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糧食產量有多少,漢代的糧食產量

時間 2022-08-31 08:17:11

1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的糧食畝產,有兩類典型材料:一是一般畝產,一是特殊高產。

1、一般畝產

漢代有關一般畝產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幾條:

(1)荀悅《前漢紀•文帝二年》載有晁錯復說上之言曰:「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過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三百石。

」100畝產粟300石,畝產粟3石。漢代的小畝比戰國時期的周畝略小,合今市畝0.228畝,折合今量就是畝產粟281市斤,高於戰國後期的247市斤,比戰國前期的畝產205.

8市斤就更高了。

(2)《漢書•食貨志》載晁錯的話:「今夫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吳慧認為,晁錯所說的石乃是大石,並且認為這個石指的是「公尺」,而不是原糧。

荀悅所說的3小石粟,合大石粟為1.8石,折公尺打六折為1.08大石,也就是為公尺約一石。

有的研究者認為,晁錯所說「百畝之收,不過百石」,乃是「不過三百石」之誤。這樣也可和荀悅「三百石」之說相契合。我們也把此說列在這裡,備考。

(3)《管子•治國》說:「常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穀之所蕃熟也,四種而五獲。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

」「常山」,即「恆山」,系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用的。因此,可視此材料為漢代的畝產資料。吳慧認為,這裡所說的「石」指的是漢代的大石,「二石」粟合小石3.

333石,比荀悅所說的3石,又有提高。這裡所說的畝產,是「四種而五獲」,即復種的產量。

(4)《淮南子•主術訓》說:「一人蹠耒而耕,不過十畝。中田之獲,卒歲之收,不過四十石。

」戰國前期一家兩個勞動力能耕100畝,乙個勞動力平均耕50畝,合今市畝15畝左右。其中可能包括部分田是用牛犁耕作的,用人力耕作,可能達不到15畝。所以這裡說「不過十畝」。

吳慧認為,這裡所說的畝和石,指的是大畝和大石。大畝10畝,中等條件下年產40石,畝產4石。一大石谷合小石谷為2.

77石。這是南方稻穀的畝產。

(5)仲長統在《昌言•損益》中說:「今通肥磽之率,十稼穡之人,令畝收三斛,斛取一斗,未為甚多。」東漢時期,也是畝產3石粟,同西漢的產量水平相近。

這個產量水平是「通肥磽之率」,也就是肥瘠平均計算的結果。

上面所列五條材料說明:(1)畝產3石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2)考慮到復種的因素,畝產3.33石的產量也是有的;(3)南方耕作粗放,水稻畝產在2.

77石,也是合理的。2、特殊高產

漢代,除了一般畝產以外,還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別是「區田」的特殊高產,現將有關材料述之如下:

(1)《史記•河渠書》載河東守潘系之言:「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阪下,度可得五千頃。五千頃故盡河需棄地,民茭牧其中耳。

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這就是說,灌溉田的平均畝產是4石。吳慧認為,這裡所說的畝是小畝,石是大石。

折合小石畝產為6.666石,其畝產為一般田畝產3石的一倍以上。

(2)《史記•河渠書》中還載有莊熊羆之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滷地,可令畝十石。」吳慧認為,這裡的畝也是小畝,石是大石,折小石畝產16.6石。

(3)《史記•溝洫志》中載賈讓之言:「若有渠溉,則鹽滷下濕,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吳慧認為,從2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所謂「高田五倍」;下田從原來的1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下田十倍」。

(4)《史記•貨殖列傳》有「帶郭千畝畝鐘之田」的說法,這是指在城市近郊區的肥沃田,畝產可達10石。吳慧認為,這裡所說的畝是小畝,一鐘是10小石,是一般田畝產3石的三倍多。

(5)去漢未遠的稽康在《養生論》中說:「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上好的「良田」畝產10石,是天下公認的高產水平。

吳慧認為,小畝產粟10小石,折合今市製畝產937斤,已經接近畝產1000斤了。

(6)《漢書•食貨志》中載有武帝末年任趙過為搜粟都尉在西北地區推廣「代田法」之事。說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善者倍之」。吳慧認為,這裡所說的「畝」是大畝,「斛」指大石。

折合小畝小石為1小畝比縵田增加7鬥乃至1.4小石,即每小畝產量為3.7~4.

