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現狀調查

時間 2021-12-25 10:15:49

1樓:卡卡西

可以看出,中學生無論在社會上,在學校內,其愛國意識的養成,總體上看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由此也驗證了學校在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學生愛國認識與愛國行為養成方面的教育效果。在公升國旗、奏國歌時,立正、脫帽、行注目禮的行為調查中,有89%的學生能做好。也說明學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建立在學生對愛國主義概念認識之上的。

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的偉大文化成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材料,對於乙個中學生來講,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調查結果則表明,一部分學生對一些基本常識缺乏掌握。應該看到,德育與智育是辯證統一的。我們在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十分注意智育因素的培養。

另外。13%的學生不了解國徽圖案的象徵意義,還要加強有關知識的學習。有3%的學生對公升旗儀式持無所謂的情感,甚至有厭煩的情緒,令人擔憂。

說明《國旗法》的學習教育要深入開展,公升旗儀式有待進一步規範。參加公升旗儀式是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之一,不是一種形式主義要讓學生自覺地通過這一活動接受教育、陶冶情操。

基於以上分析,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道德品質教育,德育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政治方向、形成馬克思主義正確的思想觀點、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不然的話,他們很有可能面對日益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迷失方向。

學校要注意研究學生品德形成的內在心理機制,抵制德育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學校一定要把德育和智育結合起來,努力開展「寓德於教」的活動。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就是一句空話。

要充分發揮政治課及其他學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學生道德水平。

學校一定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落到實處,鼓勵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不能把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停留在觀念的層次上,衡量乙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標誌是其行動,這同樣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立足點和歸屬。孔子說,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強調乙個人的道德行為,我們要在反覆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只有這樣,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才真正地落到實處,找到方向,德育的功能才能真正發揮。

對待師長的情感行為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中小學生對師長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來看是比較好的,這從一方面反映了目前中小學愛國主義品質的人格基礎狀況,又從另一方面表明我們的中小學具有形成優秀道德品質的潛在的較強的能動性,自然也是加強道德教育能受到實效的前提。

禮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古訓曰:「不學人與禮無以立」「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可見,禮儀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

禮儀教育肩負著選擇、傳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尚使命。它一方面把中華民族禮儀轉化為青年一代的素質結構: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時代禮儀。

近年來,由於社會風氣不盡人意。一些與禮儀相悖的行為侵襲和影響著青少年,不少青少年缺乏起碼的禮儀常識。調查顯示,有的不會鞠躬、不會微笑、不會拍手;有的見到老者不是昂首挺胸,「目中無人」,就是低下頭來,摔肩而過;有的家庭甚至出現「孝順顛倒」的不正常現象。

「禮儀之邦」的中國出現了禮儀失落,不能不使人感到憂慮。

人生在世要有「三自」,即自尊、自知、自製。「自尊」是為氣節、「自知是為智慧型、「自製」是為修養。有了「三自」,在人格上能頂天立地,在交際上能使用文明用語、道德規矩,不卑不亢,在品德上能上下稱道。

人生價值取向

學生最敬佩的人物調查中處於前五位的次序為:

1、科學家

2、革命領袖

3、成功人士

4、英雄模範

5、著名演員或歌星

崇拜偶像的選擇時代的限制,年齡和社會影響的痕跡是很明顯的,敬佩的人物中科學家居第一,革命領袖居第二。每個健康的孩子都有可望長大的急切心理,在這種急切心理的催促下,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著「未來的我」。這個「未來的我」,就是孩子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中心崇拜的偶像是學生心甘情願選擇的,是在一定環境薰染下潛移默化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動搖、不易轉移,就會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起規範作用、推進作用。

作為家長和教師應該將一些追求高遠、矢志不移、貢獻卓著、完善小我、光大大我的知名人物介紹給孩子。讓孩子的心靈逐漸與他們產生共鳴。讓孩子去體察,去感受,逐漸從崇敬昇華為崇拜。

幫助孩子選擇崇拜偶像,就是幫助孩子選擇永不退休的終身教師,一旦做成功了,又是終身有益的大好事,就會全方位、多層次地影響孩子,給孩子以前進的動力。

奉獻與所取的關係是人生價值取向的核心問題,學生中認為人生在於奉獻的佔40.6%,認為在於奉獻也在於索取的佔49.2%,多數中學生用奉獻與索取兼顧的價值取向取代「人生價值在於奉獻」這一觀點的主導位置。

