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中的三大鬼節指的是哪日子

時間 2022-03-29 02:54:02

1樓:靈音丶以守護之名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1、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日。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清明節掃墓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2、中元節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就是傳統的中元節,「中元節」是中國道教的叫法;同是這一天,佛教稱之為「盂蘭盆節」,民間則稱之為「鬼節」。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

」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有的在家中或祠堂為祖先燒香,閤家叩拜;有的到祖先墳墓上添土、上供、燒香等。天黑之後,攜帶爆竹、紙錢、香燭,燒些紙錢,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迴轉「陰曹地府」。

屆時,每戶人家都要供奉瓜果菜飯等,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祈求地官保佑,對「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也給予關照;要設醮壇,有僧道誦經,燒煞神錢,打發施賑。

在這一天有一項重要活動是放河燈。放河燈含有普度眾生之意,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3、寒衣節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

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十月初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2樓:落日夕陽老師

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中,有三大鬼節,這三大鬼節分別是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幾個鬼節。

首先是清明節。清明節又被稱為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事實上,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事實上,在五十六個民族中,有多二十四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值得一提的是,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2006年5月20日,經***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後是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又名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最後是寒衣節。寒衣節是農曆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農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農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那就是冥衣。

中國的三大鬼節分別是什麼?

3樓:

公曆4月4-6日 清明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 農曆十月初一祭祖節

4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七月十五,三月三,好像十月初一也是

5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節、農曆七月十

五、農曆十月初一

6樓:山海軒

中國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中元、寒衣。農曆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遊人間。

普是普遍的意思,度是廣度墮落三惡道的眾生早日離開,超登三善道,甚至超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大樂。所謂三惡道是指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的眾生早日超脫。三善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

中國民俗中的三大鬼節指的是哪三個日子?

中國的三大「鬼節」是哪三天?各有什麼來歷傳說嗎?

7樓:渡人渡己渡長生

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天。

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 這個節日,是紀念春秋的介子推的。

中元節:佛教這一天為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盂蘭盆是印度梵語。

"倒懸"的意思,本來這個節日與中國的中元沒有關係,但剛好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這一天,於是"盂蘭盆會"的故事與中元相融合,並加入許多中國化的元素,比如與儒家的孝道思想結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元鬼節。

寒衣 節:每一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謂"十月朝",又叫"祭祖節"。是送寒衣節。

也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的人,稱為送寒衣。和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一併稱之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是要焚燒五色紙,為先人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去溫暖。

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後人對故人的懷念,也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又標誌著嚴冬的到來,因此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全部的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節日 元宵節 正月十五 春龍節 龍抬頭 二月初二 寒食節 清明前一天 清明節 四月 四 五日 立夏節 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節 五月初五 天貺節 六月初六 七夕 七月初七 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 鬼節 七月十五日 地藏節 七月三十 中秋節 八月十...

關於我國民風民俗的例子,關於中國民風民俗的作文

春節在古都更受到人們普遍重視,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節習俗。農曆的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 過年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 元日 元旦 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傳說在西周的時期,出現了一年一度歡慶農業豐收活動,在新舊歲時交替間,平民百姓都要在家中生火燒暖房...

2019年中國民族工業得到發展的原因

政治上全中國都在亂,各地的軍閥混戰。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 包括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 各地割據勢力都在盡可能的發展工業,為工業生產提供可能的生存空間。這是民族工業能夠得到發展的第一條件。第二條件是 原有的農耕經濟早已不適應當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它無力與現代化工業競爭,在名族工業發展的領域裡,農耕經濟全面讓...

國民經濟三駕馬車的比重,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什麼

反映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的指標 1 投資拉動率,又稱投資對gdp增長的拉動率,通常指在經濟增長率中投資需求拉動所佔的份額,也稱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計算方法為 同時,還可以計算投資拉動gdp增長的百分點。計算方法為 投資拉動gdp增長 百分點 投資拉動率 gdp增長率 其中的gdp增長率一般為...

中國民族,最多的是漢族,第二第三是那個族

中國的人口第二大民族是壯族 人口16,926,381 三到十位的排名依次是回族 人口10,586,087 滿族 人口10,387,958 維吾爾族 人口 10,069,346 苗族 人口 9,426,007 彝族 人口 8,714,393 土家族 人口 8,353,912 藏族 人口6,2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