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律背反是什麼意思,二律背反 日語中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10-16 16:53:36

1樓:一覺

二律背反,出自希臘文antinomies.

1:指規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聯絡的兩種力量運動規律之間存在的相互排斥現象.自然界存在的兩種運動力量之間呈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

2.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的哲學基本概念。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衝突。

康德認為,由於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物件,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

2樓:匿名使用者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是純粹理性的第二種「辯證幻相」,康德又稱它為關於「世界」或物件的先驗幻相。

普通的矛盾對立的兩個命題,其中必有乙個為真,但宇宙理念的矛盾對立的兩個命題,則兩者看起來對立的雙方都有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康德稱此種辯證的對立為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antinomie)。「二律背反」用中國鄧析的話來說叫作「兩可論」,或以可叫作「兩難論」,即從純粹理性出發的矛盾對立的兩個命題,雙方都可以成立,但雙方都發生困難。

康德說,因為宇宙理念有關現象綜合中的絕對整體。就是說,它是從部分的、有條件的、有限的經驗物件進而要求完整的、無條件的、不受限制的絕對整體的理念,即把宇宙作為乙個絕對整體來追求,這就是宇宙理念的特點。既然是有關感性經驗的綜合,因此,康德認為,仍然可以用範疇的四組來表示,即以量、質、關係和樣式來表示四組二律背反的不同性質。

與此相對應,於是有了四種純粹理性的四種主張。

第一類同「量」的範疇相對應,即用「量」去規定世界整體這一理念,這是按照「廣延的量」的角度從有條件的量推到宇宙或世界之量的絕對完整,而這樣做就產生了時間、空間上有限與無限的矛盾。第二類同「質」的範疇相對應,即用「質」去規定世界整體這一理念,這是按照「填充空間的存在」的角度從有條件的物質推到宇宙或世界之內容的絕對完整,而這樣做,就產生了可分與不可分的矛盾。第三類同「關係」範疇相對應,即用「關係」去規定世界整體這一理念,這是按照「因果」的角度從有條件的果推到一切因之絕對完整,而這樣做就產生了自由與必然的矛盾。

第四類同「樣式」範疇相對應,即用「樣式」去規定世界整體這一理念,這是從「依存」的角度從有條件的彼此相依推到相依存在之絕對完整,而這樣做就產生了是否有宇宙萬物的絕對必然存在的矛盾。

至於如何解決,我就不細講了

3樓:王東嶽留聲機

康德的二律背反是什麼意思?王東嶽老師帶你剖析康德的內心世界

二律背反 日語中是什麼意思

4樓:

中文就是二律背反,是個哲學理論

什麼是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18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提出的哲學基本概念。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衝突。

康德認為,由於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物件,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他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列舉了4組二律背反:

①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限;反題 :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

②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的;反題: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復合的。

③正題:世界上有出於自由的原因;反題:沒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則。

④正題: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反題:裡邊沒有必然的東西,在這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

康德強調,這4組二律背反不是任意捏造的,它建築在人類理性的本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康德由此看到了理性認識的辯證性,看到了哲學史上各對立派別主張的衝突,指出獨斷認識的片面性,為德國唯心主義辯證法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康德還認為二律背反的揭露 ,是從另乙個側面證明他自己哲學的正確性,證明人決不可能超越現象去認識物自體。

康德還認為,在實踐理性和判斷力中同樣存在二律背反。在道德領域裡,康德認為道德的普遍法則不可避免地要進入感性經驗,否則就沒有客觀有效性 ,於是在人的身上必然發生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二者只有在「至善」中得到解決。在美學領域裡,康德提出興趣和概念的二律背反,目的在於揭露經驗派和唯理派的觀點在美學上的片面性。

二律就是兩種被認同的規律。

【二律背反的應用範圍】

二律背反,原出希臘文antinomi,指規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聯絡的兩種力量運動規律之間存在的相互排斥現象.自然界存在的兩種運動力量之間呈此消彼長、此長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例如,在同乙個星球上,地面物體推動和地心引力的作用成反比,物體的推動力越大,地心引力對物體的作用越小,航空航天科學家據此計算出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所用的火箭必須具備多大的推力等等。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學概念。意指對同乙個物件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又譯作二律背馳,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發現在康德哲學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對理性的批判,不僅發現了以往形上學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康德將二律背反看作是源於人類理性追求無條件的東西的自然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決辦法是把無條件者不看作認識的物件而視之為道德信仰的目標。雖然他對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極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內在矛盾的必然性,從而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產生了深刻影響。

例:老婆和老娘都掉進河裡了,你只有一次機會,你救誰?救老婆吧老娘就死了,老娘可是生自己養自己的人呀,對自己百分百的好,怎麼能捨棄呢?

那就要老娘舍老婆,可老婆是要和自己過一輩子的人,天天陪著睡覺呀,真是煩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這就叫二律背反。

【道的二律背反】

老子研究中的乙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質實體抑或是精神實體的問題。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沒有必要陷入這種經院式的迴圈辯論中,而應當深入分析「道」的真實意義。如果打破老子思想的神秘外殼,通而觀之,那麼老子的全部哲學可以提挈領地概括為三句話,即:

太初有道。

其道一為「變」,二為「反」。

聖人用之:明道,通變用反。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這兩句話是《道經》的開篇之首,對於老子全書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規定與否定、有限與無限的辯證關係。

斯賓諾莎曾經提出乙個著名的命題;「規定就是否定。」斯氏的這個命題所提示的是這樣乙個道理;對於具有無限性的實體來說,在質上對它的每一種確定,都必然意味著對其無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著否定。

