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 一尺 有多長,三國時期的一尺等於現在的多少?

時間 2022-07-25 04:12:08

1樓:何處惹丨塵埃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尺,是一種長度單位,中國叫「市尺」(現代三尺等於一公尺),英國有「英呎」。有時我們也把測量長度的工具叫做尺,例如「竹尺」,「鋼尺」。

有時我們把像尺的東西也叫做「尺」例如:鐵~(古代俠客用來比鬥的**)、戒~(宗教場所或教育機構用來體罰學員使之更加虔誠刻苦的器械)。

擴充套件資料: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近現代 3尺≈1公尺(m),即1尺≈33.3333厘公尺(cm)

2樓:西伯利亞的狼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資料2:古代「尺」有多長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內含的量(實際長度)卻不一樣。如《鄒忌諷齊王納諫》文中曰:「鄒忌修八尺有餘。」如果按今天的尺來計算,鄒忌的身長是2.66公尺還多,這顯然太高了。

很顯然,古代的尺要短於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大約是20厘公尺,所以周代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19.91厘公尺。

以後,尺大致都要加長一點,到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23厘公尺左右,但是當時各國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戰國楚尺長22.7厘公尺。前邊提到的鄒忌是戰國時齊國人,按一尺為23厘公尺算,他的身高在1.

84公尺以上,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個子了。又《陳情表》中有「內無應門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晉時人,當時的一尺相當於現在的24厘公尺,這樣「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公尺的小僮。

「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說法,而並不是嚴格按晉尺的,那麼,就要在1.2公尺的基礎上再縮短一點,也就是1.1公尺左右。

與尺比較接近的是咫。咫是婦女手伸展後從拇指到中指的距離,因而稍短於尺。後來咫尺連用,表示距離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長度單位還有丈(十尺),尋(八尺),常(二尋),此外還有仞。仞是人伸開雙臂的長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後來,又產生了寸以下的長度單位,它們是:分(十分之一寸),釐(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釐),秒(宋以後又叫「絲」,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絲」與「毫」連用,**於此。

還有「忽」與「微」連用的,也喻指極細微,如《伶官傳序》:「夫禍患常積於忽微」。

三國時期的一尺等於現在的多少?

3樓:月似當時

1、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2、一尺釋義: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

【出處】:《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

【出處】:《韓詩外傳》卷七:「 子貢 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3).中醫名詞。

會陰穴異名。《太上黃庭中景經》:「去臍一尺變化神。」

4樓:普姿宿沛

以前的1尺

=0.233333333333333333333333m等於以前的7尺男兒差不多就是1公尺6左右

像許褚、典韋那種9尺男兒差不多就是2公尺左右

5樓:赤眸兔仔

這個我聽易中天說過,一尺是0.23公尺,諸葛亮身高八尺,也就是一公尺八四

6樓:匿名使用者

遠古時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時,一尺約23.1cm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三國,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約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時,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三國演義裡

曹操 七尺 ×24.2=169.4cm

華雄 九尺 =217.8cm

張飛 八尺 =193.6cm

關羽 九尺 =217.8cm

文醜 八尺 =193.6cm

魏延 八尺 =193.6cm

馬超 八尺 =193.6cm

張松 不滿五尺 =121 cm

陸遜 八尺 =193.6cm

鄂煥 九尺 =217.8cm

兀突骨 一丈二 =290.4cm

郝昭 九尺 =217.8cm

王雙 九尺 =217.8cm

文鴦 八尺 =193.6cm (資料**於網上)

三國時期的一尺等於現在的多少尺,多少公尺

7樓:姬覓晴

三國時期的一尺等於如今的24.2cm ;7.2尺,各個朝代的尺度具體如下: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時,一尺約23.1cm ;

漢時,一尺大約21.35——23.75cm ;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約25.8cm ;

1尺≈33.3333厘公尺(cm)

8樓:冷侃娛文

現在的一尺是0.333公尺,三國時一尺合今24.2厘公尺=0.242公尺;那麼三國時一尺相當於現在的0.73尺。

三國時形容乙個人個子比較高,往往用身長八尺,特別高的就是身長九尺。比如關羽身長九尺約為2.18公尺,張飛八尺約為1.94公尺,劉邦七尺約為1.69公尺 。

9樓:寧靜的海最好

三國,一尺合今24.2cm ,現在三尺等於一公尺,即33.3cm。所以24.2/33.3=0.7267

三國時期的一尺是現在的多少厘公尺

10樓:匿名使用者

1、三國,一尺合今24.2cm 。

2、一尺釋義:

