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幾在《史通》中表達了怎樣的史學思想

時間 2023-04-23 19:25:08

1樓:歷史

提出了史家三長:史才、史學、史識。

2樓:新疆張鵬

唐儒劉知幾於《史通》中提出史學家應具史才、史學與史識。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三長」之外,又加上了乙個「史德」。

史才,不僅指天才和才氣,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謂的「辭章之學」。作為乙個史學家必須善於用文本來敘述、論證史實。然而,如果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也是不可取的。

對史學家來說,文字簡潔、明晰、準確,能用最簡短、平凡的文字,表達出深邃的思想,化腐朽為神奇,是最高的境界。《史記》應該是此中最高境界,史學,是指學識,我理解主要是指專業知識。史學的面很廣,既要有中外歷史知識的雄厚基礎,又要在專門從事的專業方面有深厚的造詣。

即所謂「博」,應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有關史學各門的基本知識,均應有所涉及和了解。「

史識,就是識見,義理;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實,然後得出科學的結論。這就是所謂的史與論的關係問題。不能 「以論代史」,而要「論從史出」。

也不能只研究史料,掉進故紙堆裡。而要對歷史有自己的觀點。即「識見」。

三才中以「史識」為最難,但也最重要,因為有才無識或有學無識,都不足以成為優秀的史家。

至於史德,主要指史學家本人的品德,即清人章學誠所謂的「心術」,也即是指史家追求歷史真實的正直品德。這是中國傳統史學「直書」的傳統。這一點,我想作為乙個真正的史學家是應必備的品德,就是要忠實於歷史,實事求是,不作偽史學。

這點其實最可貴。

劉知己在《史通》裡提出了史才,史學,史識,章學誠又加上了史德。史才,指收集鑑別史料的能力;史學,指歷史知識的熟悉;史識,指對歷史的理解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史德,當然是秉筆直書的精神了。 其實前三者的相互關係都是很密切的,象史才就有史識的因素,而史識又以史才和史學為根底。

但史識有時候有些天賦的成分,而史德說起來容易,實際上卻卻很難做到。

劉知幾的史才、史學、史識具體是什麼意思??

劉知幾的史才、史學、史識具體是什麼意思??

劉知幾的「史才三長」說和《通志略》的史學價值。

3樓:莫奈

「史才三長論」:是唐代著名史學理論家劉知幾提出的著名史學觀點。 所謂「史才三長」,包括:

史才、史學、史識。 所謂「史才」,是指寫史的能力;「史學」是指具有淵博的歷史知識,掌握豐富的歷史資料;「史識」是指對歷史是非曲直的觀察、鑑別和判斷能力。他認為,作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間以「史識」最為重要 《通志略》的史學價值。:

通志》的體例和編纂方法對後來史學的發展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在體例了吸收了《通志》的成果。明王沂仿《文獻通考》編纂《續文獻通考》,輯遼、金、元的國朝典故為其續後,又效《通志》增節義、書院、氏族、六書、溢法、道統等以補其遺。

清乾隆年間仿效《通志》的體例和編纂方法修成《續通志》和《清朝通志》。著名史學家章學誠的《校讎通義》更是直接受到鄭樵《校讎略》的啟發、影響而成的。此外《九通》中的部分著作也繼承了《通志》的體例和編纂方法。

可見,《通志》的體例和編纂方法對後世史書形式影響之大。 總而言之,鄭樵的《通志》是一部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著作,它概括了古代有關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知識,為以後的人們在研究校讎學、金石學、目錄學、文字學、動植物史等方面都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條件。同時不可抹煞的是它的史體對中國史界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後世的諸多歷史研究中,《通志》留給學者的有用資料是相當豐富的。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