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示地區沼澤濕地分布廣泛的原因有哪些

時間 2022-12-03 19:25:51

1樓:山西棗林

你的圖在**呢?手機拍一張吧。一般情況,沼澤分布區域主要位於海拔變化比較小的河口灣或者河流中下游等區域,這裡排水不暢,積水形成沼澤。

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圖示地區降水分布特點及其原因。(2)n地沼澤廣布,試分析其原因。(3)

2樓:文爺君蟜徂櫟

(1)特點:降水由西向東減少。原因:該地區地處西風帶,西風從大西洋帶來的水汽自西向東逐漸減少。

(2)有河流流經,水量豐富;河流有凌汛現象,導致河水氾濫;地處(西西伯利亞)平原,地勢平坦,排水不暢;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凍土廣布,不利於地表水下滲。

(3)烏拉爾該山脈位於亞歐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形成時間較早,長期經受風化、侵蝕(流水和冰川侵蝕)等外力作用影響,所以起伏和緩。

(4)交通便利、市場廣闊、科技發達、勞動力充足、工業基礎好。

(5)石油工業。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國際市場上的石油**下降幅度很大,因而,俄羅斯的石油工業成為受衝擊最大的工業部門。

(1)根據經緯度確定圖示區域位於俄羅斯西部地區,受西風帶影響,降水由西向東遞減。

(2)由於氣候、地形、河流和土壤等方面的原因,地表水排洩不暢,長期滯留地表,形成了大片沼澤地。

(3)俄羅斯境內東經60°經線上南北分布著著名的烏拉爾山脈,受外力作用的地質年代很長,故起伏和緩。

(4)圖中①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交通發達(多條鐵路交會),市場廣闊(全國最大城市),科技發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聚集);②工業區礦產資源豐富。

(5)石油是俄羅斯重要的出口創匯商品,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上的油價降幅較大,石油工業的損失也大。

沼澤和濕地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各地區濕地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3樓:12345a幫助

水分狀況是沼澤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氣候和地貌條件直接或間接決定了地表水的數量和分布。年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空氣濕度大,於是在一些平坦的低地上和第四紀冰川作用形成的湖區(如北美、北歐、西歐)和低地或新構造運動緩慢沉降區、凍土區,由於排水不暢,地表可常年處於過濕狀態。

這種過濕狀態改變了土壤通氣狀況,抑制了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力,破壞了土壤和大氣、植物之間的正常物質交換,使得在這種缺氧條件下,土壤中礦物質的潛育化過程和有機物質的泥炭化過程得到發展,因而形成了沼澤。熱帶地區氣溫高,植物殘體分解快,不利於泥炭的積累。但在雨量多、濕度大、植物的生產量高、常年積水的低窪地也能形成泥炭。

因此,水分條件是形成沼澤的首要條件,地貌是形成沼澤的基礎。沼澤化過程包括:

①水體沼澤化

一般發生在風浪小的淺水湖泊和流速緩慢的小河中。從叢生植物開始,其形成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植物呈帶狀從湖岸向湖心侵移,這種沼澤化過程發生在淺水湖或河道中。

初期在湖底有藻類和浮游生物的殘體與泥沙一起沉積在湖底形成腐泥。腐泥不斷加厚使湖泊漸淺,帶狀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從湖岸向湖心推進。大量的植物殘體積聚在湖底,在水下缺氧條件下,形成了泥炭。

泥炭一層層增厚,湖水變得更淺,最後整個湖盆變成沼澤。另一種方式是植物呈浮毯狀從湖岸向湖水面蔓延,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風平浪靜的陡岸湖泊或流速緩慢的河流。在湖岸或湖底生長著浮水植物,如睡菜、漂筏苔草、毛果苔草等等。

其根狀莖浮於水面,交織成網狀,向湖面蔓延增厚,形成「浮毯」。有時「浮毯」被風吹散變成「浮島」,「浮」島」相接時湖面縮小,殘留的水面,稱為「湖窗」。「浮毯」底部的植物殘體脫落於湖底形成泥炭,泥炭與「浮毯」之間,常有靜水層,最後靜水層消失,整個湖盆被泥炭填滿。

