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什麼?

時間 2023-01-02 03:15:53

1樓:大愚若智

《題西林壁》告訴我們的道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全詩如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詩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分析: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乙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乙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2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乙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

1、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乙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3、原文:《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創作背景: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

《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3樓:請稱呼小偉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著客觀的立地上進行觀察、思考,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4樓:匿名使用者

站在多個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得到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5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多角度的觀察思考。

6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觀察分析。

7樓:彭浩然是我弟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題西林壁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8樓:李冰峰喜愛旅遊

《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我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要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換個角度,換一種思考方式,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全面的看清問題的所在。《題西林壁》全詩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詩中描繪的是廬山的景象。詩中廬山的的面貌變化多姿,詩人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該客觀全面。整首詩的寓意十分深刻,但是詩中的的語言卻淺顯易懂,這也是詩人所追求的,用一種質樸無華、條暢流利的語言表現一種清新的、前人未曾感受的意境。

另外,整首詩本身的形象性和邏輯性都是高度統一的,短短四句話,詩人就將廬山的形象和特徵描繪出來,同時又準確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領的道理。

題西林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9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觀察乙個事物要從多個角度觀察,不能只從乙個方面去觀察,也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10樓:匿名使用者

告訴我們對複雜的事物,要多角度,多方面去觀察了解,還需親自去體驗。

11樓:匿名使用者

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樣子也不一樣。

12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蘊含的道理是想要對某個事物要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個道理與語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意思相近。

13樓:匿名使用者

前2句告訴了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的結果也不同。

14樓:匿名使用者

看問題要全面,不能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5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16樓:匿名使用者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時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所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7樓:蘇愛英的春天

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有不同的結果。

18樓:匿名使用者

我想要我想要籃球婪頭肌,然後一起去東京和巴黎我的完美。

19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

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

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20樓:匿名使用者

最複雜的事情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斷出其他方面。

21樓:匿名使用者

很喜歡吵架好好幹活換個頭像是吧?tfboys

題西林壁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題西林壁》這首詩告訴我們乙個什麼道理?

22樓:素年小椴

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23樓:南堅談幼安

看待問題時要從各方面來考慮,方能客觀公正地解決問題。

24樓:巨集原藏容

任何事物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橫,豎,左,右不同角度來看有不同的樣子。

題西林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題西林壁告訴我們乙個道理是什麼

25樓:匿名使用者

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是不同的。每個問題都可以多角度去思考,這樣才能全面考慮,綜合各方面因素,得出最接近客觀事實的結論。

26樓:公尺古月餘水

題西林壁告訴我。

bai們要從。

du不同的角度去看zhi

27樓:

告拆一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

《小鯉魚的遭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1 這篇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人類要保護環境,不要傷害小動物了。2 原文奉上 從前,在乙個村莊旁,有一條美麗的 桃花河 每當春天來臨,桃花瓣兒就會隨風漂到河裡。桃花河水清澈見底,水草豐美。小魚小蝦來來往往,他們捉迷藏,做遊戲,快活地玩耍 小蝌蚪們把桃花瓣兒當作小船,划呀划呀真快活 大烏龜懶洋洋地...

我們都學過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比如 題西林壁 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從字面上解釋是 廬山從正面看是雄偉奇特的大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無論是遠看 近看 高處看 低處看,廬山的模樣都是不同的。儘管學生對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憑有限的經驗難以想像這種景象,也很難體會詩人的情懷 理解詩中的哲理。我借助多 逐...

金庸的《笑傲江湖》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笑傲江湖 令狐沖是天生的 隱士 對權力沒有興趣。盈盈也是 隱士 她對江湖豪士有生殺大權,卻寧可在洛陽隱居陋巷,琴簫自娛。她生命中只重視個人的自由,個性的舒展。惟一重要的只是愛情。這個姑娘非常怕羞靦腆,但在愛情中,她是主動者。令狐沖當情意緊纏在岳靈珊身上之時,是不得自由的。只有到了青紗帳外的大路上,他...

祖國六十年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社會主義就是好!祖國近年來的變化 祖國六十年來的巨大變化 5 祖國六十年輝煌成就 20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 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 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 組織,標誌著中國對...

這個有哲理的故事告訴我們了什麼道理

我認為這裡面說了三個道理。第乙個是說好與壞,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不同的定義。有些事情自己認為不好的別人可能不那麼樣認為。有些事件在自己眼裡是好的,在別人眼裡不一定是好的。第二個道理。意思是說有些缺點善於正確的利用也可以把它變成好的一面。第三個道理。意思是告訴別人不要老是執迷在自己的缺點或者錯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