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佛教的「出離心」,就是不愛這個世界嗎

時間 2022-04-01 14:50:27

1樓:匿名使用者

出離心是出離五蘊之心,出離這個被色受想行識迷惑,而失去智慧型生命的本來清淨平等智慧型光明,被各種貪嗔痴慢疑種種慾望浸染,身不由己醉生夢死之心。厭惡這個世界嚮往另乙個世界,就是厭惡現在的這個五蘊身心世界,嚮往另乙個身心清淨的世界。這個物質世界不一定是在**,可能是在遠方,也可能就是當下這個地球。

因為物質世界本身是沒有善惡屬性的,只是因為智慧型生命的認知分別而有了種種差異。不同的認知觀,就會感生不同的世界,就是平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境界不同,交際圈子就不一樣。至於最後說的活著的意義,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酬業,因為過去的業力習氣而形成現在的生命形態,承前而生,啟後流轉,生死相續,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永遠都脫離不了。

就像飛機汽車,按照不同的設計結構原理製造出來了,就只能實現其中的功能作用,無法改變用途。當然人是智慧型生命,而且是六道生命中最容易學習修行佛法的生命,所以才有佛出世,教化眾生,出離三界六道輪迴,脫離生死。

2樓:文化冷觀

佛教的出離心是指出離煩惱,出離一切不善心行,而不是斷滅,連善心也斷,是斷滅見,佛教的愛是慈悲,沒有貪染無私的愛,沒有企圖心的愛,不求回報的愛,或者說令眾生安樂的愛。

佛教上的出離心是什麼意思

3樓:美景良辰

佛教上出離心,就是清淨心。這個出離心不是說「我要出家」,這就叫出離心。出離心是清淨心,有了這種清淨心以後,他必然不會貪戀世間的五欲之樂。

不貪戀世間五欲之樂,他只有出家去修行,我們稱這種心叫出離心。

出離心之後

有了這種長遠的出離心,就沒有現在和未來的分別,他就生起了慈和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了這種慈悲心,我們就稱為菩提心。

怎麼發出離心

人的心清淨了,才會有出離心,它倆是乙個,不是兩個。有的說,我心裡清淨,但不想出離。實際上那個心並不是清淨。

比如說,當我們乙個凡夫證到了四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必然要出離。乙個是出家,乙個是涅槃。像佛的父親,在臨終時候證到四果阿羅漢,他只好涅槃了。

因為他證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他叫什麼呢,叫「義僧」。在(法的)意義上來講他就是僧,(但不能完全行持出家僧眾的一些事情)。他的心已經清淨,和僧是一致的,所以說他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這個出離心不光是說,我想離開這個娑婆世界,我到西方極樂叫出離心。這個出離心,應該放下我們的五欲貪著。

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家居士,貪戀家庭,這都是不能獲得出離心。因為出離心和這都是不相應的。

怎樣才能有出離心

清淨心要**於持戒,只有大家嚴持戒律,絲毫不犯,這時候由戒生定,生出的心必然清淨。只有嚴持戒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定力,它就是符合出離心。

因為戒是無上菩提之本,一切善根皆由戒生起。所以說沒有戒,一切善不得生。只有戒律才會生出真正的出離心。這點很重要。

有的人認為我讀經,我讀法,或是我修持,我能獲得這個出離心,實際上你獲得的只是一種感覺。一種感覺,並不是出離心。因為出離心首先要離相,出離心是離相的心。

如果乙個人戒律不清淨,他怎麼能離相呢?既然不能離相,他又怎麼有出離心呢?所以說,這個就不正確了。

只有在戒律的基礎上,不斷地努力修持,才會有出離心。因為有了戒律,這個清靜的基礎,再加上我們的不分別——比如在家,有各種崗位上的,我們乙個是嚴持戒律,另外,對好壞不進行分別。

這個出離心,它沒有什麼要發,要發出我要往西方極樂,或是到哪去,沒有這種心,而是一種無相。把自己,這個我相、人相都已經捨掉了,雖然還沒有證得這個心,但已經趨向這個無相的心,這個階段叫出離心。