②森林沼澤化

林區的河谷和緩坡山麓或平緩的分水嶺,常有潛水以泉或慢流方式滲出,造成地表過濕。其上生長苔草等喜濕植物,隨後地面枯枝落葉和草丘欄截並保持大量地面徑流,水分下滲,致使鉀、氮、鈣、鎂等元素被淋溶而鉛、鐵、錳物質在土層下積聚,形成不透水層,造成土壤過濕,植物殘體在缺氧條件下,形成泥炭,發育為沼澤。森林附近的湖泊沼澤化或草甸沼澤化過程擴大了地表積水面積或抬高了林地地下水位,使土壤過濕;在地形平坦的採伐跡地或火燒跡地,由於森林被毀而蒸騰減少,破壞了土壤和水分平衡,造成地表積水;這些都會引起森林沼澤化。

③草甸沼澤化

關於草甸沼澤化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植被的天然演替(由禾本科的根狀莖植物經過疏叢型植物到密叢型苔草)的必然結果,另一種認為是土壤缺氧條件造成的。地表常年過濕,是草甸形成沼澤的必備條件。

由於地表過濕,大量的植物殘體得不到充分分解。植物殘體和腐殖質阻塞了土壤孔隙,缺氧的土壤條件導致泥炭的形成。禾本科植物逐漸被密叢型苔草所代替,於是出現了沼澤。

我國沼澤分布原因

4樓:萊莉施煊

(1)從區域圖中資訊可以判斷,甲位於我國的東北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交匯處,為三江平原.三江平原之所以能形成我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主要是因為三江平原的東北部地勢平坦,排水不暢;而且東北地區是我國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夏秋多雨;東北地區緯度高,太陽輻射量小,蒸發弱;此區地下有永久性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且河流凌汛現象嚴重.

(2)冬季,a地降水量小於b地;b位於西北季風的迎風坡,可以從日本海帶來大量的水汽.

(3)俄羅斯東部興建的工業區為烏拉爾工業區和西伯利亞工業區;影響烏拉爾工業區和西伯利亞工業區布局的主導因素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影響日本工業區的主導因素是便利的海洋運輸.

故答案為:(1)三江平原; 原因: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季風氣候,夏秋多雨;緯度高,蒸發弱;地下有永久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河流凌汛現象嚴重.

(2)差異:a地降水量小於b地(或b地降水量大於a地).

原因:①a地受來自亞歐大陸寒冷乾燥的西北季風影響,降水較少;②b地同樣受西北季風影響,但該季風經過日本海時會增溫增濕,加上又位於山地迎風坡,故降水較多.

(3)影響俄羅斯西伯利亞工業區的主導區位因素是礦產資源(或礦產資源豐富);影響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的主導區位因素是海洋運輸(或便利的海洋運輸、有眾多優良港灣).

5樓:幽憂

中國國土面積遼闊,環境條件複雜,在拉姆薩爾濕地名錄分類系統中擁有的35個濕地型別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沼澤濕地的型別。沼澤濕地的面積,全世界以加拿大和前蘇聯為最大,我國位於第三,總面積1400萬km2,為全國總面積的1%。分布於沿海的沼澤,有遼河三角洲、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海邊的小河流入海口附近,幾乎沒有一塊海邊平地或窪地不屬於這種型別。

哪些自然原因使三江平原沼澤廣泛分布?

6樓:風劉才子腎寶儒

1,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

2,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3,夏雨集中,且多暴雨;

4,土質黏重,且有永久性凍土層,地表水不易下滲。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即東北平原東北部,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在三江盆地的西南部。三江平原是指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

區內水資源豐富,總量187.64億立方公尺,人均耕地面積大致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在低山丘陵地帶還分布有252萬公頃的針闊混交林,被譽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

擴充套件資料

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日照時數2400~2500小時,1月均溫-21~-18℃,7月均溫21~22℃,無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動積溫2 300~2 500℃。凍結期長達7~8個月,最大凍深1.5~2.

