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長江曹操賦詩殺的是劉馥還是師勖

時間 2022-10-18 22:26:27

1樓:火影忍者鳴人君

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有一位人物師勖,是一位樂師。曹操在橫槊賦詩《短歌行》後,請師勖點評。師勖曰:

「丞相歌詞雖然文采蓋世,只是雅樂應該『中正和平』 『典雅純正』,可是短歌之內有不祥之言……『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這幾句既不符合雅樂規範,也大不吉利!眼下南征在即,大軍臨戰之時,出此不祥之言,有損軍威!」曹操大怒曰:

「安敢敗我詩興?」接著手起一槊,殺死了師勖。次日,曹操泣曰:

「昨日,是酒醉,誤傷師勖,操深感負罪。師勖乃一代樂師,從此天下無雅音矣。唉,悔之無及呀!

」之後,曹操命人厚葬了師勖。

雖然在《三國演義》原著中,並沒有師勖這個人,不過其中卻有乙個人的境遇與之相似,這個人是劉馥。根據《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記載,劉馥是沛國相人,曾任揚州刺史。在《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中,曹操橫槊賦詩《短歌行》,「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

忽座間一人進曰: 『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

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

』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

』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

眾皆驚駭。遂罷宴。次日,操酒醒,懊恨不已。

馥子劉熙,告請父屍歸葬。操泣曰:『吾昨因醉誤傷汝父,悔之無及。

可以三公厚禮葬之。』又撥軍士護送靈柩,即日回葬。」由此可知,電視劇集《三國演義》中的師勖應為導演虛構,他在原著中的原形實為劉馥。

雖然通過《短歌行》來分析劉馥的死因只是一種假設,正史中並沒有記載這段史實。不過,這並不能證明劉馥因《短歌行》而死的說法就沒有成立的可能。

2樓:龍

劉馥吧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

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

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汝等和之。」歌曰: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時可輟?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歌罷,眾和之,共皆歡笑。

忽座間一人進曰:「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操視之,乃揚州刺史,沛國相人,姓劉,名馥,字元穎。

馥起自合淝,創立州治,聚逃散之民,立學校,廣屯田,興治教,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

」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

」操大怒曰:「汝安敢敗吾興!」手起一槊,刺死劉馥。

眾皆驚駭。遂罷宴。次日,操酒醒,懊恨不已。

馥子劉熙,告請父屍歸葬。操泣曰:「吾昨因醉誤傷汝父,悔之無及。

可以三公厚禮葬之。」又撥軍士護送靈柩,即日回葬。【節選於三國演義】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裡面講曹操殺的是劉馥。

實際上此人是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在合肥築城、養民廣有功勞,結果赤壁之戰前後染上了傷寒而不久去世。但是因為他的業績,使得孫權親率人馬攻打合肥卻久攻不下,又逢揚州別駕蔣濟(後來跟司馬懿一起發動高平陵事變的那個蔣太尉)急中生智,將曹操派軍援救合肥的軍報故意用三個人送出,將人數四千謊稱為四萬,孫權截獲假情報後決定撤退、配合周瑜攻打江陵的計畫也因此失敗。

張遼後來能在逍遙津重創孫權,也是源於劉馥當年築城、囤糧的家底,讓他和李典、樂進能以大約孫權

八、九分之一的兵力守住合肥。

4樓:爽朗的別惹小熊

三國演義中殺的是劉馥,在**中沒有師勖,師勖是電視劇集中的角色。

歷史與文學的區別與聯絡

5樓:天天天藍

(一)、聯絡

1、 文學真實儲存了歷史的肉身

文學真實是對歷史真實的一種有益補充,為乾巴巴的時間、地點、事件補上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內心,為「人事」補上「人生」。只有人事沒有人生的歷史太單調了。好的歷史著作,也多採用文學的手法來增添歷史敘事的魅力。

2、文學書寫成了歷史教益的一部分

**和歷史是兩個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時**也起著歷史教化的作用。

魯迅曾說過,「我們國民的學問,大多數卻實在靠著**,甚至於還靠著從**編出來的戲文。」這是對中國社會的一種深切觀察。

3、文學不同於歷史,文學源於歷史,經過文學的加工,歷史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時歷史又給了文學創作更多的源泉的靈感。

