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城市化的區別,城鎮化和城市化有什麼不同

時間 2022-09-28 15:45:54

1樓:塔木裡子

城市化也被稱為城鎮化,兩者是沒有區別的。

城市化是指隨著乙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城市化的合理布局:

要使城市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其城區人口規模應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

這也正是人們都湧向北上廣深成渝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運輸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當城區人口超過1600萬人口時,會發生較嚴重的城市病;當城市群(200公里範圍內)的人口超過5000萬時,也會有較嚴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環境問題(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等。

2樓:阿龍

目前,我國在「城市」和「城鎮」的使用上比較混亂:

(1)城市的狹義理解:只含市不含鎮。

(2)城市的廣義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鎮。

(3)城鎮的狹義理解:含市和建制鎮。

(4)城鎮的廣義理解:含市、建制鎮且含集鎮。

對「城市」應作廣義理解,因為《城市規劃法》明確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把建制鎮納入城市範疇。對"城鎮"一般作狹義理解,與對城市的廣義理解完全相同。

若在研究城鎮體系的形成和發育過程中向基層深化,會涉及到一般集鎮,這時可對城鎮作廣義理解。

由於對城市和城鎮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現了「城市化」和「城鎮化」兩種譯法,其實在英文中都是乙個詞(urbanization)。在日本和台灣又譯成「都市化」,由於在我國大陸一般把都市理解為大城市,所以大陸不採用都市化的說法。如果大家對城市和城鎮的含義認識比較一致,即廣義的城市和狹義的城鎮是相同的,那麼,對城市化和城鎮化就不會產生歧義。

中國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界和地理學界於1982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城鎮化道路問題學術討論會」 上,明確指出城市化與城鎮化為同義語。並建議以「城市化」替代「城鎮化」,以避免誤解。但現在使用"城鎮化"的說法仍相當普遍,在短期內還難以統一。

我們也不強求統一,關鍵是要有乙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即: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為主要發展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鎮化」片面理解為只發展小城鎮。

200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為統一說法,與國家公布的正式檔案的提法相一致,建議都使用「城鎮化」。

3樓:抹來的憧景無悔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城市化三大標誌:1、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2、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上公升(最主要標誌);3、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一般分為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其中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興起和成長的前提,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城市化。

「城鎮化」一詞出現要晚於「城市化」,這是中國學者創造的乙個新詞彙。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

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

「城市化」與「城鎮化」,這兩者的區別,用個比喻來說,就有如「男人」和「男孩」的區別,既有又沒有。之所以引發疑惑,是因為中文在城市發展的領域裡沒有發明出「男性」這個中性詞。

無論「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都是在對社會發展中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這一現象的描述。這個現象由西方人首先發現和研究,用urbanization來描述這個過程,兩個中文名詞,都是對這一英文名詞的翻譯。兩詞同宗,從這點來說他們是一樣的,沒區別的。

4樓:海沫

城鎮化」(urbanization)也稱「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這是世界範圍內重要的經濟、社會現象之一,也是乙個非常綜合的概念。不同學者從各自的學科領域出發,對這種現象都有著不同的看法。

目前對於「城鎮化」大致有這樣一些認識。城鎮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人口增多的過程;是城鎮數量增多、城鎮用地規模擴大的過程;是城鎮景觀的推進過程;是一種社會現象,意味著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和價值觀向農村的擴散;是經濟結構的一種轉化,即農業活動部分地向非農業活動轉化的過程。不過,在目前的國內地理學界,比較常用的定義是指「人口向城鎮聚集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鎮地區的過程」。

由於對城市和城鎮概念的混淆,所以出現了「城市化」和「城鎮化」兩種譯法,其實在英文中都是乙個詞(urbanization)。在日本和我國的台灣又譯成「都市化」。如果大家對城市和城鎮的含義認識比較一致,即廣義的城市和狹義的城鎮是相同的,那麼,對城市化和城鎮化就不會產生歧義。

中國城市與區域規劃學界和地理學界於1982年在南京召開的「中國城鎮化道路問題學術討論會」上,明確指出,城市化與城鎮化為同義語,並建議以「城市化」替代「城鎮化」,以避免誤解。

200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中首次提出:「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為統一說法,與國家公布的正式檔案的提法相一致,教材在表述上使用了「城鎮化」。

當然,這兩種表述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會並存下去。「城市化」容易被與城市有關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科研部門所接受,並可較好地體現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城鎮化」便於與城鎮人口增長和城鎮體系發展直接相聯絡,且有助於防止忽視發展小城鎮的傾向。

因此我們在理解這兩個概念的時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為主要發展現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鎮化」片面理解為重點發展小城鎮,這都是對「城市化」或「城鎮化」本意的扭曲。

5樓:匿名使用者

都市化,社會經濟關係、人口、生活方式等由農村型向都市型轉化的過程。亦稱城市化或城鎮化。

都市化過程  包括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 3個方面:①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產業結構由農業型經濟轉變為工業型經濟。②人口向都市地區集中,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市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增大。

