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正月十五要看花燈耍社火,正月十五為什麼有看花燈的習俗呢

時間 2022-01-07 17:11:05

1樓:匿名使用者

傳統元宵佳節習俗中,除了吃元宵之外,看花燈的習俗究竟是如何流傳下來的?此外,西安周邊元宵節慶還儲存有哪些古老的風俗習慣呢?

昨日,民俗專家閻成功向記者講述了元宵節諸多習俗的來歷:西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後,呂后專權,大肆殺害劉氏宗親。呂后去世之後,太尉周勃與陳平率軍誅殺了企圖奪取政權的呂祿、呂產等人,擁立代王劉恆即位,這就是漢文帝。

周勃滅呂氏一門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上元節,此後,漢文帝便下令每年的這天晚上全城張燈結綵,通宵達旦地點燈慶祝並出宮賞燈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從此興起。民間還有乙個漸漸被人們淡忘的習俗,在正月初五以前,外甥必須上舅舅家拜年。

正月初五以後,舅舅家也必定要給外甥送燈。正應了「外甥打燈籠——照舅(舊)」這句歇後語。舅舅送燈時,常常還配上蠟燭、麻花、糕點、糖果、元宵或水果,稱之為「擰燈」。

元宵節歷來被人們認為是春節的終結和高潮,在西安周邊,舞獅、龍燈、秧歌、高蹺、芯子、竹馬、旱船、霸王鞭、太平鼓等民間社火便會聲勢浩大地耍起來。閻成功認為,從廣義講,關中社火是舞獅子、龍燈、秧歌、太平鼓、踢場子、大頭娃娃、民間鑼鼓等各種民間藝術的統稱。從狹義講,關中地區的群眾習慣將芯子稱為社火。

芯子表演時根據不同題材,把身著戲劇服裝的兒童固定在鐵棍上,並擺出驚心動魄的造型。當人們看到扮演芯子的兒童站在刀刃上、槍尖上、棍頭上、樹枝上,神情安詳地表演時,絕對會驚嘆一番。

當前,雖然關中社火中有7種被列入「非遺」專案,但其中不少社火仍處在瀕危邊緣。閻成功認為,不能僅僅發個證書,給點補貼就算是對傳承做出努力了。首先要讓關中社火等民間藝術進入高校,使學生們對這些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有所了解。

其次可以把關中社火與旅遊業結合起來,在旅遊景點進行社火表演,讓這門技藝有造血和養活自己的能力。

2樓:

俗話說「正月十五花燈俏」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俗話說「正月十五花燈俏」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俗話說「正月十五花燈俏」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

正月十五為什麼有看花燈的習俗呢?

3樓:銳菊

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乙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乙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來。

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型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公尺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4樓:

俗話說「正月十五花燈俏」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俗話說「正月十五花燈俏」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俗話說「正月十五花燈俏」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很早很早以前是有說的,但是現在好像是一種傳統了.

中國傳統節日是怎麼來的???

很多傳統節日習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你怎麼看待這些變化?你認為老傳統是否有保留的必要?

6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要保留的呃

它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乙個傳統節日,更是我們祖國數千年來光輝歷史的見證!這些都是屬於我們民族的東西,它們都是只有中國才有的! 所以 我們有義務保護它們,並且要保留它們。

但是畢竟時代不同了,我們完全可以以更新的方式去運用它,比如**電郵拜年;網路的應用等等····

中國有哪些古老的風俗。

7樓:你好嘛

1、春節

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

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2、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乙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3、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4、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

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糰。

5、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8樓:阿沾

1、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

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 稱為「拜山」。把掃墓叫做「拜山」顯得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 「墳塋」解,如今風水師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

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 「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2、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

踏青的起源,也與上巳節的出現有關。上巳節,日期為三月的第乙個巳日,故而得名。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即夏代之前的仍處於母系氏族的男女擇偶制度,當時未有婚娶,實行的是乙個氏族和另乙個氏族的季節性的群婚制度。

後來發展到對偶婚,進入父系社會又有了婚娶之禮,出現了父系家庭。經過乙個漫長的冬天之後,被寒風禁錮在屋內的青年男女們迎來春天,迎來繁忙的耕種、生產生恬,同時也有了擇偶相配、生育的需求。

這樣人們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農業豐收之後,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時男女互相擇偶,歌舞歡會,然後相配。

當時,踏青的古俗是圍繞著這些主題的:迎來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則求偶,要春嬉、歡會、歌舞、放縱。另外還有跳儺驅疫、求雨雩禮等活動。

3、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民間節日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公尺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公尺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公尺。

據傳說,吃粽子源於春秋戰國,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而逐漸流傳下來。

一直到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公尺、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4、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5、祭月,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農曆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

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為什麼正月十五挑燈籠,正月十五為什麼要挑燈籠?

俗話說 正月十五花燈俏 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俗話說 正月十五花燈俏 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俗話說 正月十五花燈俏 可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觀燈漢明帝永平年間,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 燃燈表佛 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

正月十五為啥要吃元宵?大神們幫幫忙

因為傳說有個帥哥 叫老賴,他在正月15會給窮人家的孩子送去一些 類似狗屎的球型的,貌似年糕累的東西。小男孩吃了會流淚,小女孩吃了會 後人把這種東西稱為元宵。所以為了紀念老賴 每逢正月15 就要吃元宵。謝謝!吃元宵始於哪個朝代?大神們幫幫忙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 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

正月十五能上香嗎,正月十五可以上香嗎 正月十五什麼時候去燒香好

可以啊,無論你是祈求,還是其他的。可以,因為今天是小年 正月十五可以上香嗎 正月十五什麼時候去燒香好 正月十五,去 寺廟 燒香 拜佛 很好,俗世 初 一 十五 是香期,本來 燒香 的居士就很多,又是新年。一般 清晨,上午 燒香 的居士更多。燒香 拜佛 貴在虔誠恭敬,佛法 上只要你真正的心誠,就會有福...

正月十五夜拼音版,正月十五夜詩的拼音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 唐代 hu sh y n hu h x ng qi o ti su k i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n ch n su m q m ng yu zh r n l i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y u j ji n ng l x ng g j n lu m i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正月十五為什麼吃元宵,正月十五為什麼要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元宵 這種食品叫 面繭 或 圓不落角 用糯公尺做皮,中間夾糖餡,到了宋朝,稱其為 浮元子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 元寶 後來,由於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因此,北方人稱之為 元宵 南方則稱 湯圓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 元夜 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