帶,遇到了侵犯中原的匈奴兵。

雙方開戰後,相持不下,袁牧一看這樣下去不行,便用了乙個計策。他先讓一部分人在道路上挖了些大坑,然後把它們偽裝好,又準備了許多乾柴,架在乙個地勢險峻的地帶。過了幾天,兩軍對壘,袁牧假裝被打敗了,領著兵扭頭就跑,單兀一看以為漢人抵擋不住了,催馬就追,一鼓作氣打進京城。

匈奴的兵馬跑地飛快,眼瞅著就快追上袁牧的隊伍了,忽然一陣嚎叫,前邊兒的驃騎掉進了陷阱,一下子亂了套,有拉馬的,有救人的。袁牧一見,立即殺了個回馬槍。他按照計畫把單兀的隊伍全都轟到地勢險要的地帶,一把火燒得匈奴兵馬,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匈奴的殘兵敗將只好舉手投降。

後來,袁牧總結了長城失守的教訓。便對秦始皇說:「長城雖然堅固,但每隔半里乙個哨兵,敲梆報警,速度之慢且不提,一遇風雨天梆聲淹沒其中,萬里長城等於形同虛設。

」秦始皇聽後,心裡老大的不高興。就故意說:「好好,你說的對,那麼,你看怎麼辦好呢?

」還沒容袁牧說話,秦始皇又說:「我看這事交給你吧!如果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兒,我就拿你試問。

」秦始皇這麼一來,倒把袁牧給將住了,他終究是個武將呀,對土木之工一竅不通。他本想把這些稟報皇上,讓他派人去解決,沒想到秦始皇倒把這事兒全交給自己了。怎麼辦?

皇上說話,是金口玉言,誰敢違抗呀。袁牧想想沒轍,就硬著頭皮應承下來。

回去以後,袁牧就開始冥思苦想,怎麼樣能使警報迅速地傳到總兵那裡,想來想去怎麼也想不出好辦法。有一天,天正下著濛濛小雨,袁牧乙個人心煩意亂地在長城上走過來走過去,不覺著一整天快過去了。他依在城垛上往遠處看,忽然,他眼睛一亮,看見遠處的村莊正在公升火做晚飯,一縷縷炊煙,直上青雲。

雨在下,煙在冒。他靈機一動,心想:「這村莊離這裡少說也有幾十里地,每一縷炊煙都看得那麼清楚,用菸報警行不行呢?

」於是,袁牧就在長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裡備上乾柴火種。烽火台修好以後,袁牧試了一回,果然很靈。一處有情況,不消一會兒功夫,總兵就能見到見到訊號,立刻發兵了。

那長城,自從修上了烽火台後,更顯得雄偉氣派啦,那些胡人哪敢再輕舉妄動呢。所以從那以後,邊境上就消停了。

1.西元前490年,希臘人在馬拉松平原打敗了波斯侵略軍.當時有個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從馬拉松平原出發,一刻不停地跑了40多千公尺,將勝利的訊息傳到雅典,從而大大增強了希臘人抵抗波斯侵略軍的信心.

菲迪皮茨跑到雅典就累死了.他拼命跑了40多千公尺,只為了乙個目的:傳送"我們勝利了"的資訊.

2.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後期,有乙個昏庸無能的周幽王.他為了討寵妃褒姒的歡心,竟聽從了乙個大臣荒唐的建議,讓士兵點燃邊防線上烽火台的烽火.

各路諸侯看到烽火,以為有敵人入侵,火速率兵出擊.後來發現平安無事,才知道上當受騙了.褒姒見到各路諸侯如臨大敵,率兵跑來跑去,一陣忙亂,不由得一笑.

褒姒笑了,周幽王高興萬分,給出主意的大臣以重賞.不料後來敵軍果真進犯京城,雖然周幽王及時派人點燃了烽火,然而諸侯們望見熊熊燃起的烽煙,卻以為是周幽王故伎重演,個個按兵不動.結果幽王被殺,褒姒被俘,西周從此滅亡.

3.1492年,哥倫布率領考察隊到達美洲的乙個小島,在島上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考察以後,他於1493年起程返回歐洲.返航前,他擔心自己乘坐的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給西班牙女皇寫了一封信,連同他繪製的一張美洲地圖一起密封在乙個瓶子裡,投入大西洋,期望這個瓶子能漂流到西班牙.

哪知瓶子在海上足足漂了300多年,到19世紀50年代才被人發現.這封信的傳遞時間之長,也算是乙個世界之最了.

3樓:愛的旋舞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乙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儲存。

雁是信使。鴻雁傳書的故事源於《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拘於北海。後來,漢匈和好,漢求放蘇武等人,匈奴詭稱蘇武已死,蘇武屬下官吏常惠,夜見漢使,教漢使對匈奴稱漢天子在上林射獵時,得從北而來鴻雁,雁足系有帛書,說蘇武等人困於某澤中。

單于得訊後大驚,不得不放回蘇武。由此後人就將書信與來去有時的鴻雁聯絡起來,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屢屢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如「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五代·李煜《清平樂》)「魚書不至雁無憑,幾番欲作悲秋賦」。(明李開先《寶劍記》) 不僅如此,古人,郵寄書信時,還用竹木或絹帛等製成雁的形狀,中間夾著書信,以資郵寄。古人還用驚鴻代指美女。

曹植在《洛神賦》中形容洛神宓妃:「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李善注:

「翩翩然若鴻雁之驚」。「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南宋陸游《沈園二首》)這裡用驚鴻來形容陸游的前妻唐婉之美。

馬拉松馬拉松是古希臘的乙個地名,位於雅典城東北30公里,它三面環山,東臨大海。在西元前490年,波斯遠征軍入侵希臘,在馬拉松這個地方布陣的訊息傳到雅典後,雅典就派出一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前往斯巴達求援。這位信使用35小時走完了雅典到斯巴達的150公里路程。

但是,斯巴達人回答的卻是,月圓之後才能出兵。這需要等10天左右。至此,雅典人不得不靠自己孤軍奮戰。

結果反而以少勝多,打敗了波斯人。這位名叫裴里匹底斯的信使,帶著勝利的喜訊,從馬拉松跑到雅典城**廣場(跑距為42.195公里),向雅典公民高喊:「我們勝利了!

慶賀吧!」隨即倒地身亡。「馬拉松跑」就是為紀念這件事而設立的。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有哪些

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系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 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 平溪鄉 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

古代傳遞資訊的小故事,古代傳遞資訊的小故事有哪些?

烽火傳軍情 烽火 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 墩堠 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 燔煙 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 ...

古代人傳遞資訊的故事,古代傳遞資訊的故事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 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 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 野馬和一些滅絕的...

古代人是怎麼傳遞資訊的,古人是怎樣傳遞資訊的

乙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後把信送到 還有就是飛鴿傳書,就是用信鴿,將信綁在信鴿腿上,再放飛,信鴿就會回到原來的地方,往哪寫信就用哪個地方帶來的信鴿 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人們相互傳言將資訊傳播 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資訊...

古人傳遞資訊的故事和方法,要詳細哦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 驛使 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