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設立於哪個朝代?出現的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影響

時間 2022-11-29 08:05:16

1樓:

設立於清朝雍正帝時期,原因是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影響是使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權達到了頂峰。

2樓:獨孤星月隱士

軍機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1732)簡稱「軍機處」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雍正皇帝時期設立的,原因是為了處理當時西北緊急軍務之用,它使清朝的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峰。

4樓:匿名使用者

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5樓:口腔科**中心

清朝 原因:鞏固皇權

6樓:

你去這看看吧

此圖軍機處設立於那個朝代?有什麼影響

軍機處的設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什麼影響

軍機處設立及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軍機處設立及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清朝設立軍機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10

7樓:

加強**集權。清朝本來是設了六部的,設立了軍機處就繞過了好幾個部門

8樓:啊田任

滿清初期實行八旗議政制度,很多國家大事不是由皇帝做主,極大地分食了皇權和威脅了皇帝,因此設立了軍機處

9樓:阿愚

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集權達到頂峰,直接受皇帝管理!

10樓:匿名使用者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內閣在紫禁城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十年,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11樓:

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清朝設立軍機處源於分權加劇.

12樓:櫻花墨凝

為適應西北軍務的需要,始設軍機房協辦軍務。

13樓:沒沒不在家

我認為是清朝本身的出生;清朝本來就是馬背上生活的人,還有後來的八旗之弟;說到底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軍事力量是不可忽略的;但後來會發現後期的清朝是不堪的;軍事力量的削弱是致命的危機;古往今來每個王朝的打江山都是從軍事上勝利的;

14樓:颯抹

加強**集權啊!和明朝不設宰相是個道理!

15樓:匿名使用者

直接原因為用兵西北,防止洩露軍事機密而設定;

清朝軍機處與唐朝宰相權的比較,清朝軍機處,明,漢,唐叫什麼

唐朝宰相有決定權,即使只有一部分,清朝軍機處只有建議權 軍機處總攬軍 政大權,成為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完全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同時,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於臨時機構的地位。唐朝沒有宰相這一官職,有中書令 尚書令和尚書僕射等官職,功能基本相同,為...

明代內閣和清代軍機處是做什麼用的

內閣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後忙不過來,責成一些有資歷,又聽話的臣子兼職到皇宮內院幫忙處理檔案的,幫著幫著就成了乙個制度。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為了處理西北軍務,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在隆宗門外設立的乙個辦事處,軍機大臣人員名額有限,輪流值班,負責跪受筆錄,傳旨辦事。明朝廢除宰相制度,設立內閣,內閣學...

康熙上書房,雍正軍機處相當於現在的什麼部門

1 上書房。上書房是清朝皇子皇孫上學讀書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 尚書房 道光年間奉旨改為 上書房 清史稿 這種皇子皇孫讀書的地方,跟現在沒有類別性,硬要比的話,等於清華北大,匯集了全國的精英教師。2 軍機處。軍機處是清朝官署名,也稱 軍機房 總理處 是清朝時期的中樞權力機關,於雍正七年 1729年 ...

軍機處反映我國清朝政治體制的什麼特徵 及主要影響(最主要的 簡單點哦!謝)

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 軍機房 總理處 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 軍機房 總理處 是清朝中後期的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 1729 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

明朝內閣制與清朝軍機處的設定從本質上說明了什麼問題 對中國社

明朝的內閣 其實為了剝奪宰相,三公的權利,實際內閣行使宰相的權利。清朝軍機處 君主權利的巔峰。不但奪了宰相的權利,同時奪了三公中太傅的權利,從此軍政大權都由皇帝乙個人決策,其他都成了執行機構。從本質上說明 集權的加強 本質上說明了君主集權到達了頂峰。對中國民展資本主義是嚴重阻礙。明朝內閣與清朝軍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