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五蘊皆空,那什麼才是不空,心經說五蘊皆空,可是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以救萬民為己任,如果真的五蘊皆空,那他們是為什麼呢?

時間 2022-10-26 14:15:43

1樓:公尺呀咪呀

「五蘊自明」。心裡高階的、蘊藏在內心的佛性, 自己就會讓你很明白道理了。「五蘊」就是色受想行 識。

色,看見的東西,色是物質,看得到顏色的東西都 是物質。受是心的覺受,心裡的感受。想就是思想,想 念,想事情念頭。

行,就是在你頭腦裡的行蘊。人的行 為有兩種:一種是動態的,一種是靜態的。

靜態的就是 我腦子裡想,身體沒有行為;動態的就是腦子裡想了之 後已經付諸行動了。識,就是意識,分為多層次的意 識,潛意識和深層意識。我今天看到這個人,人家說他 不好,雖然這個事情不好,但是我看到他這個人本質還 不錯,雖然他做錯事情,但是他一定會改的,他也做了 很多好事,這就是你深層的意識。

人家都在說他壞,在 罵他,你嘴巴沒有罵他,腦子裡知道,他做錯了,但是 他是個好孩子,本質還不錯。

2樓:夢依清荷

心不隨境轉,一切皆空,做事用心不掛心

3樓:一生或多生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心經說五蘊皆空,可是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以救萬民為己任,如果真的五蘊皆空,那他們是為什麼呢?

4樓:匿名使用者

樓主可知道為何你有如此疑問嗎?你是以人之觀念揣度神的行為,所以你會越來越迷惑,不能理解。你如果信神,就不要亂猜忌。更不要隨便去想神如何如何。

人的後天觀念和執著生於三界之內,具是由情生,是我們修行要放棄的,現在我們的一念一行皆在情中,如何能用之理解佛祖。用我等在三界內形成的骯髒低階的思想、觀念去想佛祖這已是我等的罪孽....罪過罪過。

還有樓主,佛祖大慈大悲不假,人修不修煉為何是佛祖的責任?「救萬民於己任」是你個人的想法。佛度有緣人。

只度能修之人。能修就修,不能修,別人求你修又有何用?那就不是佛法,「有為」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該怎麼做。

佛祖做的事情必有其深意。我勸樓主以後不要亂想這類似的事情,罪過、罪過!

5樓:泥頌

佛法不是斷滅相

說他是空的 只是從本質上來說 一切事物終歸壞滅萬事萬物都不要執著

但不是不幹或者否定 金剛經雲:於法不說斷滅相觀世音菩薩已經證得無相 有著甚深的禪定

即使現在他到處顯聖 也只是化身在行動

而他本身的自性依然如如不動 只有這樣他才是觀世音菩薩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既非菩薩阿彌陀佛

即使他去就父親 他也不曾起一念心 自性依然如如不動

6樓:吾本漁樵

樓主讀經不可斷章取義,否則就陷入「頑空」。《心經》說五蘊皆空,但還告訴我們乙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與空是事物的一體兩面,是不二的,好比一枚硬幣,看到正、反兩面,就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根本上它仍然是一枚硬幣,並沒有變成兩枚。單純強調空就陷入「頑空」,單純強調色就陷入「著相」。

也就是說,五蘊皆空,五蘊亦皆色。

7樓:匿名使用者

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菩薩度生是空悲雙運,若不起慈悲度化眾生則落於斷滅空!!

8樓:匿名使用者

無我才能大慈大悲,有「我」的話,那就是你揣測的那樣了

9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 永遠 自相矛盾

什麼叫做「五蘊皆空」

10樓:依凌遲

【照見五蘊皆空】

念念都舍,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

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

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

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

找不到,沒有腰痠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

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

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

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

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

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

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捨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

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

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

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

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11樓:啄b木w鳥

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

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

找不到,沒有腰痠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

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

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

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

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

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

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捨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

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

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

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

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12樓:上網有意義嗎

念念都舍,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

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

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

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

找不到,沒有腰痠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

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

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

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

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

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

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捨即布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

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布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

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布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

念布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

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五蘊皆空,是五蘊皆空性嗎?是說五蘊皆空相嗎?

13樓:迷蝶未醒

五蘊皆空是佛教用語,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指外界的事物和內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對它們不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它們對於人的本性都不應該有什麼影響。因此教導人們要放下一切,擺脫苦厄。

《心經》有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觀自在菩薩進入般若深觀狀態時,照見五蘊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決定,因而度脫一切痛苦與災難。

在這裡提出了「五蘊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蘊皆空」能使人擺脫「一切苦厄」。那麼五蘊的內涵是什麼呢?

五蘊: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為蘊, 反之相剋,都看明了為空透。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蘊藏、積聚的意思。

如色蘊,聚集了過去色、現在色、未來色、粗色、細色等統稱為色,因此色蘊是色的總和,色在這裡相當物質,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不外乎從形狀(形色)和顏色(顯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稱物質曰色;受蘊,受是接受領納的意思,當我們面對順境或逆境時,所產生心靈上的情緒,這有苦樂憂喜舍的不同;想蘊,想是獲取、想像的意思,在我們接觸環境時,必然會攝取事物的影像,然後給它安立名稱;行蘊,行是對事物進行判斷並訴諸行動。識蘊,識是了別義,是精神領域的統覺作用。色蘊屬於物質現象範疇,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精神現象範疇。

有與空相對而存在,在一般人經驗中,總以為有與空是對立的,他們認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心經》則闡述了有與空的關係,說明「有空不二」的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說物質世界裡的有與空是不二的,「有」是緣起有,世間一切有的現象,莫不是眾緣所生。

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有現象的存在,都是由眾多條件和合,由條件決定它的存在性,當決定它存在的條件沒有時,於是就為空。空有不對立,是一體的。

所謂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毀滅了才談空;有是緣起有,有的當下就是自性空,有空一體。同樣,將此運用到其它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能成立,於是便有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五蘊的『有』,並非有如我們所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對『有』的實質的透視,即:有是指名義上的有,你認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義上的空。

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蘊皆空,人類自然能夠度脫一切煩惱痛苦。舉例說明:當我們在努力時,在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時,利用「五蘊皆空」就能幫助我們擺脫困難,讓我們清楚「有和空」是相對的,不必為有和空而苦惱,只要珍惜經歷過程中的快樂便是了。

什麼是五蘊皆空?

14樓:生愁

五蘊皆空我們念佛經時,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譯自(skanbha),舊譯陰或眾。

意義是積聚,五蘊既是五種聚合。

五蘊分別是指: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五蘊之中。

(二)、受蘊既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

固受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既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我--末那識。既是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既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五蘊也被翻譯為五眾或五陰。「五眾」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陰」是五種法遮蓋住我們的智慧型之意。

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智慧型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世間的一切生滅現象並非實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說五蘊的『有』,並非有如我們所執的實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對『有』的實質的透視,即:有是指名義上的有,你認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義上的空。

空,是破除我們對『有』的錯誤執著,倘能照見五蘊皆空,人類自然能夠度脫一切煩惱痛苦。舉例說明:當我們在努力時,在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時,利用「五蘊皆空」就能幫助我們擺脫困難,讓我們清楚「有和空」是相對的,不必為有和空而苦惱,只要珍惜經歷過程中的快樂便是了。

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