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棉花,那麼古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

時間 2022-05-02 19:54:54

1樓:桀猖

夏、商、周三代以來,約四千年中,中國古人的衣料,大致在前三千年是以絲、麻為主,之後的一千年,逐漸轉變為以棉花為主。

古代說的布衣,指的就是麻布做的衣服,古代因為寒冷死去的人很多的。

而一些能打獵的,則將打獵來的動物皮鞣製成獸皮衣服。

而比較高階的如皇帝,就穿據說能冬暖夏涼的天蠶絲做的衣服,或者如狐裘之類的高階動物皮毛做的衣服。

2樓:中議大夫

中國古代本土的紡織材料,主要是葛,麻,蠶絲,羊毛。冬天禦寒這事,就拿這幾樣材料做文章。最常見的禦寒材料就是絲絮,有高檔低檔之分,高檔的是蠶絲絮,又叫「纊」,低檔的是用螺絲用的下腳料,叫做「縕」。

這種材料主要用來做綿袍,《詩經》裡那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蓋的就是這種袍子。

當然對於窮人來說,穿有「纊」的袍子是個奢侈事,基本都穿「縕」的,而填充縕的袍子,防寒效果也極差,連好些名人不得志時,都為此鬧出辛酸事,比如戰國名家曾子,當年不得志的時候就是穿這個,大冬天的擼起袖子就見胳膊肘,也因此貢獻個成語:捉襟見肘!

而放在有錢人身上,不單穿的好,而且這高檔綿袍,都是穿在衣服裡面,外面還要有層罩衣。有錢沒錢,就看袍子穿裡穿外。但只靠這個,放在古代寒冷冬天,保暖還是不夠,也要穿棉襖,當然那時不叫棉襖,叫「襦」。

慘,穿的叫「褐」,也是一種粗布衣服。發展到唐朝,襦改叫了襖,高檔的都是用毛皮做的,保暖效果更好,當時不是太有錢的,基本也穿不起!

當然除了絲絮材料,動物毛皮衣服,也是禦寒必備,但高檔的毛皮衣服,基本就是貴族有錢人專利,老百姓當然指望不上。

指望不上就可想而知,沒有棉花的年代裡,冬天對於大多數老百姓,是個多麼難熬的事情。聽聽大詩人杜甫的詩就知道: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也就是被子都凍得和鐵一樣冷。這還是深秋時候的杜甫家,更冷的嚴冬什麼樣?想想就得哆嗦。

一句哀嘆,就是那個年月裡,多少窮人家冬天愁苦的縮影。

無棉時代,古人是怎麼禦寒過冬的?

3樓:土衝萬歲

我們知道棉花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後來才在中國大規模種植起來,而在那之前,咱們國家的人是沒有棉花可以用的。那沒有棉花的時候,古代人是怎麼禦寒的呢?

我們國家自己本土就有的,可以用來做衣服的材料,主要有麻、葛和蠶絲等等,那到了冬天了,自然就只能將這幾樣材料組合起來,看看怎樣做才能夠更暖和,其中最暖和的就是絲絮。絲絮也分為高檔和低檔的,高檔的當然只有富人才穿得起,窮人則只能穿低檔的,再窮一點的則低檔的都穿不起。

古代也有類似棉襖的衣服,它的裡當然也要填充一些東西,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禦寒,有錢人穿的棉襖裡面,填充的就是絲絮,越有錢則填充的絲絮越高階,而窮人當然是用不起了。

此外還有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皮草。古代的有錢人會直接拿皮草來做衣服,或者做被褥,又或者用來鑲披風或者領口袖口,窮人肯定是用不起的。所以在古代,富人當然是比較好過的,窮人則很可能熬不過寒冷的冬天。

如果實在穿不起這些好的材料,窮人也有窮人的辦法。比如窮人可以搞一些特殊的、比較柔軟的草,放進衣服裡填充取暖,又或者塞進鞋子裡。比如傳說的烏拉草,據說其觸感像頭髮絲一樣,拿來塞在鞋子裡,腳就會感覺又暖和,又舒適。

當然後來隨著棉花從外國傳入中國,一開始也是只有富人才能穿,後來隨著生產力逐漸進步,窮人才能夠享受到棉花做的衣服,冬天能相對好過一些。所以無棉時代,古人們也是各自想盡辦法,在能力範圍裡讓自己暖和一些。

4樓:時尚達人曉玉啊

雖然他們的衣服不是棉質的,但是他們會穿一些動物皮製作的衣服來抵抗寒冷。

5樓:伯納烏國王

沒有棉被的時代,古代人當然還會有其他的替代品,像柳絮就是其中一種,當然效果會差一些。

6樓:獨狼也有

在被褥裡填充甘草或者是絲絮,房屋建造也有一定的講究。

7樓:雨點兔兔

無棉時代,古人會用動物的毛皮製成衣服來抵禦寒冷。

8樓:xu1991射手

古代人沒有棉,大部分用的還是草,有錢人會用毛皮。

9樓:花晨月汐

古人有獸皮,會生火,而且古人多居於溫暖之地。

1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基本上是靠著稻草過冬的,不然就是靠動物皮毛。

無棉時代,古人是怎麼禦寒過冬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本土的紡織材料,主要是葛,麻,蠶絲,羊毛。冬天禦寒這事,就拿這幾樣材料做文章。最常見的禦寒材料就是絲絮,有高檔低檔之分,高檔的是蠶絲絮,又叫「纊」,低檔的是用螺絲用的下腳料,叫做「縕」。