(二)、區別

1、定義不同:

歷史: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

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歷史狹義上的史學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詩歌、散文、**、劇本、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是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

文學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

2、**不同:

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鑑,借古論今。

文學:文學是意識的產物,生活的反映,文學是客觀的東西到了人的頭腦中後,人重新組織編出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

3、性質不同:

歷史:歷史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

就其性質而言,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學: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屬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6樓:告別安琪

歷史是文學的乙個側面面,文學記錄歷史。

就像魚兒和水的關係,歷史就是水,文學就是魚。沒有文學歷史照樣存在,但缺少思考;沒有歷史文學根本無從談起。

文學: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內心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支。產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之分。

歷史: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

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歷史與文學

7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和歷史關係是深遠而複雜的,文學歷史觀是文藝理論中的乙個重要環節,重主觀和傾向客觀構成了文學、歷史的重要區別。文學以審美精神文化形態言說歷史,精神文化性顯示文學在對歷史的關注中,更注重其精神文化內涵的揭示,文學的"歷史回歸"應是價值的回歸、精神的回歸和人文關懷的回歸。

從發生學的角度來看,文、史二者共同擁有「人學」內涵,即歷史是人的歷史,而文學從來都是「人學」,自古都有「文史不分」的傳統。在西方,亞里斯多德早就指出文、史的差別在於描寫可以發生的事,敘述已發生的事,我國明清時期的金聖嘆也以「因文生事」和「以文運事」說明了二者的

8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與文學既有聯絡,又各有千秋。歷史注重於實際,記錄過去發生的事情;文學則更注重於素養,有更高的觀賞價值。

9樓:仍代巧侍航

文史自古不分家,本來最能體會到這一點。。。

文學以歷史為背景,歷史承載著文學的發展

歷史和文學

10樓:匿名使用者

全球通史

漢典http://www.zdic.net/

11樓:匿名使用者

萬曆十五年

二十四史魯迅

12樓:匿名使用者

13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和文學實質上都是人學,不是科學,有相通之處,但更有差別,這是個哲學問題,很難一兩句話說清楚,你慢慢研究吧!

1、司馬遷 《史記》 不管研究歷史還是文學,不得不讀的書;

2、錢穆 《國史大綱》 很通俗,很經典。歷史為主。

3、巴巴拉·w·塔夫脫(美) 《實踐歷史》 有點難度,但是很有用,很能體現作者的歷史思想;

4.姚雪垠 《李自成》 很文學的歷史**;

5.《史學概論》 有很多版本的,萬變不離其宗,內容差不多,相當有難度;

不管你研究什麼,書只是工具,尤其不能書上寫什麼就篤信什麼,那就不叫研究了,沒有人因為看的書多而成為學者,要從中看出作者的思想,知道他們在說什麼,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這才是研究的目的和真正意義。

中國歷史,文學

14樓:匿名使用者

文學 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唐詩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1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乙個有難度的問題

歷史,文學

16樓:紫戀狼兒

因為衛鞅(也就是商鞅)的商鞅變法的乙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損害了一大批人的利益。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變法的有力支持者,而且,變法期間得罪了太子也就是惠文王

也就是說,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秦王要他死,而是觸犯了「眾怒」。

17樓:匿名使用者

1、商鞅變法損害了秦國舊貴族的利益

2、秦惠王做太子時曾犯法,商鞅處置了太子的老師,而老師就是舊貴族。

3、商鞅位高權重,除掉他新君主可以安撫人心、奪取權利。

曹操橫槊賦詩的譯文,曹操橫槊賦詩全文

曹操正笑談間,忽聞鴉聲望南飛鳴而去。操問曰 此鴉緣何夜鳴?左右答曰 鴉見月明,疑是天曉,故離樹而鳴也。操又大笑。時操已醉,乃取槊立於船頭上,以酒奠於江中,滿飲三爵,橫槊謂諸將曰 我持此槊,破黃巾 擒呂布 滅袁術 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 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今對此景,甚有慷慨。吾當作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