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古文中的意思,「而」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時間 2022-09-14 03:55:43

1樓:匿名使用者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而」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如下:

1、用作名詞,意思是:頰毛;鬍鬚。

出處:周·周公旦《周禮•考工記》:「作其鏻之而。」

釋義:掛掉他的鬍鬚。

2、用作代詞、意思是:通「爾」你,你的。

出處: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釋義:你父親做吏部的長官,調我到京城任職,那麼你就可以每天都好好侍奉母親。

3、用作動詞,意思是:通「如」。好像。

出處:秦·呂不韋《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釋義:軍隊驚亂如同大房屋崩塌。

4、用作連詞,表示並列、相承、遞進、轉折、修飾、假設、因果等關係。

出處:漢·班固《漢書·食貨志》:「苟粟多而財有餘。」

釋義:積蓄儲備,是國家存亡的命根子,如果糧食儲備多且財物有剩。

5、用作助詞,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釋義: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

6、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釋義: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在古文裡有多種意思:1.做數詞表示指人或事、物最少數量;序數第一;若干份的乙份;動作了一次或短暫性;某乙個、每,各、另,又;2.做形容詞表示全,滿;齊一,聯合;統

一、專一;純一不雜、獨;3.做副詞表示都,一概、很,甚、始終、一經、猶;4.做名詞表示初次、第一次、開始

4樓:匿名使用者

1.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 連詞(a.表平列,如「多~雜」。

b.表相承,如「取~代之」。c.

表遞進,如「~且」。d.表轉折,如「似是~非」。

e.連線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不烈」。f.

連線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無信,不知其可」)。

3. 表(從……到……):從上~下。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4.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5樓:匿名使用者

表並列表修飾

表順承表假設

表轉折表方位表因果

6樓:邗杏慎問芙

1.有的、有的人。2.或許、也許。3.語氣詞,常用在否定句中。4.通「惑」。5.又。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7樓:曉龍修理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如下:

1.連線動詞、形容詞或片語、分句等。

a)連線語意相承的成分。

b)連線肯定和否定互相補充的成分。

c)連線語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轉折。

d)連線事理上前後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時間、方式、目的、原因、依據等的成分連線到動詞上面。

4.插在主語謂語中間,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筆畫:6,五筆:dmjj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而今[ér jīn]

現在;如今。

2.而後[ér hòu]

副詞。然後:先定好計策,~行動。

3.然而[rán ér]

連詞。但是;可是。對上文表示轉折:試驗失敗了,~他並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進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僅」等跟它呼應:性情溫順~心地善良。他不僅會開汽車,~還會修理。不但戰勝了各種災害,~獲得了豐收。

5.繼而[jì ér]

表示緊隨在某一情況或動作之後:人們先是一驚,~哄堂大笑。先是領唱的乙個人唱,~全體跟著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詞。幸虧;多虧:~發現得早,否則釀成大禍。

7.而已[ér yǐ]

罷了:如此~,豈有他哉。我只不過是說說~,你不必過於認真。

8樓:匿名使用者

1、表示對稱或領有,相當於

「你」、「你的」。

2、表示指示,相當

於「這樣,此」。

3、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5、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才」。

6、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7、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8、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9、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10、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11、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擴充套件資料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見其文中「而」字氾濫,極不恰當,便以牙還牙批閱:「當而而不而,不當而而而而,而今而後,已而已而。」短短18字,用11個而字,精妙至極。

意思:應當用「而」的地方而(卻)不用「而」,不應該用「而」的地方而(卻)而(用)「而」,而(像)現在這樣用法,日後也而(這樣),你的水平也就不過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第乙個是名詞。第二個是連詞,表轉折。第三個,名詞動用。

第四個,名詞。第五個,是連詞,表轉折。第六個,名詞動用。

第七個,名詞。第八個,介詞。第九個,介詞。

第十個,名詞。第十乙個,名詞動用。

9樓:加菲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10樓:匿名使用者

而:轉接;表轉折:但是、卻。

順接;表順承:就、才、接著、然後、於是、從而。

表修飾:地。

表並列:和、與、並且、而且、又。

表因果:因而、所以。

11樓:芬蘭堪書院

但是的意思 表示轉折 起承轉合 就是如此了 對

12樓:讀書公尺多

呵呵滾滾滾滾滾滾滾滾滾

而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13樓:君如墨伊似水

一、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們(的)」。例如:《項脊軒志》:「某所,而母立於茲。」[譯]:「這兒,你的母親曾經站立過」。

二、連詞。

⒈表示並列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係,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譯]:「這不是遠的小近的大嗎?」

⒉表示承接關係,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譯]:

「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遞進關係,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一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譯]:「學了知識而且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

⒋表示修飾關係,前項修飾後項,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譯]:「河曲有個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

⒌表示轉折關係,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

「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譯]:「後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來了」。

⒍表示假設關係,常連線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

「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譯]:「假使全國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為有為的青年」。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譯]:「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潤澤,深水潭生長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如果說管仲懂得禮,那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和 在古文中的意思, 過 在古文中的意思

和 1 和諧。老子 音聲相和。引申為和睦 協調。荀子。王制 百姓和。2 溫和。李白 雉朝飛 詩 春天和,百日暖。今有熟語 風和日麗 3 攙和。杜甫 歲晏行 今許鉛鐵和青銅。又 連帶。杜荀鶴 山中寡婦 詩 時挑野菜和根煮。成語有 和盤托出 4 連詞。與,和。岳飛 滿江紅。寫懷 八千里路雲和月。5 介詞...

「建安」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或在古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建安 建,立朝律也。指帝王以爵土頒賜諸侯,分茅列土,使之在所領有區域建立邦國,此即所謂 封國土,建諸侯 建安有天下平安的意思 東漢獻帝劉協在位時,曹操將建安定為年號,其間有追隨曹操的眾多文士如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等稱為建安七子,加上曹操 曹丕 曹植父子都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他們的風...

然在古文中有幾種意思,古文中的「之」有幾種意思

基本意義 1 對,是 否。不 不以為 2 以為對,答應,信守 納 以為對而採納 諾 許諾,信守諾言 3 這樣,如此 當 後。則。4 表示一種語氣 a 表決定,猶焉,如 寡人願有言 b 表比擬,猶言一般,如 如見其肺肝 5 的樣子,用於詞尾,表示狀態 顯 忽 飄飄 6 古同 燃 作為連詞時 1 但是,...

古文中「沽」表示什麼意思,示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沽 古文中的本意是 買 的意思 如 沽名釣譽 就是想要求得名譽 聲望 示在古文中什麼意思 1 象形字。甲骨文 金文均作祭台形,獨體字,後起也於上置一短橫示祭物,此時可做會意解,會意字是合體字。祭祀是上古社會首要的重大事物,因此古人看得特別重。凡用礻 示 做偏旁部首的字均與祭祀有關,如宗 神 祀 祈 ...

遇在古文中的意思具體點兒,在古文中,「以」有些意思?

碰到的意思,比如遇水疊橋 在古文中,以 有些意思?曾在文言文翻譯中有一點兒的意思嗎 曾c ng或z ng 1.曾 c ng 副詞。表時間的過去。曾經專,屬已經,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 憶江南 2.曾 z ng 名詞。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親屬。是高 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治平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