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親信的人是誰,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

時間 2022-01-09 09:48:41

1樓:向無名者致敬

三國中劉備陣營中的猛將是比較多的,但是說到和諸葛亮關係好的、能成為心腹的卻找不出幾個。關羽是個傲嬌的將領,心高氣傲是他的性格特色,在他的價值觀中復興漢朝排在第一,三兄弟感情排第二,其他的人和事很難入他法眼,所以他成不了孔明心腹。張飛是個四肢發達、重情義的主兒,他的價值觀中大哥、二哥最偉大,無論錯對都誓死追隨。

趙雲作為乙個智勇雙全的忠順猛將為何也沒法成為「亮」的親信或心腹呢?有人會說:趙雲一直是孔明命令和計策的忠實執行者,可以說是孔明在劉氏陣營中依靠的支柱。

「亮」第一次上台謀劃的火燒新野就是他親自執行的,還聽從諸葛亮計策關鍵時刻救出伐吳失敗的主公等等。

但是趙雲更準確的來說是個可靠的朋友、同事但不是親信。親信是什麼?親信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兩者心照不宣,完全執行自己主張的人。

按照這個觀點張飛是他大哥二哥的心腹無疑了,當二哥被東吳殺死後,他就跑到大哥那裡去哭訴要報仇,見大哥有些遲疑就說:「當年的桃園情誼你忘了嗎?」

劉備後來果然要出兵為弟復仇,此時朝堂上所有的大臣都不敢揚言反對,只有趙雲不卑不亢的諫言反對。趙雲是那種價值觀超級正的人,他有正確的大局意識敢於說出這樣的不合時宜的話!這種性格是很好的,但是卻是不合時宜的,忤逆領導意思的。

正是趙雲這種超正的價值觀,讓其永遠只能成為諸葛亮戰場上信賴的夥伴而做不成重要的心腹。孔明的親信是誰呢?那就是馬岱,就因為他表忠心表的很到位。

馬岱最初是奉皇上之命來前線犒勞士兵的,只有三千兵馬。孔明見他一表人才,想要試探一下就對他說:「我現在急需用兵,你手下的兵馬能否先借我一用?

」馬岱聽到這樣的話沉著思考片刻就說:「都是朝廷的兵馬,幹嘛說借,丞相若要用,我馬岱雖死不辭!」結果一場戰役過後三千士兵死傷過半,馬岱回來後沒有抱怨,而是立刻向領導如實報告。

諸葛亮的安排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的考驗:心腹就要對命令堅決執行不問緣由,他馬岱明知道自己是來勞軍的,不是來打仗的但還是說出來「雖死不辭」!心腹不會向你抱怨,雖然死傷過半困難很多,但親信不抱怨!

心腹遇到問題是趕緊上報,而不是自作主張隱瞞自行補救,這些我想正是符合了成為親信的標準!馬岱也從此慢慢走向巔峰,最終手刃魏延就是他幹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孔明的親信是馬岱,就因為他表忠心表的很到位。馬岱最初是奉皇上之命來前線犒勞士兵的,只有三千兵馬。孔明見他一表人才,想要試探一下就對他說:

「我現在急需用兵,你手下的兵馬能否先借我一用?」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

3樓:小阿令大美妞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型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諸葛亮主要成就:

1、廉政建設。身為丞相,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2、制定法律。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

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3、治軍思想。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

「運籌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

4、用兵南中。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蜀建興元年(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5、軍事發明。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乙個非常聰明,能言善道,有本事的人。

5樓:月壇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其實並不是像他們所說的那樣無所不能,而是只是一般的軍事。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性格?

6樓:穠華

1、嚴於律己,為官節儉。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2、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想。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3、重誠信,言出必行。這也是他治軍的思想,以信為本。他相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

4、諸葛亮善計謀、精通兵法。陳壽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諸葛亮「治戎為長」。

5、諸葛亮忠貞不移,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7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

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8樓:黛妮

一、諸葛亮的人物性格:

1、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著胸懷坦蕩的大智慧型。

2、忠貞不渝、為國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作品簡介: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本書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與《三國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的套路。本書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人物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9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第43回是「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這是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時的一次極為重要的「外事」活動,其精彩的發言,雄辯的才能讓我們傾嘆不已,雖然我們遠不具孔明之才,但應該說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還是有一定的借鑑和指導作用。