這種材料主要用來做綿袍,《詩經》裡那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蓋的就是這種袍子。

當然對於窮人來說,穿有「纊」的袍子是個奢侈事,基本都穿「縕」的,而填充縕的袍子,防寒效果也極差,連好些名人不得志時,都為此鬧出辛酸事,比如戰國名家曾子,當年不得志的時候就是穿這個,大冬天的擼起袖子就見胳膊肘,也因此貢獻個成語:捉襟見肘!

而放在有錢人身上,不單穿的好,而且這高檔綿袍,都是穿在衣服裡面,外面還要有層罩衣。有錢沒錢,就看袍子穿裡穿外。但只靠這個,放在古代寒冷冬天,保暖還是不夠,也要穿棉襖,當然那時不叫棉襖,叫「襦」。

這東西和袍子一樣,也分有錢沒錢,有錢人穿的襦,裡面冬天填的是絲絮,相對比較保暖,窮人就相對慘,穿的叫「褐」,也是一種粗布衣服。發展到唐朝,襦改叫了襖,高檔的都是用毛皮做的,保暖效果更好,當時不是太有錢的,基本也穿不起!

當然除了絲絮材料,動物毛皮衣服,也是禦寒必備,但高檔的毛皮衣服,基本就是貴族有錢人專利,老百姓當然指望不上。

指望不上就可想而知,沒有棉花的年代裡,冬天對於大多數老百姓,是個多麼難熬的事情。聽聽大詩人杜甫的詩就知道: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也就是被子都凍得和鐵一樣冷。這還是深秋時候的杜甫家,更冷的嚴冬什麼樣?想想就得哆嗦。

一句哀嘆,就是那個年月裡,多少窮人家冬天愁苦的縮影。

古代在沒有棉花棉被的時候,是如何禦寒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有棉花棉被以前,古人依然有許多方式禦寒保暖、度過冬天。火是古人禦寒的重要途徑。棉花棉被是如今的主流保暖材料和保暖工具,但最早並不是產自我國的。

棉花原產於阿拉伯地區,在宋朝時期才有所種植,明朝時在朱元璋推廣下才廣泛使用。但原始人約在一百萬年前就開始使用火,古人也因此衍生出如「火牆」「火坑」「火盆」等使用火禦寒的工具。

為了在冬天禦寒,古人在建築方面也是頗具匠心。在房屋方位方面,中國古代北方常採用南向,門窗面對內院,從而在冬季獲得良好的採光;在房屋結構上多用木構架結構,房頂以瓦片堆疊,從而有效的阻風保溫;在房屋外部,常以厚牆包裹,牆體磚砌且灌以灰漿,既能充分儲存熱量又能抵禦寒風減輕對外導熱,房屋內部則發明了火炕、火地等內部取暖工具。

雖然沒有棉花棉被,但是仍有許多其他替代保暖材料用於禦寒。在富貴人家裡,棉被多以綾羅綢緞為外表,內部填充各種動物毛作為內裡,輕便又暖和。古人允許狩獵,也可以通過捕獲或購買野生動物毛皮進行禦寒。

窮人雖然沒有這些材料,仍可通過鋪設稻草作為床褥,在被子裡填入柳絮蘆花廢舊衣物等禦寒。

棉花棉被的出現和使用只不過是人類歷史上保暖方式的一次革新,在它們未出現之時,人們依然有各種方式保暖克服嚴寒。火的使用作為人類文明的標誌,以火來禦寒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手段。建築上的匠心獨運,古人以無窮的智慧型創造出許多建築風格,盡可能地度過凜冬。

除棉花外,大自然中還有各種保暖材料,保護著古人繁衍生息、文明進步。

13樓:

現代的冬天很好過,在空調房裡呆著一點感覺不到寒冷。在古代呢,在沒有空調,沒有熱電的古代的禦寒方式其實也是很多的。古代禦寒方式體現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是祖祖輩輩的智慧型結晶。

一代代不斷更新延續發展,形成新的風尚。

加厚的棉襖和皮毛

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掌握了生火這項技術。鑽木取火和獸皮裹身,是早期古人的主要禦寒方式。將獵物的皮毛穿在身上可以抵禦寒冬的侵襲,生火可以抵禦黑夜的寒冷和野獸的攻擊

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們開始繅絲製衣,取暖方式也是不斷公升級,沿用至今。

暖手的湯婆子,外出禦寒

有錢任性的貴族。住,古代的勳貴人家裡築有火牆、椒房,抵禦嚴寒。這樣建造的房屋,防寒性極佳。

屋子裡燒著炭,室內溫暖如春。而在古代,炭是很珍貴的。窮人一般也買不起。

多是貴族在使用。行,出門戴著氈帽,備有湯婆子,類似暖手袋,暖寶寶的東西。

防寒的古代樓閣建築

買不起這些的古代的窮人只能通過物理性禦寒方式了,比如蓋被子、穿加厚的襖。早在秦朝,人們就有由多種填充物組成的早期被子「衾」(qin)。在沒有棉花的時期,有錢的古代人做衾選擇的面料多是絲綢一類的上等面料,填充保暖的動物皮毛。

