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茶文化

時間 2021-12-19 14:13:25

1樓:11土木三班陳松

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

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

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茶道禮儀   茶道禮法分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等。   炭禮法: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式稱炭禮法。

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式分為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禮法: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一項儀式。主人必須穿黑色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客之間對話很少。

  淡茶禮法:是茶道的最基本禮法。   濃茶禮法和淡茶禮法都是主人點茶、客人品茶的一套程式。

2樓:下雨的心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們和諧相處、相互尊重、清潔純淨、遠離浮躁、發展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這一綜合文化藝術的精華所在,促進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傳人、裡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經」於日本茶道史上的意義》一書中指出:「中國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被後世尊為『茶聖』的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中日兩國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經典著作。不僅日本的茶種、種茶、製茶、煮茶、飲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於中國,而且中國的文人、僧侶於飲茶時所形成的『他界觀念的意境』,那種對幽潔、高遠情趣的體味和追求.

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中國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對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觀有深刻影響。」可以說,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築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

日本茶道不追求物質享受,而是要通過茶會,讓人們學習茶道禮法、增加見識、遠離浮躁、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審美觀和正確的人生觀。正如桑田忠親先生說的那樣:「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發展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規範和理想。

」如今,日本茶道已走向世界,並被許多國家所認同和讚賞。分析和**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日本茶道文化的精華所在和促進中日兩國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一、「茶禪一味」的思想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庵茶湯」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裡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係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誌,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裡,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

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公尺的小茶室裡,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

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餘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

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絡應當說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

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裡,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

「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

」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裡,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

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

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乙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係。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乙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乙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

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裡「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複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二、「和敬清寂」的意境

村田珠光之後、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史上傑出的茶人是武野紹鷗。紹鷗的茶道是對珠光茶道的繼承和發展。紹鷗酷愛文藝,跟著名的歌學家三條西實隆學歌道,並將歌道理論匯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

他對珠光的茶室、茶具進行改革,使之更趨於謙和、素雅。紹鷗還與千利休一 起,借助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創立了茶道陰陽位置圖,提高了茶道的正規程度。紹鷗和千利休把珠光尚未使用的「和敬清寂」一詞用於茶道,並在茶室、茶具上使「和敬清寂」精神得到進一步體現。

日本茶道是指沏茶、品茶的一定程式。更深入一層來講,日本茶道是一種以飲茶為手段的禮儀規範,它涉及哲學、宗教、文化、藝術、倫理、禮儀等多個領域。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靜和樸素,在百忙中擠出片刻閒暇,以達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

日本茶道講究文化道德修養,它要求茶人必須作到「四規七則」,四規即「和、敬、清、寂」,這是貫穿整個茶道禮儀的宗旨和精神。「和」指的是和悅、和諧、和平;「敬」指的是心靈誠實、尊敬長輩、愛護朋友和晚輩以及主客之間、茶客之間互敬互愛;「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飲茶環境清潔、清淨;「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學境界,表示幽雅、幽閒、寧靜,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擯棄慾望。「其中『和』不僅僅侷限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而且還包括人與物之和,人與自然之和。

」七則是:茶要提前準備好;炭要提前放好;茶室要冬暖夏涼;室內插花要自然;一定要守時;雨天要準備好雨傘;要把客人放在心上。七則的宗旨也是要求主客之間、茶客之間通力合作、和諧相處辦好每一場茶會。

進入現代以來,茶室雖多非草庵,但是茶道的簡素精神不變。參加日本明治神宮一年一度的傳統春季茶道儀式,到了茶室入口,就會看見那裡置有乙個利用天然石鑿成的石缽,缽內滿是苔蘚,盛滿了純淨的水。進入茶室之前,用石缽裡的水洗手和漱口,以起到淨化精神的作用。

走進茶室,置身其間,首先就給人一種平和寧靜的感覺。室內別無其它擺設,不繁不麗,席地而坐,將視線投向壁龕,壁龕裡掛著一幅古字殘片,置身於這科獨具匠心的藝術空間,會引起人們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茶道儀式就在這種靜寂的氛圍中開始了。

此時,如果將視線投落在窄小的榻榻公尺上,在自然的光照下,庭園的竹子透過紙窗投在鋪席上的影子,簡直就像潑上去的一幅竹水墨畫!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茶客落入冥想,就會心生一種美的「空寂」與「幽玄」。置身於這種境界,對千利休「徑通茶室來品茗,世人聚此絕俗念」這樣一首和歌就會有更深切的體味。

三、「世代相傳」的茶道精神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今天仍繼續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武心波先生在《當代日本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指出:

「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會制度。從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但這裡的『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家庭,而是專指有某種特定技藝者的家族或家庭。

家元是指那些在傳統技藝領域裡負責傳承正統技藝、管理乙個流派事務、發放有關該流派技藝許可證、處於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以這樣的家庭或家族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乙個龐大的組織。」在這種家元制度的支配下。

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湧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文化的影響,中國茶文化如何影響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和 敬 清 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1522 1592年 他明確提出 和 敬 清 寂 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

茶文化歷史起源,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茶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茶文化的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之後在魏晉南北朝開始萌芽,已經有文人開始飲茶,而到了宋代時,茶葉有了巨大的發展,而且還成立了專業的品茶機構,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炒青 蒸青等茶葉製作藝術,逐漸大面積普及。茶文化什麼時候起源以及發展歷史。1 三皇五帝時期。茶文化的起源與茶文化的起源三皇五帝...

閩南茶文化

羽毛和翅膀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 倫理 歷史 文學 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 茶水 茶具 火候 環境。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 抽啦叭煙,聽南 泡功夫茶,其樂無窮。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

你了解茶文化的演變歷史嗎,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我國是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著5000年的歷史。在這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無數文明的產生,茶文化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那麼茶文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飲茶也出現了多種不同的方式,當時皇室貴族和文人士大夫們都流行鬥茶,湯色正茶沫持久且咬盞的一方就算贏了,鬥茶宜用敞口杯,建盞...

茶文化是什麼呢?中國的茶文化是什麼

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大家聽起來可能覺得茶文化好像有些高深,不用擔心,小罐茶讓你真正體會到茶文化,大家都知道,小罐茶在雲南昆明舉辦了一場看見茶文化的書展活動,書展的意圖就是讓大家更好的了解中國茶文化。品茶是茶文化的重要部分,品飲之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