4小石。

(7)《汜勝之書》載有所謂「區田法」。它是採用深耕作區、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強管理等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奪取高產的有效措施。該書說「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秋收區別三公升粟,畝收百斛」,「如此,即山區種之,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吳慧認為,這裡所說的「石」指的是小石,折合畝產粟(麥)28.92石,折合今市製畝產3904斤。有人懷疑區田法是否能達到如此高產,這是個有待研究和控制的問題。

總之,漢代畝產粟3石,折合今市製畝產281斤,比戰國時畝產粟3石,折合今市製畝產247斤,是增產了;漢代粟豆平均畝產2.82石,折合今市製畝產264斤,比戰國時粟菽平均畝產合今市製畝產232斤,也是增產的。

漢代的高產田則一般可到「畝產十石」或說「畝鐘之田」。至於區田則有更高的產量。

2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種粟(小公尺)收為軍糧,除了種粟還有其他各種,如稻,麥,豆,瓜,瓠,芋,五色黍(黃大公尺、梁等),元麥(青稞粯子)等

最主要的就是小公尺和水稻

漢一畝地得粟三到四石,換算成現今市畝一年收粟則在一畝三百市斤左右

不同年景種水稻則差別很大,按農書記載在好的年景時施用肥料的美田畝收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十石,若再加上用溲種施加磷鉀肥最高產量一畝地可收過卅石(宋代記載為百石)

按薄田畝收十石計算,漢代一畝地可收水稻產量為現今市畝一畝約九百市斤

按中田收十三石計算,漢代一畝地可收水稻產量為現今市畝一畝接近一千二百市斤

按美田收十九石計算,漢代一畝地可收水稻產量為現今市畝一畝約一千七百市斤

美田十九石這個資料很接近現代實驗田資料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每年糧食總產量就為320億斤,勞動生產率是平均每人2000斤,人均糧食大約是500斤。

4樓:胡說大本營

漢朝 24 帝 420 年,豐歉之年交替不等。時而安定,時而戰亂。再加上記載有限,不容易說的準。

在網上抄來抄去有什麼意義呢?

拿出自己的知識,實實在在地做學問,才是正道。

5樓:蘭洪春

這個很難說,就比如廣西吧,基本畝年產100斤。也就是很多人餓死。主要是吃紅薯和大公尺。

6樓:綿羊愛琪琪

漢代畝產粟3石,折合今市製畝產281斤,比戰國時畝產粟3石,折合今市製畝產247斤,是增產了;漢代粟豆平均畝產2.82石,折合今市製畝產 264斤,比戰國時粟菽平均畝產合今市製畝產232斤,也是增產的。 漢代的高產田則一般可到「畝產十石」或說「畝鐘之田」。

至於區田則有更高的產量。

漢代的糧食產量

7樓:不曾明了

漢代的糧食畝產,有兩類典型材料:一是一般畝產,一是特殊高產。

1、漢代有關一般畝產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幾條:

(1)畝產3石(折合今量281市斤)粟,是漢代文獻公認的;(2)考慮到復種的因素,畝產 3.33石的產量也是有的;(3)南方耕作粗放,水稻畝產在2.77石,也是合理的。

2、除了一般畝產以外,還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別是「區田」的特殊高產。 漢代

的高產田則一般可到「畝產十石」或說「畝鐘之田」。至於區田則有更高的產量。

8樓:萊克攸

關於漢代的農業生產水平,學術界爭議還很大。對漢代平均畝產估計高者,如吳慧認為漢代平均畝產折市製為每市畝264斤。估計低者,如馬大英就認為折市製僅66.

36~67.83市斤/市畝。更為普遍的是居中者,認為漢代畝產折市製為100市斤/市畝上下。

差異如此之大,令人無所適從。這裡且按曹貫一的估計,認為漢代畝產58.5市斤到117市斤之間,人均原糧占有量為456市斤

9樓:匿名使用者

漢代一畝地相當現在0.7畝不到的樣子

一漢畝地按上田中田下田分,上田可收6到10石或更多,中田可收3到4石,下田收1.5石左右

一石約30公斤,下田一漢畝45公斤,換算成現在的一畝約65公斤下田一畝只收粟130斤,之所以下田收糧如此之少,一是缺水看天吃飯,二是粗放式播撒,當時種植的粟公尺也就是小公尺已經是耐旱易種植的型別,換成小麥在下田種植收成更不穩定

中田一畝收粟340斤,和當代沒有大搞水利化肥工程前的貧地產量相當上田一畝收稻860斤,這個產量基本達到現代沒使用複合肥料前的水稻產量峰值了,現在施用足量複合肥料後的常規自然水稻畝產達到了一畝1400斤

古代糧食產量有多少?