這樣的被子,製作精良**昂貴,甚至可以典當。而平民階層沒有太多錢怎麼辦呢,只能選擇麻布面料,茅草蘆葦花之類的保暖性差一些的填充物做被子。

14樓:沫兒芬芳

我們現在到了冬天坐在暖和的空調屋裡,烤著取暖器時,躲在暖和的被窩裡時,總是不禁要感嘆,古代又沒有電,他們都是怎麼禦寒的?其實在古時候,沒有空調、取暖器,哪怕是沒有棉花棉被,我們的祖先也憑藉自己的智慧型,想到了很多取暖的辦法,有的取暖方法甚至到現在也一直在用。

在古代,有錢人和窮人生活水平差距非常大,皇宮裡皇帝住的地方有」火牆「、」椒房「,甚至出門都抱著」湯婆子「,冬天裡宮殿裡像春天一樣。但是窮人到了冬天,甚至都沒錢買炭,就只能湊合蓋著被子取暖。在秦朝時,那時候的人們,他們稱自己睡覺時蓋得東西叫「衾」,而不是我們現在叫的「被子」。

這個所謂的「衾」裡面也不是棉花,因為那個時期還沒有種植棉花,而是由很多其他東西填充而成的。

在棉花還沒有引進來的時候,被子裡面的填充物是由其他東西代替的,所以那時候的被子並不叫棉被。古代物資都是很缺乏的,有錢人家和窮苦人家的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富貴人家的被子面料和填充物都比窮苦人家好很多,富貴人家的被子面料用的是上等絲綢,裡面填充的也是動物的皮毛,所以蓋上之後保暖效果也好。但是窮苦人家哪用得起這些,他們被子的布料多是麻布,填充的也都是些蘆花茅草之類的。

在古代窮人的生活是悽慘的,特別是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們甚至連過冬的食物都沒有,更不要提一床暖和的被子,有的人家還會把僅有的被子拿去典當換取食物。不過在古代鄰里之間都是比較友愛的,他們會把自己的舊衣服,甚至是過冬的糧食,無償送給那些貧窮的人,即使是這樣,也還是會有很多人挨不過寒冷的冬天。

請問古代沒有棉花的時候古人睡覺都是蓋什麼呢

我覺得古代沒有棉花的時候,古人睡覺應該是蓋的樹葉或者樹枝,總之什麼都有可能 一般來說他們也會蓋被子啊,如果沒有棉花的話,他們會選擇這個動物的毛皮吧。人類真不愧為發明家,有了布之後,沒有棉花,類似於棉花的木棉 蘆葦花 柳絮等曬乾了,放在布料裡面,做成被子,還真不亞於現代的被子呢。古人很早就掌握了造紙術...

古代晚上沒有電,那麼古人都幹什麼呢

現代的人們,夜色降臨下班回家歇息,亦或是出去和朋友約個飯逛個街,在燈火通明的城市街道中穿梭,吃夜宵ktv逛街逛超市,各種夜生活也是十分豐富的。不過這一切自在的生活都要歸功於 電 若是沒了電現代人幾乎是很難愉快地度過。不過在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們天黑後都會幹些什麼呢?古代普通人的生活大概就是 日出而作,...

古代沒有眼鏡,古人近視了怎麼辦,古代人沒有眼鏡近視了怎麼辦?

大佬大佬,我趕緊去點個贊 古代人沒有眼鏡近視了怎麼辦?5 古代整體的生活環境與方式和現在差距巨大即使出現近視人數也會相對較少,度數也不會特別高。近視沒什麼好辦法,只得戴眼鏡,有些近視恢復的機構確實不怎麼靠譜!近視了可以通過去專門 近視機構 近視 古代人要是近視了沒有眼鏡怎麼辦?在 山海經 中就記載有...

沒有洗髮水,古人是怎麼洗頭的,古代沒有洗髮水,那古人是怎麼洗頭髮的呢?

據記載說,在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到隋唐已形成慣例。皂角是皂莢樹的果實,莢果中富有胰皂質可供人們洗衣去汙用。在使用前要將整個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或泡在水中,直接用粉末或塗抹皂角水,這一習慣一直沿用至今。皂角是天然植物,對人體無毒 可以洗滌頭髮等部位。使用皂角水洗滌的頭髮,乾淨烏亮...

23日,但中國古代只用陰曆,那麼古人是怎樣確定冬至

農曆是按照月亮的執行週期制定的,是一種太陰曆,反映的是月亮繞地球的執行軌跡,所以農曆初一必定沒有月亮,農曆十五必定是滿月.24節氣是依照太陽制定的,是一種不完全的太陽曆,現在的公曆也是一種太陽曆.太陽曆反映的是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跡 所以冬至基本就在公曆12 22 12 23,這是因為二者都是根據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