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由來

時間 2022-03-24 06:55:03

1樓:漠人

請你參考:

春節由來

2樓: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虞舜時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神靈。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3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

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乾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

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干支紀年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

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乙個輪迴已開啟。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年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初一)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乙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裡,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閏春節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乙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乙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4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

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

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遠古時代,已有干支曆法(陽曆)及歲時的雛形。「年」的概念,來自上古曆法,《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均有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十天幹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後世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鑑》就以這套干支術語紀年)。在後來的發展中這套干支術語簡化為乙個字。干支的發明標誌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

簡化後的干支,十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乾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乾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於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

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事。上古干支歷紀元法,以立春為歲首,交節日為月首。

上古曆法的歲首是指節氣「立春」。冬春分界(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的基準線,位於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節氣「立春」時,那一線以南的華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上古干支曆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原始信仰與祭祀文化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

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廣東)沿承有在歲首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干支曆法的「立春」,當天象「斗柄指寅」時,陰陽轉化,陽和起蟄,品物皆春,意味著新的乙個輪迴已開啟。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年節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春節的起源和發展是乙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尚未傳播、融合與普及,歲首的節俗活動鮮見於中原文獻記載。從現存的文獻記載上看,歲首節俗於中原一帶流行是在漢代以後,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乙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祖的記載。

如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此後,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

春節民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中國十大節日的由來

關於中國各種節日的來歷。

5樓:匿名使用者

除夕 【來歷】春節原名為元日,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夏代已經開始。作為歲首大節,它確立在漢朝。漢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漢武帝頒行《太初歷》,確定以夏曆的正月初一為歲首。

每年的最後一天,就是除夕。

【內涵】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第一大節,是節日體系中的核心大節,持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春節蘊涵的辭舊迎新、閤家團圓的意義,成為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也使它成為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乙個文化符號。除夕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熬夜守歲,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結,在外的遊子不遠千里萬里也要趕回家來。

清明節祭祀踏青兩相宜

【來歷】清明節是傳統節日中少有的依陽曆而確定的節日,固定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清明節舉行的掃墓、踏青等習俗主要**於古代的寒食節和上巳節。

【內涵】這兩年,每到清明節,黃帝陵、軒轅廟、炎帝陵都要舉行大型公祭,海內外華人從祭祀的儀式中體會到血濃於水的同胞親情。祭祀先人一直是中華民族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時節,上墳祭掃先人顯示了「慎終追遠」的傳統,大批旅居海外的華人、港澳台同胞也紛紛趕回故土,祭奠祖靈。清明時節春光最好,適合人們到郊外親近自然,擁抱春天。

我國的許多地方在清明還有植樹的習慣。

端午節粽葉飄香習俗多

【來歷】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盂蘭節、蒲節等。關於端午節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東漢,五月初五,人們用彩色的絲帶繫在手臂上,用來防避兵役和鬼魅,防病防瘟疫。吃粽子、劃龍舟則是後來不斷形成的風俗。

【內涵】圍繞端午節及其習俗的**,形成了一些影響很大的民間傳說,並為端午節增添了新的習俗和文化內涵。如吃粽子、劃龍舟等習俗,較通行的解釋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增加了愛國主義的精神核心,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的賽龍舟等多種體育競技活動,也有助於培養合作精神。

中秋節花好月圓人團圓

【來歷】在中國的民俗節日體系中,中秋節形成較晚。漢魏時期,中秋節日尚無蹤跡,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日出現,明清時期,中秋上公升為民俗大節。

【內涵】中秋是中國秋季的傳統大節,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團圓節」。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於中國人來說是生活中的理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寄託了人生的美好願望。傳統中秋節俗十分重視親情的培育與表達,對於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6樓:匿名使用者

1.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

除夕來自先秦時期的逐除的習俗。先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臘月三十,也可能是臘月二十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2.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關於春節的歷史起源,由於缺少上古時期文獻(秦始皇焚書),現存古文獻沒有明確記述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傳說有諸多說法,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天臘)說」、源於「天皇氏定歲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等等。

3.端午節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4.春龍節(二月二)

龍抬頭, 農曆二月初二 ,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乙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

」此時,陽氣回公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5.臘八節

自上古時代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後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乙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乙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基本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曆法節氣、祭祀神靈與祖先等要素有關。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學雷鋒」節日的由來,學雷鋒的節日是幾月幾日

1963年3月5日,主席為瀋陽部隊某部因公犧牲的英雄戰士雷鋒的題詞 向雷鋒同志學習 在 人民 發表。此後,全國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雷鋒,原名雷正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運輸連任戰士 班長。1962年8月15日 在遼寧撫順市望花區不幸因公殉職,年僅22歲。1963年3月6日,即首都各大報發表 向雷...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 放河燈 祀亡魂 焚紙錠 祭祀土地等。它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 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 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公尺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它是...

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和由來

回族 開齋節 宰牲節 聖紀節 傣族 潑水節 關門節 開門節 黎族 春節 三月三 納西族 騾馬會 農具會 龍王會和朝山會撒拉族 古爾邦節 開齋節 聖紀節藏族 藏曆新年 沐浴節 雪頓節 望果節侗族 祭牛節 花炮節 維吾爾族 肉孜節 即開齋節 庫爾班節 即古爾邦節 和諾魯孜節節瑤族 盤王節 達努節 怒族 ...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是傳統節日,它的由來及發展史

中秋 一詞,最早見於 周禮 根據我國古代曆法,漢服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 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 仲 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載 其中春 中秋釋奠於文宣王 武成王 及 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

聖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由來是什麼

聖誕節真的是聖誕嗎?請問聖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美國。請問聖誕節是哪個國家的節日 聖誕節是西方國家得 因為在聖誕節人們可以開心的玩 所以聖誕節成為我們喜歡的節日之一 沒有人過我們的春節 只有西方國家過元旦 西方國家都過聖誕節 現在全球都國際化了 連幼兒園都過聖誕節 那麼外國也會有很多地方過春節 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