10樓:愛吃脖子

一、秦漢

那時候北方耕種技術發達,畝產量高;南方還沒開發,技術落後,水稻剛進入百姓的視野,畝產量低。

南方大公尺:《淮南子·主術訓》提到「十畝之田,率歲之收,不過四十石。」相當於稻穀的畝產量為4石,折成大公尺為2.4石。

北方小麥:《後漢書·仲長統傳》提到「通肥饒之率,計稼牆之入,畝收三石。」即小麥的畝產量為3石。

秦漢時期1石為14公斤,1畝為0.69市畝。因此,秦漢時期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20斤/市畝;南方大公尺,96斤/市畝。

二、隋唐

國家重歸統一,加上南朝對南方的開發,為水稻畝產量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南方大公尺:從狄仁傑《乞免民租疏》推算,大公尺的畝產量為1.5石。

北方粟公尺:《新唐書·食貨志》記載「一頃百畝,出公尺五十餘斛(石)。」粟公尺的畝產為5鬥多,如果折合成小麥的話,約為1石(小麥不用脫殼)。

隋唐的1石為42公斤,1畝為0.8市畝。因此,隋唐時期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05斤/市畝;南方大公尺,157斤/市畝。

三、兩宋

農業繼續南移,兩宋在南方大量興建水利設施,糧食產量提公升,環太湖的江浙地區逐漸成為宋朝的糧倉,並奠定後世1000年的糧食種植格局。

南方大公尺:范仲淹《答手詔陳十事》提到「中稔之利,每畝得公尺二至三石。」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狀》提到「每畝出公尺二石。」南方水稻的畝產應該為2石大公尺。

北方小麥:范仲淹《上執政書》提到「竊以中田一畝,取粟不過一斛(石)。」大致看出粟的畝產為1石,小麥類似。

兩宋的1石為49公斤,1畝為0.9市畝。因此,宋代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10斤/市畝;南方大公尺,220斤/市畝。

四、明清

湖廣熟、天下足,已經成為共識,雙季稻、麥稻兩熟的輪作制都在這個時代被推廣開來,農業科技達到高峰,糧食畝產量小農經濟的高峰。

南方大公尺:顧炎武《日知錄》提到「小民佃租富室田,畝出私租一石。」租稅為50%,即畝產為2石公尺。

北方小麥:《河間志》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畝收麥一石以上。」小麥的產量超過1石。

明清的1石為70公斤,1畝為0.92市畝。因此,明清的糧食畝產量為:北方小麥,155斤/市畝;南方大公尺,305斤/市畝。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關於畝產的記載都非常粗略,沒有足夠的樣本資料考證,所以誤差較大。比如,畝產2石,也可能是1.8石,誤差10%,古代一般會提整數、半數,不注視其它資料的精確性,所以文中的資料只能反映大概。

按吳慧之《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研究歷代的畝產,可以從幾方面著手,一是從歷代史書中有文字記載的畝產多少來入手,一是可以從租稅記載去倒推或複核畝產。

雖然資料並不精準,但糧食畝產量在主要的統一朝代仍是增長的,體現了技術進步,而且每個朝代都會在前人基礎上興修水利、改進工藝,從而提高糧食畝產。

漢代的官職,漢代的官職

漢 三國時期 太史令 職掌文史 星曆的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 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

糧食節的世界糧食日的由來,世界糧食日的由來是怎樣的?

世界糧食日,是世界各國 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世界糧食紀念日,是在1979年11月舉行的第20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簡稱 聯合國糧農組織 大會決定 1981年10月16日為首次世界糧食日紀念日。此後每年的這個日子都要為世界糧食日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民以食為天 糧...

糧食的來歷,節約糧食的由來

糧食的由來 最早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小麥起源於亞洲西部的兩河流域,原產地是新月沃地。在西元前7000年 前6000年左右,土耳其 伊朗等地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小麥,小麥直到西元前4000年才傳入我國。糧食的由來。小麥的介紹。小麥的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早在西元前7000 前6000年,在土耳其 伊朗 巴...

什麼什麼糧食,「一 糧食」的量詞是什麼?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要珍惜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要珍惜糧食。這個看起來有點奇怪,其實看像是一像是一種少數民 節約糧食 珍惜糧食 浪費糧食 收穫糧食。節約糧食 珍惜糧食 收穫糧食 糧食作物 指的是作物栽培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食糧和某些副食品的需要,或部分供作飼料的農作物叫做 糧食...

急需節約糧食的,急需節約糧食的資料

愛惜糧食 為國分憂 同學們,當我們看到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公升起,當我們唱起雄壯的國歌時,我們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我們為自己是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而自豪,我們為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歌唱。但同時,你們有沒有為我們的祖國憂愁呢?我國人口眾多。世界上平均每五個人中就有乙個中國人。根據1990年人口普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