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以退為進是哪個成語,比喻以退為進的成語

時間 2022-08-26 20:42:17

1樓:匿名使用者

以退為進

【拼 音】:yǐ tuì wéi jìn

【解 釋】: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用退讓作為手段求得前進.

【出 處】: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示 例】:為了有力的打擊敵人;常常採取~、靈活多變的戰略方針.

2樓:霍真普洛茲老哥

蠖屈求伸 [huò qū qiú shēn]生詞本基本釋義

蠖:昆蟲名,行時屈伸其體。比喻人不遇時,則屈身求隱,待來日再展巨集圖。

出 處《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例 句蓋聞~,非終於屈,龍潛或躍,匪固於潛。

3樓:nice山東草原狼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基本釋義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典 故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

「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託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

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西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4樓:匿名使用者

退避三舍、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欲揚先抑,欲擒故縱,聲東擊西,

臥薪嘗膽

、韜光養晦

5樓:匿名使用者

以守為攻, 蠖屈求伸、以逸待勞、後發制人、以屈求伸

比喻以退為進的成語

6樓:匿名使用者

以屈求伸 用彎曲來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比喻以退為進的成語有哪些

7樓:好麗友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小不忍則亂大謀,

退避三舍,

欲速則不達

磨刀不誤砍柴工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

8樓:龍之騰必潛乃翔

尺蠖求伸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出處:《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屈蠖求伸 蠖: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出處:《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以屈求伸 屈:彎曲;伸:伸直伸展。用彎曲來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出處:《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以退為進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出處: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比喻以退為進的成語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以退為進

【拼 音】:yǐ tuì wéi jìn

【解 釋】: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用退讓作為手段求得前進.

【出 處】: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10樓:戢運潔高斌

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

小不忍則亂大謀,

退避三舍,

欲速則不達

磨刀不誤砍柴工

預先取之必先予之

比喻以退為進用什麼成語表示

11樓:匿名使用者

以退為進

拼音: yǐ tuì wéi jìn 簡拼: ytwj

解釋: 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出處: 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以守為攻

拼音: yǐ shǒu wéi gōng 簡拼: yswg

解釋: 用防禦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12樓:平常心新號

以退為進

【拼音】:yǐ tuì wéi jìn

【解釋】:本指以謙讓取得德行的進步,後指以退讓的姿態作為進取的手段。

【出處】:漢·揚雄《法言·君子》:「昔乎顏淵以退為進,天下鮮儷焉。」

【示例】:世道之衰也,士大夫不知禮義為何物,往往知進而不知退,及其變也,或~。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上》

【近義詞】:掩人耳目、以守為攻、故作姿態

【反義詞】:突飛猛進、乘勝前進

【語法】:作謂語、定語;指處世手段

以守為攻

【拼音】:yǐ shǒu wéi gōng

【解釋】:用防禦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出處】: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示例】:我軍決定暫時~,消耗敵人兵力,然後再集中力量突過河去,全殲敵人。 ★李天銀《扼住敵人的咽喉》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戰爭或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