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王安石作者簡介,王安石的作者簡介

時間 2022-04-30 13:06:30

1樓:

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

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人稱「蘇東坡」,號「東坡居士」。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

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年),父親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再遷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移至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

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又諡號為「文」 稱王文公。

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仁宗慶曆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神王安石畫像雕像**集萃(20張)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援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

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 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

在文學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的作品。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有的風格遒勁有力,精闢精絕,有的風格雄健峭拔,修辭凝練,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對後來宋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乙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

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

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

2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

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人稱「蘇東坡」,號「東坡居士」。

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

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佑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年),父親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再遷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移至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

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又諡號為「文」 稱王文公。

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仁宗慶曆進士。嘉佑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 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神王安石畫像雕像**集萃(20張)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並支援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對西夏作戰的形勢。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遭到阻礙。

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還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舒國公, 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諡文。

在文學中具有突出 成就。他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會問題的作品。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有的風格遒勁有力,精闢精絕,有的風格雄健峭拔,修辭凝練,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對後來宋詩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乙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

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

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鍾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

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作者王安石和蘇軾的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贈太師,追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親蘇洵的長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

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五,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4樓:天天甄開心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乙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

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巨集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王安石的作者簡介

5樓:柯玉

簡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人物生平: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乙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

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蘇軾代表作有哪些,蘇軾的代表作有哪些

蘇軾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莊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代表作品 飲湖上初晴後雨 海棠 題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贈劉景文 春夜 荔枝嘆 等。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 蘇辛 詞派,開了...

蘇軾詩詞名篇,蘇軾詩詞散文代表作

蘇軾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莊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誌。其代表作品 飲湖上初晴後雨 海棠 題西林壁 惠崇春江晚景 贈劉景文 春夜 荔枝嘆 等。蘇軾的詞對題材,意境,風格,語言,技巧都進行了大膽開拓與創新,與南宋的辛棄疾並稱為 蘇辛 詞派,開了...

王安石寫的詞曾令蘇軾都大為稱讚,為何李清照卻瞧不上

李清照對王安石的批評,李清照的出發點是詞這種文學體裁的特殊性,詞是要和曲而唱的,所以詞分五音 五聲 六律和清濁輕重。而王安石則只看重詞的文學性,所以讀起來和唱起來都非常不合規則,所以李清照才一心瞧不上。而蘇軾大為稱讚的原因是他詞作的風格和王安石非常相似。因為李清照和王安石不是同一派別的,為了搞臭王安...

范仲淹 歐陽修 司馬光 王安石 蘇軾,這些人的關係如何

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反對派領袖。查一下宋徽宗用瘦金體寫的 元佑黨籍碑 文彥博 蘇軾 蘇轍 范祖禹 晁補之 黃庭堅 秦觀等共309人赫然在反對變法的奸黨之列。司馬光與蘇軾關係非常的好,可是兩人的政見也不相同,雙方經常因為王安石變法的事情發生激烈的辯論。就戰線來說,蘇軾和司馬光是站在王安石對立面的立場,但...

關於王安石憂國憂民的詩句,蘇軾在密州寫的憂國憂民的詩句有哪些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 密州出獵 表達要彎弓射箭,報國殺敵,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再補充乙個。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