一、口語交際需要定向——話題一致,目的明確。

「咬定青山不放鬆」,諸葛亮出使江東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共同抗擊曹軍,舌戰群儒就是讓張昭等人閉口,不要成為孫權與劉備結盟的障礙。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明確提出:「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卑不亢;「負責」就是說話誠懇有據,實事求是講誠信。諸葛亮能夠自始至終圍繞這一出使任務,緊緊扣住中心話題,既「自信」,又「負責」,並逐一駁倒那些自命不凡的「儒家」。

二、口語交際需要資本——心中有糧,說話不慌。

「腹有詩書氣自華」,諸葛亮的博學多識、經天緯地之才在舌戰群儒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因此他能夠縱論古今,游刃有餘,「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三、口語交際需要設計——胸中有數,沉著應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就是說做事情應該把事先的準備工作做充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在舌戰群儒前必是做了極其充分的事先準備,腦海裡必是翻來覆去進行了多場的「沙盤作業」,因此他能夠胸有成竹地應對,取得預設的效果。

四、口語交際需要智慧型——辨析判斷,拓展深化。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口語交際需要智慧型關鍵在於能夠準確地抓住對方說話的要點,正確地判斷對方說話的用意,然後相機答覆或還擊。譬如孔明聽張昭諷自己一歸劉豫州就棄甲拋戈、望風而竄,就以劉備的「大仁大義」和「勝負乃其常事」對之;聽薛綜說人心歸曹則痛斥其無父無君;針對陸績說劉備帝王之胄無可稽考則用獻帝賜爵對之等等,讓對方「無一言回答」、「不能對」、「默然無語」。

五、口語交際需要機智——腦筋靈活,隨機應變。

「任爾東西南北風」,笑對來風,化風為雨,口語交際的機智,關鍵還在於話題不被人左右,能夠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不踏入人家的陷阱,設計終究還是紙上談兵的東西,實際的談話中什麼情況都有可能出現,其中還包括對自己的人身攻擊等等。新課標對初中階段學生的口語交際也明確提出:「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六、口語交際需要幽默——有趣可笑,意味深長。

如何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必要的幽默不可少,有時幽默的力量是極大的。譬如當程德樞說「公好為大言,未必真有實學」,則以「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對之,並說:「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並舉反例楊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此所謂小人之儒也」。諸葛亮話點到為止,幽默中見力量,實讓「群儒」自己去對號入座。

又如陸績「懷桔遺親」本是讚美其事母至孝的,後也成為「二十四孝」中的一例,而這裡孔明說陸績「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幽默中飽含諷刺之意,從而使其語塞。

口語交際是技術,更是藝術,諸葛亮舌戰群儒是口語交際中的乙個經典,值得我們仔細去品味、回味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幾歲死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歲死的?

應該是勞累過度病死的 不過,還有乙個小傳說,諸葛亮知道他快要死了,就做法以延續生命,點燃了七星燈,如能一夜不滅,即可延續生命,可惜被魯莽的魏延,在進來報告軍情時,撲滅了.諸葛亮認為天意如此不在做法.蜀建興12年 234 53歲 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五丈原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太...

三國演義諸葛亮簡介,三國演義的人物介紹諸葛亮

葛亮 181年7月23日 234年8月28日 字孔明,號臥龍 也作伏龍 漢族,琅琊陽都 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 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發明家 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諡曰忠武侯 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 前出師表 後出師表 誡子書 等。...

關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謀,《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智謀的句子,急!

三國演義 謀士的排名一直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個人覺得諸葛亮不是排名第一,咱把這個前五名聊一下,不喜勿噴,排在第五名呢是這個荀彧,作為這個曹操重要的謀士,在曹操的嘴裡呢就吾之子房。三國演義 中描寫諸葛亮智謀的句子,急!徐庶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諸葛亮,英姿甚...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怎麼死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怎麼死的

病死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遇到魏都督司馬懿的阻擋,兩軍相持不下,呈膠著狀態。諸葛亮因 鞠躬盡瘁 積勞成疾最終病死五丈原。文學形象 羅貫中據說曾參加過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並且 有志圖王 他非常敬佩諸葛亮,對其進行大量的溢美和褒揚。事實上,歷史上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能說多出色,而在 中,作者為褒揚他,不惜採...

《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物 諸葛亮

三國演義 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三國演義 榮。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還有趙雲。黃忠。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乙個非常出色的人物,就像神一樣,在三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關於 我也很喜歡諸葛亮,演義上喜歡,歷史上的也一樣,雖然正史上也許他沒有三顧茅廬 火燒新野 借東風 設計關羽華容道堵曹操 空城計 死諸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