斯賓諾莎曾經把無限性比做乙個圓環。因為乙個線段當它構成封閉的圓圈時,是既無起點也無終點,因而在質上是無限的(儘管它在量上是有限的)。而其它任何一種開放區間的線段,則無論在量上可以延展多麼長,但在質上總是受到起點和終點的規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樣的意義上,黑格爾把「絕對理念」也比做圓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個命題,與斯賓諾莎的「規定即否定」這個命題具有相同的涵義。老子認為,道本身無起點亦無終點,「繩繩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規定的無限實體。

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認為,道也不是棲身於宇宙之外的乙個超越物,它存在於宇宙中,存在於事物中。

這裡老子實際提出了一種蘊涵矛盾結構的命題,即:

一方面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無形,無象。(「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強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圓眾甫。」(21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21意)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康德所謂「二律背反」,也就是邏輯上的所謂「悖論」。

黑格爾曾指出:「東方的哲人每每稱神為多名的或無量名的,……因為有限的名詞概念,不能滿足理性的需要。」(《小黑輯》第 109頁)老子之所以視道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蓋也在於此。

老子認為,駕馭著萬有而又超越於萬有之上的道,乃是萬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歸其根」(16章)。由這一觀點中,他引出反感覺論的認識論。

他說:「天下有始,司以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

」(52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47章)「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47意)

宇宙中的萬物紛紛芸芸,而「道」卻是他們的總體、本根。由於萬物形態及現象的多樣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達到片面的區域性。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萬物的總體實體和本體,「道」。

從而做到「不行而知,不為而成。」

老子貶低感性認識的原因,是因為他從宇宙現象和人世經驗的流動不居中,意識到感性認識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觀性。黑格爾指出:

「對那些斷言感官物件的實在具有真理性和確定性的人,他們最好是回到那最低階學派的智慧型……因為對於那些了解了這種神秘的人不僅僅達到了對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懷疑而且甚至於對它們的存在感到絕望,他們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見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學史講演錄》第2卷第241頁)

老子正是從對感性事物的這種否定中走向對感性知識的懷疑和否定。他要求越過感性現象而直接深入到對宇宙實體——道的認識。他認為只有通過對這種普遍規律的認識才可以推導出對各種特殊事物的先驗性的認識。

所以老子這種反感覺論的認識論,實質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一種尚處在萌芽形態的理性主義。

5樓:言財論富

トレード・オフ(二律背反)

康德所提出的,「二律背反」到底是什麼意思啊?懂的人進來,不要長篇複製。

6樓:程式的程式

通俗的說就是類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著樣的問題就是二律背反.正反雙方都有道理,無法從邏輯中得出答案.當然,他說的不是雞和蛋的問題,康德認為,由於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物件,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

他提出了哲學上四個二律背反

①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限;反題 :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

②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的;反題: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復合的。  ③正題:世界上有出於自由的原因;反題:沒有自由 ,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則。

④正題:在世界原因的系列裡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反題:裡邊沒有必然的東西,在這個系列裡,一切都是偶然的。

下面是4組二律背反的邏輯證明:

(1)第一組二律悖反,說宇宙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和無限的可以證明。如他用歸謬法(歸謬法是通過乙個命題匯出乙個荒謬的結論而否定該命題的一種方法)進行證明:因為如果承認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沒有開端的,那麼就等於說到了乙個時間點上(比如到目前為止),一段無限的時間序列已經結束了,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無限」就是沒有結束之意,怎能說無限的時間結束了呢?

由此看來,時間只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如果承認時間有限,則等於說,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在此以前宇宙還不存在,這也就等於在開端之前,時間是空的,而在空的絕對時間中是不可能形成萬物和世界的,所以,宇宙在時間上有個開端是不可能的,因此說時間是無限的。這種證明說明宇宙在時間上是無限的和有限的這兩個命題都是正確的。空間是無限的與有限的這兩個命題也同樣可以證明都是正確的。

(2)第二組二律悖反,正題說複合體是由單一的不可分的原子組成,如假設複合體不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則複合體就不成為複合體,因而正題為真;反題認為一切都可分至於無限,沒有單一不可分割的東西,其證明是假如複合體由單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構成,但空間不是由單一的東西構成,它可以分至於無限,故宇宙中佔據空間的複合體也可分至於無限。

(3)第三組二律悖反,正題假設宇宙中有自由,即認為有超越於因果以外的自由因,其證明是:假如宇宙中只有因果變化,有果必有因,這樣就可以推至於無窮,所以必須假設有自由因作為變化的起點。其反題認為宇宙中根本無自由,一切事情都按照自然的因果律而發生,其證明是假如自然界作為乙個完整的統一體,有自由,就有乙個超越於因果性的自由因,那等於說這個自由因本身不是為其它原因所產生,但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東西,因為自然中的一切不可能是沒有原因的。

(4)第四組二律悖反,正題說宇宙中有乙個絕對的必然的存在,或者是它的部分,或者是它的原因,其證明是就必然存在來說,假設一系列的原因和條件,從原因推原因,從條件推條件一定有乙個必然的存在;反題認為並無必然存在於宇宙內的宇宙主體或存在於宇宙外作為宇宙的原因,其證明是假如有必然的存在,則它成為宇宙的開端或成為構成宇宙的全體,但成為宇宙的開端必須使時間有開端,故不可能;成為宇宙的全體則因宇宙現象由偶然的東西所構成,故也不可能。如認為必然存在於宇宙之外,等於存在於時間之外,這也不可能,因此沒有必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