1公尺。年降水量500~650公釐,75~85%集中在6~10月。

這裡雖然緯度較高,年均氣溫1℃-4℃,但夏季溫暖,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雨熱同季,適於農業(尤其是優質水稻和高油大豆)的生長

7樓:

黑龍江省東北部的三江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沼澤區,沼澤分布率高達20%,面積約11300km2多,沼澤化土地約有13300km2,佔東北平原沼澤和沼澤化土地總面積的2/3以上。

本區沼澤發展過程以草甸沼澤化為主。在沼澤化過程中,由於水分不穩定,少雨年份有時沼澤乾涸,有機體進行好氣分解,所以大多沒有泥炭積累。水體沼澤化僅見於小興凱湖周圍和平原上的牛軛湖、舊河道,發面為泥炭沼澤,但厚度不大,一般不超過1m。

三江平原沼澤的形成是許多自然地理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地表過濕或積水是沼澤形成的關鍵。但主要條件是氣候、水文、地質地貌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1)氣候條件 土壤表層經常過濕是沼澤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土壤水分狀況主要決定於氣候。三江平原屬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為500~600mm,雖不多,但季節分配不均,多集中於夏、秋兩季,各地6~10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5~85%。至10月末或11月初,氣溫下降,大量水分來不及排除,被凍結在地表或土壤層中,水分以固體狀況儲存下來,致使翌年春季解凍,導致地表積水或過溼,加之凍結期長,凍層厚(深達1.

5~2.1lm),土壤粘重,不利水分下滲,地表經常過濕,沼澤廣泛發育。

(2)地質地貌條件 三江平原是新構造運動長期下沉的地區,造成三面環山、中間低窪平坦的地形。周圍山區降水量多,豐富的徑流向平原匯集,而平原區地勢極為低平,由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總比降為1/10000,所以區內發育一些中小河流,多無明顯河槽,屬典型的沼澤性河流,洩水能力低。在長期下沉過程中,地表堆積了第四紀河湖相粘上沉積物,厚度一般達3~17m左右,這種粘土的粘粒含量較高,並富有鐵鋁氧化物、次生氧化矽、蒙脫石與水雲母等膠體礦物,在浸水膨脹的情況下,增加了土壤的持水性,阻塞了土壤的孔隙,構成了深厚的不透水層,從而減弱或阻止地表水向下執行,積存起來形成沼澤。

(3)水文條件 乙個地區的水文特徵受氣候及地貌條件所制約。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切割微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網密度小。除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外,有些河流發源於完達山或小興安嶺而穿行於平原沼澤之中,而有些河流則發源於沼澤窪地又流經於沼澤之中,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澤性河流的特點,如別拉洪河、撓力河中下游、濃江、穆稜河等,由於河流比降小,河道彎曲,狹窄平淡,河漫灘多,導致一些河流無明顯河道,洩水能力低,排水不暢,大量水分補給沼澤。

每年汛期,主要河流還受黑龍江、烏蘇里江洪水頂托,回水距離一般為20~30km,最長達70km。由於洪水項託,提高了這些河流的承洩水位,使兩岸低平地排水更為困難,促進了沼澤的形成和發展。

(4)人為因素的影響 人類經濟活動對沼澤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並且人為因素對沼澤的影響,比自然演化要快得多,人們開挖運河、進行農田灌溉、修建水利工程等活動,如果處理不當,在這些區域就會抬高地下水位,使土地逐漸沼澤化。如穆稜河流域,1943年在密山縣境的湖北屯附近,向小興凱湖修建分洪水道,有14km防洪堤沒有修建,每年汛期,穆稜河洪水由此漫溢,積存地表,使水道東側沼澤面積日趨擴大。

總之,由於三江平原新構造運動以下沉為主,地勢低平,土質粘重,氣候溫涼,凍土發育,夏秋多雨,蒸發較弱,排水不暢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致引起土壤過度潮濕,在河漫灘、階地和各類窪地上形成大面積集中連片沼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