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勸學的故事,古時候有關勸學的故事?

時間 2022-04-18 20:39:12

1樓:月似當時

勸學的故事一:孫康映雪

同是晉朝的孫康也是由於貧困而無法點燈夜讀,所以只能早早睡覺。這令他覺得光陰虛擲。乙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時分,寒冷令孫康從睡夢驚醒,但他卻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來那是雪對映出微光。於是他倦意頓消,翻身起來,取出書卷,來到院子裡藉著那雪映出光如飢似渴讀書。

正是憑著這樣學習的精神,使得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乙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

《三字經》二: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勸學的故事:李密掛角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三字經》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勸學的故事:蘇洵發奮

《三字經》: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勸學,即勉勵別人學習。

狹義: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和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昇華)的行為方式。例如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知識的過程。

廣義:是人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行為方式。

2樓:瀛洲煙雨

同是晉朝的孫康也是由於貧困而無法點燈夜讀,所以只能早早睡覺。這令他覺得光陰虛擲。乙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時分,寒冷令孫康從睡夢驚醒,但他卻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來那是雪對映出微光。於是他倦意頓消,翻身起來,取出書卷,來到院子裡藉著那雪映出光如飢似渴讀書。

正是憑著這樣學習的精神,使得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後他也入朝為官,成為乙個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頭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梁灝字太素,北宋鄆州須城(今東平州城)人,相傳他在八十二歲高齡時,在朝廷進行的進士考試中,戰勝了所有的考試者,奪得了狀元。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那是訛傳。《宋史》記載,梁灝,字太素,963年生於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雍熙二年(985年),梁灝23歲考中狀元。

曾任翰林學士、宋都開封知府等職。又與錢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實錄》及《起居注》。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於開封知府任上,年42歲。

雖然《三字經》中「梁灝奪魁」的典故與真實的歷史有衝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堅持發奮學習,終能實現人生價值的良好寓意,至今為人們傳頌。

祖瑩喜歡學習,迷戀讀書,八歲的時候能夠背誦《詩》《書》,他的父母害怕他會生病,不准他日夜不停的看書。等到父母睡著之後,他經常在暗地裡點著蠟燭偷偷讀書,因為這件事情他的聲譽更加被傳開了,裡裡外外的親屬都叫他聖小兒,後來,祖瑩憑藉著自己的才能稱為了太學學士。

蔡文姬,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自小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

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悲憤詩》。

3樓:匿名使用者

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

「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乙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投筆從戎

《後漢書·班超傳》:

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

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乙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4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

」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第二個 春秋時代,晉國的國君平公,有一天對乙個名叫師曠的著名樂師說:「我已經70歲的人了,再想學習恐怕太晚了吧?」

師曠是個聰明人,他故意問:「晚了.那為什麼不趕快把蠟燭點起來?」

晉平公認為師曠很不禮貌,生氣地說:「我跟你講正經事,你怎麼能開玩笑?」

師曠就認真地對他說:「我聽人家說過,少年時期就刻苦好學的人,好像早晨的太陽,前途無量;壯年時期開始刻苦學習的人,好像是烈日當空,雖然只有半天,可是銳氣正盛;老年時期才開始刻苦學習的人,好像是蠟燭的光,雖然遠遠比不上太陽,但是比在黑暗中瞎碰亂撞,可要好上多少倍啊!」

晉平公聽了,連連點頭稱是。

5樓:匿名使用者

神童方仲永小時候是為奇才,長大後卻變成一位平庸無奇的人,只因為他懶惰不思進取,以為天才不用學習

6樓:方塘語文

孫權勸學(1)20200203

古時候有關勸學的故事?

7樓:同方老劉

我國晉代大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

「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麼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

」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文言文是古時候的書面文字嗎?古時候的老百姓日常用語是類似白話文的語言嗎

只要知道什麼是白話你就可以知道古代人日常用語是什麼了.文言 即書面語言,文言 是相對於 口頭語言 而言,口頭語言 也叫 白話 最後乙個 文 是作品 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 的意思就是指 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 而 白話文 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另外到底生活中用什麼語...

古時候的枕頭為啥會是瓷器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審美潮流。我們知道唐朝的瓷器就很受各國歡迎,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興盛的瓷器業將中國 瓷器大國 的稱號遠洋到海外各個國家。可見瓷器在古代的時候是比較受歡迎的。古代的人們也很喜歡各式各樣精美的瓷器,所以他們才想著把瓷器做成精緻的枕頭,真是讓人賞心悅目呀。瓷器作為枕頭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

古時對人壽命的稱謂,古時候對人的年齡的稱呼是什麼?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周歲 襁褓 2 3歲 孩提 女孩7歲 髫年 男孩8歲 齠年 幼年泛稱 總角 10歲以下 黃口 13 15歲 舞勺之年 15 20歲 舞象之年 12歲 女 金釵之年 13歲 女 豆蔻年華,15歲 女 及笄之年 16歲 女 破瓜年華 碧玉年華 20歲 女 桃李年華 24歲 女 花信年華...

古時候的「子時」等時辰是什麼意思

子時相當於今天的一點到兩點,按照生肖順序編排,共十二個時辰。如丑時代表三典到四典 十二個時辰分別是 子時23 00 01 00 丑時01 00 03 00 寅時03 00 05 00 卯時05 00 07 00 辰時07 00 09 00 巳時09 00 11 00 午時11 00 13 00 未時...

古時候真的有「神仙索」這樣的戲法嗎

有,在印度也叫通天繩。印度版的神仙索,只是看過這種影片。印度神仙索,據說很神秘的魔術,有誰了解?你說的是不是 印度繩?印度繩是個傳說,效果是 表演者吹一笛子,簍子裡的一根繩子就像蛇一樣立起來,越來越高,公升到半空中,然後表演者讓乙個小孩從這跟繩子上爬上去,接著簍子裡一陣青煙公升起,小孩不見了,最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