③社會生活向都市性狀態轉變,都市生活方式擴充套件到其他領域;人際間的血緣、親緣關係削弱,業緣關係強化。這3 個方面綜合的空間形式是都市地域的擴大、市鎮數目的增多和都會地區的出現。

城市化又稱都市化或城鎮化。由於城市工業、商業和其他行業的發展,使城市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增長而引起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的集中化過程。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城鎮化:

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 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乙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乙個地區常住於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程序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

當前,世界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鎮化和城市化有什麼不同

6樓:匿名使用者

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過程.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乙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乙個地區常住於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是世界各國工業化程序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

當前,世界城鎮化水平已超過50%,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城市化是乙個地區的人口在城鎮和城市相對集中的過程.城市化也意味著城鎮用地擴充套件,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農村地域的擴散過程、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7樓:抹來的憧景無悔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城市化三大標誌:1、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2、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上公升(最主要標誌);3、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一般分為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其中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城市興起和成長的前提,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導力量,第三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城市化。

「城鎮化」一詞出現要晚於「城市化」,這是中國學者創造的乙個新詞彙。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

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

「城市化」與「城鎮化」,這兩者的區別,用個比喻來說,就有如「男人」和「男孩」的區別,既有又沒有。之所以引發疑惑,是因為中文在城市發展的領域裡沒有發明出「男性」這個中性詞。

無論「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都是在對社會發展中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這一現象的描述。這個現象由西方人首先發現和研究,用urbanization來描述這個過程,兩個中文名詞,都是對這一英文名詞的翻譯。兩詞同宗,從這點來說他們是一樣的,沒區別的。

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區別

8樓:匿名使用者

城市化也被稱為城鎮化,兩者是沒有區別的。

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對之有不同的解釋,就目前來說,國內外學者對城市化的概念分別從人口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予以了闡述。

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誌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擴充套件資料:

城市化的合理布局:

要使城市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其城區人口規模應在200萬以上(才能以合理的稅費,提供較好的公共服務,否則服務不足或腐敗;

這也正是人們都湧向北上廣深成渝等特大城市的根源),最好是300萬以上(才能支撐較發達的公共運輸業,比如地鐵和航空等);

當城區人口超過1600萬人口時,會發生較嚴重的城市病;

當城市群(200公里範圍內)的人口超過5000萬時,也會有較嚴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環境問題(城市廢棄物難以就近消納)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等。

中國有約14億人口,至少將會有10億城鎮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區(中心城市200-1600萬人口,200公里範圍內1000-5000萬人口),建設更多(50個左右)的大都市區(可增設新省或直轄市),才能使中國的人口相對均衡分布,使城鎮廢棄物就近消納(200公里內),並從根本上解決城鎮化與城市病的矛盾。

「城」輻射帶動「鎮」的合理半徑以不大於200公里為宜(方便鄉鎮(或城區)人員到城區(或鄉鎮)辦事能當天來回);

所以,現有特大城市(特別是省會)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較大的區域(3萬平方公里以上)和較多人口(1000萬以上/容易培育200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應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設為新省的省會)、建設交通幹線樞紐(尤其是是高鐵)、建設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等),以實現全國城鎮的均衡合理分布,從根本上防止全國的人口只集聚在現有的省會或直轄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來越嚴重)。

其中,以徐州、宜昌、贛州、桂林和宜賓等城市為中心的區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區的理想區域

另外,要使「中心鎮(縣城)」能有效帶動全縣鄉村,「中心鎮(縣城)」到縣域邊界以20—30公里(公交的合理距離)為宜。

什麼是城鎮化,城鎮化是什麼意思呀?

所謂城鎮化,就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 二 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前進的動力。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乙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這一歷...

虛假城市化和滯後城市化

1 虛假城市化,也叫過度城市化,是指過量的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 並超越國家經濟發展承受能力的城市化現象。主要發生在一些拉美和非洲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過工業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第三產業來推動,甚至是無工業化的城市化,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少數大中城市,城市人口過度增長,城市建設的步伐趕不...

城市化特點,中國城市化的特點?

1 首先是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包括人們的住宅 飲食 交通 出行等 2 進而在高水平生活質量下人類精神生活的提高,也就是素質的提高 3 高水平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會帶來創造力的提高 4創造力是智慧型的源泉,他代表著人類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一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 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城內經有...

什麼是城市化

城市化是乙個地區的人口在城鎮和城市相對集中的過程。城市化也意味著城鎮用地擴充套件,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在農村地域的擴散過程。城市化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 都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具體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 產業結構的轉變 土地及地...

引導城中村城市化的對策是什麼,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如何解決

對策 應該正視貧民窟的存在,甚至允許在一段時間內有所擴大,以大大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從而大大加快中國城市化程序,使中國最大限度地從城市化的積聚效應中獲益。因此在改造 城中村 過程中,妥善安置外來人口,讓他們有能夠繼續安身立命的廉租屋。城市化程序的加快,使一些處於城鄉結合部的村莊,融入城區,成為 城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