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科舉考試制度,是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嗎

時間 2022-09-19 16:35:41

1樓:繼潤

是的。(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制具有分科考試,取士權歸於**所有,允許自由報考(即「懷牒譜自薦於州縣」,與察舉制的「他薦」相區別)和主要以成績定取捨四個顯著的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但到了明清兩朝科舉考試越來越不適應近代國家的需要。

科舉制這一項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的影響是什麼?

3樓:石小希

1、積極影響

(1)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2、消極影響

(1)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

(2)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發財的想法,所以導致追求部分士人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從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會悲劇。

(3)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

4樓:粉紅月夜

在隋唐實行科舉制度之前,國家人才基本上都是各大家族門閥舉薦上去的,所以寒門子弟(也就是農村窮人家孩子)很少能當大官,除非皇帝慧眼識英才!所以唐以前千百年都是世家子弟當政!科舉制就不一樣,只要讀書就可以參加科舉,有乙個參加仕途的正當途徑!

5樓:匿名使用者

1、提供人才

2、為下層子弟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

6樓:杭杭杭杭杭仔仔

積極方面:

1.具有社會整合功能,下層讀書人可通過科舉制度成為****,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2.考試內容多為儒家典籍,推動了儒學的發展。

3.鞏固國家統一。

4.以科舉制度作為選官制度,傳到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消極方面:

1.注重考試成績,形成了重才輕品的社會局面。

2.在當時社會及後世形成了官本位思想。

3.考試內容死板,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現在的考試與古代的科舉制度有什麼區別啊,不都是分科考試,擇優錄取嗎? 20

7樓:一槓青年

一、區別:

形式不同:古代的科舉制是文官選拔制度,主要是考文學修養和對諸子經典的熟悉程度,考試型別和內容固定,所需人才單一片面。而高考以文理來劃分,文科理科都要考語、數、外,再分別加文綜和理綜,這意味著每個考生至少都要重點學習六門課。

從考生的綜合素質上講,高考比科舉更能造就全能型或者是多方面優秀的人才。

目的不同:科舉直接的目的是選官,科舉之後直接當官。而高考要選拔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限於當官,與此同時高考選拔後還要進入大學,也就是人才的再次培養。

內容不同:古代科舉只考經史子集,而現代高考天文地理全方面的內容,不在片面死板。

培養方式不同:古代科舉前,人才的培養都是自學或者私塾。而現代的高考都是分年級,層層培養,系統學習。

二、補充說明:

1、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

2、高考,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臺除外)大學最重要的入學考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統一組織排程,或實行自主命題的省級考試院(海南省為考試局)命題,每年6月7日、6月8日為考試日,部分省區高考時間為3天。

8樓:落莫山

是一樣啊,只是考試範圍擴大了,畢竟高考和科舉一樣,算是相對公平的一種取材方式。

古代歐洲沒有科舉考試,他們是怎麼選拔人才的?

9樓:朋克兒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中國的科舉制度被介紹到了西方。科舉制用考試選拔人才的原則備受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各國**實行賜官制,文職**的錄用不進行任何考試。因此,像大哲學家培根這樣有才華的人,為了求得一管半職,只好去巴結宮廷權貴。賜官制必然導致吏治腐敗,「朝有南郭,野有遺賢」的現象相當普遍。

新航路開闢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資訊。16世紀中期來華的傳教士克魯茲,發現科舉制與西方人事制度迥然不同,實行「學而優則仕」的原則,他對此很感興趣,隨後在遊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這個世紀末,歐洲就有了關於中國科舉制度的詳細報道。

18世紀介紹中國最有影響著作是阿爾德的《中國概況》,其中介紹了中國科舉制度。至1810年,《大清律例》被譯成英文,也有關於科舉的法律條文。

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地稱讚。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乙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著」,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即使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歐洲學者仍對科學制度稱道不已。廉士在《中國總論》中說:

「中國通過卓越的考試制度錄用文官武將,這是他們制度惟一不同於古今任何乙個偉大的君主國家的地方」。

歐洲人讚賞的是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原則: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

在中國科學制的影響下,歐洲開始廢棄腐朽的賜官制,確立從競爭性考試中選拔文職**的制度。早在1776年,英國著名經濟家亞當·斯密就提議,每個人「被獲准在任何機構自由從事某一職業前,必須經過考試或試用」。他的主張是受法國百科全書派的影響,而後者又是受中國政治哲學的影響。

斯密提出選拔人才的原則為歐洲各國普遍接受。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大約是在1800年。英國有識之士早就呼籲**效法中國科舉制度,面向全體國民,開科取士。

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考試。此舉受到種種非難,但英國行政改革者最終獲得勝利,應為這是一種卓越的選拔人才的制度。1855年,英國成立了第乙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

1870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

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對應試者進行基礎知識的筆試,低階職務的考試在地方進行,高階職務的考試才在首都倫敦。強調入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當時的英國報刊就指出:

「生活中沒有什麼能比這與中國所實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大英百科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係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實行定期考核。

"英國文官制度吸收了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10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時代他們是世襲制的.但是也有學校.古代奴隸城邦制的時候是選舉.

