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和蘇軾人物簡介,《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我知道惠崇是什麼代的人,擅長什麼 答案是什麼?

時間 2021-12-25 17:15:38

1樓:完子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北宋僧人,擅詩、畫。作為詩人,他專精五律,多寫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瑩潔,頗為歐陽修等大家稱道;作為畫家,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汀遠渚、瀟灑虛曠之象,人所難到也」(北宋郭若虛語)。蘇軾為惠崇畫作《春江晚景》的題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名傳千古。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

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 惠崇春江晚景 寫作背景

2樓:矽谷創業快訊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

在朝半月,公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公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公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全詩(節選)如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如下: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詞句注釋如下:

⑴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

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⑵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逆江而上。

3樓:藏絲

惠崇春江晚景描寫的是靖江的江邊情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創作的組詩。

第一首詩題「鴨戲圖」,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第二首詩題「飛雁圖」,對大雁北飛融入人的感情,側面表現了江南春美。

擴充套件資料:

一、原詩及譯文

1、原詩

其一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其二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2、譯文

其一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其二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二、賞析

其一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

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其二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一首,因而第二首已鮮為人知,實際上,第二首也寫得很好。第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依依不捨,差點掉了隊。並且在下一句,把這幾隻雁比作了「北歸人」,是非常形象的,這就畫活了景象。

詩到了第

三、四句,就更進一步給大雁以人的情感。「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詩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

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

這還不止,最後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影」,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4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公尺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惠崇: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晚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天來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溫公升高,群鴨好像最早感覺到了春天的資訊,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戲遊玩了。

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

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

上:指上市,就是在市場上銷售。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後人往往只引這一首,忘了後面還有四句: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晚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隻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

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乙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隻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讚到:「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裡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裡。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槓。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

5樓:丹範

為舒適與神中原年八年在河南開封為會所會到春交警所寫的題話師。

6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1073-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偉大的文學家。他的詩豪放,

不受格律的約束,想象豐富,形象鮮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

【題解】

惠崇是個和尚,宋代畫家。這首詩是蘇軾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晚景》上的。

這個算不算寫作背景?

7樓:匿名使用者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8樓:佼元凱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9樓:匿名使用者

如圖kkkkkkkkkkkk2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來來啦啊

收集有關蘇軾和惠崇的資料100字

10樓:匿名使用者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 蘇軾 304 2012-02-19 惠崇和尚是不是面貌比較憎惡,長得比較醜陋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我知道惠崇是什麼代的人,擅長什麼 答案是什麼?

11樓:畫者沈乾坤

關於這個問題,沈乾坤居士可以回答你【惠崇】是宋代一位高僧的法號,生卒年不詳,建陽(今屬福建省)人。工畫水禽,尤擅於繪水鄉景色,以鵝雁鷺鷥為點綴,人稱「惠崇小景」。王安石與蘇軾均欣賞其畫作。

惠崇大師作品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希望能幫到你!謝謝採納!

12樓:李尚澤媽媽

【惠崇】是宋代一位高僧的法號,生卒年不詳,建陽(今屬福建省)人。工畫水禽,尤擅於繪水鄉景色,以鵝雁鷺鷥為點綴,人稱「惠崇小景」。王安石與蘇軾均欣賞其畫作。

13樓:

惠崇(965- 1017),福建建陽人,北宋僧人,擅詩、畫。作為詩人,他專精五律,多寫自然小景,忌用典、尚白描,力求精工瑩潔。

14樓:千天驕

在吧在吧教練他長沙南哨村里麵條了哈?嗯ヽ(○^㉨^)ノ♪

15樓:

派出所以嘛嘛意思嗎你是不是在嗎姐,在幹嘛呀呵呵噠嘛呢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16樓:小白家裡小白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釋義: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迴游到江河裡來了。

大雁北飛,就像要回到北方家鄉的人那樣,但是由於依戀,差一點掉了隊。

還沒有飛到北方時,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注釋:1、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

2、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3、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

4、上:指逆江而上。

5、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6、依依:不捨之貌。歸人:回家的人。

7、朔漠:北方沙漠之地。

8、更待:再等;再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17樓:手機使用者

北宋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lóu hāo)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北宋名僧能詩善畫,《春江曉景》是他的畫作,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蘇軾的題畫詩也有兩首,這首是題鴨戲圖的詩。   蔞蒿:一種生長在窪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莖高

四、五尺,剛生時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黃色,可入藥)   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魚逆江而上。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遊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長滿了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了,而這恰是河豚從大海回歸,將要逆江而上產卵的季節。

句解竹外桃花三兩枝這是一派和煦的風光

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生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資訊。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乙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

江春水中,鴨兒在嬉戲;江水回暖的訊息,它們首先感知到了。鴨知水暖,光憑畫是體現不出來的,詩卻表達出來了。其實豈是鴨子先知水暖?

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詩人這樣寫是為切合畫上風物,實際上也是表達他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和禮讚。唐人有「花間覓路鳥先知」的詩句,與此句異曲同工。

這句詩極富哲理,現在我們指某一新的情況或訊息被人預先知道時,便往往引用這一句。

蔞蒿滿地蘆芽短

萬物逢春氣象新。江邊,生長茂盛的蔞蒿鋪滿了地面,蘆葦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來。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詠景物,而是詩人通過細緻的觀察貼切地實寫出這兩種植物的情態,沒有一字是閒筆。

清人王士禛在《漁洋詩話》中讚賞這句詩說:「坡詩……非但風韻之妙,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詩人梅堯臣描寫這種景象雲:「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詩的前三句是描寫惠崇畫裡的景物,這最後一句則是即景生情的聯想。

作者這樣寫就把整個畫面勾勒得更為完美了,給人以嚴冬已盡、春到人間的喜悅。作者不僅入乎畫內,而且出乎畫外,把畫上所無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現出來。如果詩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則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

最後一句的處理,不但使全詩靈動鮮活,也使詩和畫的意境都被大大地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