這個出離心得到以後,我們就會不退轉,不管遇到多大的外境的壓力,好和壞,他這個心都不會變。平時我們在佛前,有的時候發願,或是……等等,說:我要出離,如何如何。

實際上這個心和我們所說的出離心,它是不相應的。那只是你的分別意識在作怪。因為,這是根據你的思維好壞來決定,並不是從心裡發出來的。

所以說這個出離心,對我們修行很重要。為什麼有的人修一修道,就退道了?什麼原因,就是他沒有發出出離心。而且他往往認為我已經發了出離心。

他那個發的(所謂)出離心,只是在佛前發了個願,但也不是真願,只是乙個想法,沒有永續性,也不可能持久。因為,他後面的基礎**於分別,是分別心所產生的。

我們這個出離心,應該是遠離分別所得來的。遠離分別他就趨向於菩提,趨向於菩提心,所以說,這個出離心應該是這麼發,也應該這麼修持。

按照這個出離心去走,出離心發出來以後,我想大家如果真發出離心,沒有幾個人說不想出家。

發了出離心,第乙個目的就是想出家,第二個目的就想普度眾生。這個普度眾生不是有相的,而是無相的。他想把正氣留給人間,完成他的一生,哪怕就馬上犧牲自己,他也願意。

這個出離心,也可以說為悲心,慈和悲,這個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夠嚴持戒律,來得到這個菩提心,這個出離心。

佛教問題,出離心是否就是厭世心? 30

4樓:海印放光

出離心,與厭世心,完全不同。

出離心——是指放棄世俗間的名利心,追求菩提覺悟。

厭世心——悲觀,沒有追求。

5樓:臨世預言

南懷瑾說,學佛要有厭世心,然後發願,行願。這個厭世心好像和你們理解不同

6樓:匿名使用者

出離是指不做分別,沒有分別心就沒有攀援,也就沒有執取的物件,自然也就沒有討厭不討厭的事情了。所以,也就沒有厭世這一說,都挺自在的。

7樓:一行蒸燕向南飛

出離心就是認同之力減弱的結果。厭世心可能是認同之力加強的結果。

8樓:匿名使用者

厭世心是負面情緒,情感左右的。出離心是看破,智慧型發出的

9樓:匿名使用者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是世人的歪曲佛法,佛法最終目的是成佛,度人

10樓:匿名使用者

厭世心必然是煩惱的,而出離心越修煩惱越少,怎麼能說出離心就是厭世心?

11樓:安定從容

出離是堪破了世間,厭世是逃避了世間。

12樓:黑夜

出離心是嚮往清淨的福地的心靈,與厭世無關

13樓:弄塵兒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學習

點我名字,再點空間,上面有個三慧禪房的鏈結,就都有了。 阿彌陀佛

佛教吸收婆羅門教內容了麼,婆羅門教和佛教有什麼區別

阿彌陀佛!佛教的思想就是不思與不想,完全來自於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型。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需外求,本自具足。自性智慧型來自 看破與放下 無需向外追求,為到智慧型的彼岸,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釋迦佛一生講經教學49年,心中完全沒有我執我見。金剛經 雲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

佛教中誰創造了世界,佛教怎麼解釋世界起源的?

佛教說 因緣而生 是世俗道理 俗諦 說 緣起無生 是勝義真諦 勝義諦 佛教認為所有事物 法 的存在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假有。一切事物剎那變易,所以 無常 一切事物不能獨立存在,依靠其他條件才能存在,所以 無我 沒有本質,所以 無自性 事物並非不存在,而是以 空 的形態存在 假有 所以說 色 物質 ...

我發現了佛教中的矛盾點,我發現佛教裡的矛盾,請高人解釋! 一 唐三藏去西天求取真經,這個西天的佛祖是阿彌陀佛嗎?這個西天是

樓主所問,在佛學屬於 十四無記 類的問題。在研究佛學中是個難點,就好象中學數學中學到虛數和向量一樣,但不是邏輯矛盾的所在,甚至還是辨證法的體現 馬克思說過,只有希臘人和佛教徒才懂辨證法 佛學大辭典 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一 世界及我為常耶?二 世界及我為無常耶?三 世界及我為亦有常亦無常耶?四 世...

佛教的法門有哪些?如何選擇佛教法門

佛教法門略有五種,為禪 教 律 密 淨。而擇其最契理契機,最圓頓至極,人人可修而成功者,唯淨土宗之念佛法門!印光大師雲 一句南無阿彌陀,誠為我佛之心要 豎徹五時大小乘,橫該八種權實教。大覺世尊,示生世間,廣張教網,度脫眾生,以醍醐之一味,隨機宜而殊說。根熟者,即使其直下證入 機生者,乃資以漸次薰陶。...

有哲理的佛教故事,關於佛教的哲理故事

關於人身難得的兩個故事 1。大海當中乙隻瞎眼的烏龜,每一百年才伸出頭一次。無邊浩渺的大海漂來一塊木板,木板當中正好有個圓孔。那麼這樣的概率,盲龜一百年出來一次,正好頭伸出來,伸到了這塊隨意漂流的木板當中的圓孔裡面。應該說這概率非常低,然而得人身比這還難。2。得人身很難,而失人身卻非常容易。因為我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