對人生的思考,多數中學生是非觀念比較明確,但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比理性的標準更具有影響力,他們思考的熱點更側重對現實人生的關注,不確定的因素不少。

在政治價值觀方面,大部分學生能正確認識並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對走社會主義道路持肯定態度的佔95.19%,表明大多數學生希望國家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保持長期穩定和繁榮。當然有部分學生對政治教育課冷淡,對意識形態不關心,「政治無用論」有一定的市場。

在道德價值觀方面,對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有61.6%的學生認為需要大力提倡。有35.3%的學生既要為人民服務,也要為自己謀利益。

在道德行為上,一些公認的社會道德準則在不少中學生中並沒有成為約束自我的力量,對考試作弊問題,30%的學生認為「不作弊更好,作點弊也無妨」;有3.2%的學生認為「不作弊太傻了」。調查還表明,對英雄模範人物表示敬佩,但不準備去仿效。

在道德情操上,部分學生道德能力不強,道德選擇是非不清,對社會上的一些違反道德和法律的行為認識錯位,道德行為表現不良。少數學生有打架鬥毆、偷竊、欺詐等行為,受到校紀、法紀處理。

職業價值方面,在選擇職業考慮的因素上。選擇職業符合個人特長和興趣的佔35.8%,而符合社會需要的僅佔20.6%。總體上看,中學生考慮職業選擇因素上,更加注重自身發展,強調符合個人興趣、特長,以實現個人抱負為出發點,並且兼顧社會需要,同時也考慮工資收入和穩定等實際問題。

在具體職業選擇上,把從事科技工作放在首位,偏重個人生活和前途,民族、社會、集體責任感不強。認為講人生理想就是自我設計,講成才就是成名成家,講幸福就是個人幸福,講民主就是個人自由。

極大多數學生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同時有追求個人利益,嚮往高收入、高消費的現象比較明顯。不少學生在對待理想與現實、精神生活與物質享受、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上,明顯地向後者傾斜,具有兩面性。對學生情況的估計,不能只停留在調查資料的分析上,還要看到問題的深層內涵和實質。

當今的中小學生,思想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他們思維敏銳,勇於探索,求知慾強,文化科學知識面廣,但存在著兩重性,既有務實、自立、開拓的一面,也有短視、盲目的一面。其表現為可望實現現代化,又對社會主義方向不夠明確和堅定;能較快適應改革開放,但情緒起伏不定;務實觀念增強,但對政治漠不關心;自主意識突出,但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減弱;開拓意識強,但刻苦意識欠缺。

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不在學校教育階段給予正確引導,勢必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影響他們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人。對此,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有足夠、清醒的認識。

給點分吧!謝謝

鄉土中國社會的特點是什麼,鄉土中國中國社會結構基本特徵

舊中國是乙個典型的鄉土社會,具有很濃重的鄉土特點。這些特點是怎麼形成的呢?幾千年來,漢族人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主要是簡單的農業生產方式,通過種植業的收穫取得食物。種莊稼的悠久歷史培植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其中的上層建築 意識形態是用來維護這個經濟基礎的。中國的傳統文化我曾稱之為 五穀文化 五穀文化 的特點...

當代中國社會的熱點問題,當今中國社會熱點問題有哪些?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的逐漸提高,很多社會問題變得越來越明顯,成為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阻力。下面對我對中國的某些社會問題進行了解 第一方面 醫療問題 一 當代中國可以到處 看病難 看病貴 的現象。這也表明了當代的醫療體制轉型的困境。通過調查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現象。1 我國醫療資源的...

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性質和戰爭後中國社會性質

前 封建社會 後 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望採納 戰爭前是封建社會,戰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性質是 鴉片戰爭前中國社會的性質是 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變化。政治上,由乙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

當代中國社會問題透視

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問題,不僅是把握我國國情的一種有效方式,而且是知曉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分化 社會結構變革以及社會制度變遷的乙個較為直接的途徑。在對社會問題進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依次 當代中國社會九大熱點問題 腐敗問題 三農問題 下崗失業問題 貧富差距問題 人口生態問題 社會犯罪問題 教育危機問題 ...

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近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了三次變化,分別是什麼?

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的角度去考慮 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社會性質有哪三次變化?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南京條約 的簽訂標誌著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