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論什麼是大悲心,慧律法師 什麼叫做大悲心

時間 2022-11-11 22:10:34

1樓:

心懷他人,感恩天地,自己不作惡,教化他人,就是大悲心腸

慧律法師:什麼叫做大悲心

2樓:8萬4千法門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輕則懈怠廢弛,重則道心全退,大乘學人不能片刻離開菩提心。道者不可須臾離也,修道與求學一樣,不進則退。

佛說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事,魔所攝持,故無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頭六臂之謂,凡是被煩惱障礙所攝即謂之魔。例如對於某人特別喜歡,勤加慈愛,但無菩提心,待來生可能同他變成眷屬。

如有菩提心,對於某人只有慈悲而無情愛,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儼然實現,但事後一點痕跡都沒有,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如心中不清淨,即是為自己找麻煩。

菩提心包括三心:

(1)直心。正念真如法,與真如本體相應,不與外界相應。反聞聞自性謂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2)深心。歡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屬自利的善行,切實修學,自生歡喜。

(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眾生之心,自利利他。經云:

"發起大悲心,救護諸眾生,永出人天眾,如是業應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眾生有苦難,去救度他,不過救其一時之急,是善心與善行而非菩提心;

度其出六道輪迴,了生死,才算是發大悲心。若發菩提心,一生能成就。發菩提心者,我相就沒有了;若還有四相,就是還沒有發菩提心。

經中說;"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以證明。

修行是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發菩提心,佛菩薩會自動來加被的。學佛,菩提心太重要了!

下品下生,生凡聖同居土,也要發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學佛必須是大乘法器。

犧牲自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受苦受難也情願。幼稚園的菩薩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眾生為己任,但此心還是發得太小了。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眾生都要度,雖一時辦不到,但不能無此願,有此願,終有達到之一日。

學佛必須發大心,萬萬不可有倚賴心,要有獨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傑都是由無依無靠的環境中起來的。佛所說的皈依三寶,依靠三寶,是教眾生依照佛的教訓,自行起修,不是依賴佛菩薩賜與什麼。

行菩薩道的人應常常發願無有間斷,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常發大願,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如常發大願即不會懈怠,願為行之先導,所以大願必須常常發。

悲心一發,智慧型即開了,也是消業障最有效的辦法。在理上講,眾生都是佛,因眾生皆有佛性,性體相同;既屬相同,見眾生受苦即等於自己受苦。須知整個法界就是自己乙個人。

3樓:生命的奇蹟

眾生皆有一定的慈悲心,但大多屬於小慈悲,還屬於情愛的範疇。比如關心兒女,只能對自己的兒女關愛,但不能關愛所有眾生。菩薩是大慈大悲之心,無私情,無狹隘的關愛,他視眾生皆如兒女,一視同仁。

但是大慈大悲之心是如何產生的呢?是從平等無分別心中自然生出的。佛法常講「同體大悲」,一般修行人很難真正理解,不悟明同體之理,是絕對不可能生出大悲之心的。

4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苦即我苦,發救渡眾生離苦的心,以此願心激發本有的心佛,性起妙用,說妙理明眾心,從心上拔出眾生的三毒煩惱,令得清涼樂

慈悲心和菩提心有什麼區別?

5樓:麻木

1、定義不同:

慈悲心指乙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中國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 慈悲心、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條件不同

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愛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說其它的很多宗教,他們也有這樣子的慈悲心,他們也可以有,或者是沒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這些都有。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菩提心,是我們對天下所有眾生的慈悲心。在佛教裡面,慈悲心的物件是天下所有的生命。並不是說某一種生命,不止是人類、說佛教徒、自己或親戚、朋友。

菩提心就是沒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為天下所有的眾生。

第一,悲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第二,慈心,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眾生擁有幸福。這倆個加起來就是佛家裡面菩提心的基礎,是願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

第二個條件是不僅僅是我們心願,不僅僅是希望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而是我要去讓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我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樣以後就開始變成了菩提心了,在變成菩提心之前,是慈悲心為先的。

3、性質不同:

慈悲心是人的一種感情,指乙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

菩提心是佛教用語,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6樓:樂觀小山

1、內容:

慈悲心指乙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中國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 慈悲心、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條件: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具備了這兩個條件的話,才叫做菩提心。

第乙個,菩提心,就是我們對天下所有眾生的慈悲心。在佛教裡面,慈悲心的物件是天下所有的生命。並不是說某一種生命,不是說人類,也不是說佛教徒,更不是說我自己和我自己的一些親戚、朋友。

菩提心就是沒有任何的界限,菩提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為天下所有的眾生。為了天下所有的眾生首先要有慈悲心。

首先,悲心是我們發自內心的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遠離一切痛苦,這叫做悲心。然後慈心,就是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所有的眾生擁有幸福,這就是慈心。加起來,這倆個就是我們佛家裡面經常聽到的離苦得樂,願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這樣的心願,是菩提心的基礎,這是第乙個。

然後另外乙個,第二個條件是不僅僅是我們心願,不僅僅是希望天下所有眾生離苦得樂,而是我要去讓天下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我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樣以後就開始變成了菩提心了,開始變成菩提心之前,是乙個慈悲心。

那慈悲心,一般的慈悲心,也就是我們世人說的愛心,除了佛教以外,其它的比如說其它的很多宗教,他們也有這樣子的慈悲心,他們也可以有,或者是沒有信仰的人,也有慈悲心的,這些都有。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心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乙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

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

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7樓:aaa**王

不是 有差別的 慈悲心就是佛性 菩提心是發心 發願 為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 ··

··········

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型 ············【經典原文】復次,佛子!如來智慧型無處不至。何以故?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型,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華嚴經》

8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譯曰覺,求正覺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

』維摩經曰:『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觀無量壽經曰: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論曰:『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觀經曰:『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大曰經疏曰:

『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又曰:『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慧型。

』從愛著之念而起之慈悲心也。此慈悲心於佛道最甚。維摩經問疾品曰:『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什注曰:『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愛見大悲。』

9樓:匿名使用者

<慈悲心>

慈愍、仁愛,不忍他人受苦,願他人獲得快樂之心。

<菩提心>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要成就圓滿菩提(成佛)之心。

慈悲心為大小乘共同的發心,

而菩提心是大乘不共之發心,

菩提心也是入大乘之門。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要聽什麼???我都有說詞……這其實不重要……真學佛應該多看佛經…… 了悟萬法與實相……你自然知道你所說的問題……

11樓:匿名使用者

簡言之,菩提心即利他無我之心。

12樓:心願力

大乘佛法的修行是在空性上發菩提心行六度行!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回是菩提心答

金剛經須菩提問佛陀如何修行,如何安住,如何降服其心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 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 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大乘佛法的慈悲心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是證了空性後看到了我們凡夫因無明所障!在生死輪迴中!要告訴我們凡夫境界的一切存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大悲心是什麼心

13樓:青竹遺風

大悲心是偉大的悲心。對於一切眾生的痛苦生起救拔的心,叫做大悲。佛、菩薩發願拔濟一切眾生的痛苦,眾生度盡方成佛道,這樣的悲心是最偉大的。

14樓:荒誕不經

大悲心就是菩提心,就是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心,就是佛心。

菩提心是什麼,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的簡稱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1,菩提心 的定義 菩提心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的簡稱。菩提 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 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之心。2,發菩提心 居...

什麼是菩提心,生活中如何發出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 中所說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 無上道心 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 道意 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

如何是真發無上菩提心,什麼是無上菩提心?為何要發無上菩提心?發心後會得佛菩薩加持這個心得不退轉嗎?無上菩提心如何不退轉?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 彌陀經要解 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

怎麼樣發心才算是發菩提心,怎樣才算是發菩提心了?

這個問題先要弄清楚什麼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 中所說 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 無上道心 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 道意 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

佛法本是虛妄,菩提心似空花解脫慈悲徒勞,幻來幻去不識請同修開示

其實就兩個字。放下。金剛經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有很多人。就是固執的認為。有個什麼真理要去研究有個境界要去修煉。有個 道 要去悟。都是圖生煩惱罷了。有人貪住於世樂。有人貪住於功德。有人貪住於智慧型。有人貪住於境界。換湯不換藥。都沒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