好多偉大的文學家考不上科舉,是否說明科舉考試不足以選拔人才?

11樓:卡小炮

其實自古以來,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有爭議的,有好多偉大的文學家,他們都考不上科舉,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現象發生並不只是和某一種考試制度相關,哪怕到了現代,有很多學習很好的人,也依然考不上重點大學。因為一場考試並不能代表和說明什麼。

其實,科舉考試制度在那個時代也是給朝廷提供了乙個選拔人才的好機會,但是我們知道科舉考試的形式非常的固定,考試方式不靈活,很容易導致參加考試的考生思想禁錮,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對於科舉考試制度標榜不一,一直是頗有爭議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很多文學家考不上,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就不足以選拔人才。

其實,在古代皇帝是十分看重人才的,他們希望社會上的人才都能夠不看出身的,通過科舉制度來為自己效力,所以,如果科舉制度不足以選拔人才的話,那麼這項制度就不會再古代存活那麼久,所以說,科舉制度肯定是有它的優勢的。

至於為什麼好多偉大的文學家,他們都考不上科舉,我想原因應該是方方面面的,當然,一定會有這個制度本身的問題,但絕不僅僅是這個制度本身的問題。

或許有很多偉大的文學家,他們的才能與科舉這種形式並不匹配,也可能存在其他客觀的原因,或者他自己本身主觀的原因並,不能完全歸咎於科舉考試這一制度

12樓:追求成就美好

這並不能說明科舉考試不足以選拔人才,只是說科舉考試難度太大了而已。

13樓:小小呂子博

科技制度是對人的一種殘害,肯定不足以選拔人才。

14樓:暮光夢緣

科舉制度本來就是對人民思想的一種殘害。

15樓:百度小嘉嘉

科學考試,他是不允許人們思想超過題目限制的,所以他並不是說考試不足以選拔人才。

16樓:怎麼會生出了你

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有一定的弊端的,並且這種途徑是比較單一的,很難選出真正的人才。

17樓:做最好的

主要是因為他的選拔制度太過單一而造成的。

18樓:宇宙無敵帥老爸

我覺得科舉制度是可以選拔出人才的,但是選拔的方式過於單一。

19樓:青春恍若浮兮

也不能這麼說,但他總歸是有些弊端的。

20樓:女生心事

科舉制度是有很大的弊端的,而且到了明清的時候採取的是八股取士。

文言文是古時候的書面文字嗎?古時候的老百姓日常用語是類似白話文的語言嗎

只要知道什麼是白話你就可以知道古代人日常用語是什麼了.文言 即書面語言,文言 是相對於 口頭語言 而言,口頭語言 也叫 白話 最後乙個 文 是作品 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 的意思就是指 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 而 白話文 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另外到底生活中用什麼語...

古時候的枕頭為啥會是瓷器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審美潮流。我們知道唐朝的瓷器就很受各國歡迎,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興盛的瓷器業將中國 瓷器大國 的稱號遠洋到海外各個國家。可見瓷器在古代的時候是比較受歡迎的。古代的人們也很喜歡各式各樣精美的瓷器,所以他們才想著把瓷器做成精緻的枕頭,真是讓人賞心悅目呀。瓷器作為枕頭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

古時對人壽命的稱謂,古時候對人的年齡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女 桃李年華 24歲 女 花信年華...

有關勸學的故事,古時候有關勸學的故事?

勸學的故事一 孫康映雪 同是晉朝的孫康也是由於貧困而無法點燈夜讀,所以只能早早睡覺。這令他覺得光陰虛擲。乙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時分,寒冷令孫康從睡夢驚醒,但他卻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來那是雪對映出微光。於是他倦意頓消,翻身起來,取出書卷,來到院子裡藉著那雪映出光如飢似渴讀書。正...

古時候的「子時」等時辰是什麼意思

子時相當於今天的一點到兩點,按照生肖順序編排,共十二個時辰。如丑時代表三典到四典 十二個時辰分別是 子時23 00 01 00 丑時01 00 03 00 寅時03 00 05 00 卯時05 00 07 00 辰時07 00 09 00 巳時09 00 11 00 午時11 00 13 00 未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