(1).表度量。十寸為一尺。

【出處】:《莊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漢 劉向 《說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

(2).形容極短或極寬,多含誇張之意,非實指。

【出處】:《韓詩外傳》卷七:「 子貢 曰:『兩國搆難,壯士列陣,塵埃漲天。 賜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糧,解兩國之難。』」

(3).中醫名詞。

會陰穴異名。《太上黃庭中景經》:「去臍一尺變化神。」

在三國一尺一寸有多長

11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期,一尺合今24.2cm,1尺 = 10寸,即一寸=2.42cm

12樓:

【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尺寸換算】

夏: 1 尺 = 10 寸(1 尺=24.9 厘公尺)

商: 1 尺 = 10 寸,1 寸 = 10 分(1 尺=31.1 厘公尺)

周: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19.9 厘公尺)

秦: 1 引=10 丈,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7.7 厘公尺)

漢: 1 引=10 丈,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7.7 厘公尺)

新莽;後漢: 1 引=10 丈,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3 厘公尺)

三國: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4.1 厘公尺)

西晉: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3 厘公尺)

東晉: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4.5 厘公尺)

十六國: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4.5 厘公尺)

南北朝: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24.5 厘公尺;1 尺=29.6 厘公尺)

隋: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前期:1 尺=29.6 厘公尺;後期:1 尺=23.5 厘公尺)

唐;五代: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小尺:1 尺=31.1 厘公尺;大尺:1 尺=36 厘公尺)

宋: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30.7 厘公尺)

元: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30.7 厘公尺)

明: 1 丈=10 尺, 1 尺=10 寸, 1 寸=10 分(裁衣尺:1 尺=34 厘公尺;量地尺:1 尺=32.7 厘公尺;營造 尺:1 尺=31.1 厘公尺)

清: 1 尺=10 寸, 1 寸=10 分(裁衣尺:1 尺=35.5 厘公尺;量地尺:1 尺=34.5 厘公尺;營造尺:1 尺=32 厘公尺)

現代: 1 尺=10 寸, 1 寸=10 分(1 尺=33.33 厘公尺)

7.5x24.1=180.75厘公尺

一尺,一寸,一丈分別有多長?

13樓:阿維

1尺≈33.3厘公尺,bai1寸≈3.3厘公尺,1丈≈du333厘公尺。

尺、寸、丈、zhi厘公尺都是長度單位,換算關dao系如版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權1分=10釐。

1丈≈3.33公尺≈33.3分公尺≈333厘公尺。

1尺≈0.333公尺≈3.33分公尺≈33.3厘公尺。

1寸≈0.0333公尺≈0.333分公尺≈3.33厘公尺。

一、國際長度度量單位

1、國際長度度量單位有奈米、微公尺、公釐、厘公尺、分公尺、公尺。

2、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

1公尺=10分公尺、1分公尺=10厘公尺、1厘公尺=10公釐、1公釐=1000微公尺、1微公尺=1000奈米。

1公尺=10分公尺=100厘公尺=1000公釐=1000000微公尺=1000000000奈米。

二、英製長度度量單位

1、英製長度度量單位主要有英里、碼、英呎、英吋。

2、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

1英里=1760碼=5280英呎=1.609344公里、1碼=3英呎=0.9144公尺、1英呎=12英吋=30.48厘公尺、1英吋=2.54厘公尺。

東漢時期有哪幾種官職,求一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官職表

軍師將軍 掌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決斷。荀攸 朱然 諸葛亮曾為。領軍將軍 領軍 中領軍 高階將軍名號。主五校 中壘 武衛三營,並掌禁兵。護軍將軍 護軍 中護軍 高階將軍名號。與領軍同時置,掌禁兵。都護將軍 都護 高階將軍名號,乃統率諸將之官。驍騎將軍 高階將軍名,秦朗曾任此職。越騎將軍 高階將軍名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