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國不伐魏國,而是全力開發南方,是否能得天下

時間 2022-05-01 05:33:18

1樓:沉墨i方之城

曹魏和東吳會等諸葛亮慢慢經營益州嗎?蜀漢唯一的出路是不停的北伐曹魏,能拖多久拖多久,最好的方針是佔據涼州、隴右三郡,然後東出伐魏。

三國時期的蜀漢在關羽丟了荊州,劉備敗於夷陵後處最弱的地位。蜀漢的巔峰時期在劉備佔據漢中,並自立為漢中王的時候。關羽擁有荊州五郡,劉備經營天府之國的益州平原,只是很可惜,只用了一年時間,本來是巨大的優勢被消耗得蕩然無存。

劉備在白帝城死後,諸葛亮全面掌管蜀漢政權,他在恢復了與東吳的聯盟關係後,再率軍南下,平定了南部少數民族的反叛。但是諸葛亮的最終目的是要北伐,北伐才是蜀漢唯一的出路。先不說蜀漢南方完全就是一片蠻荒之地,毫無開發價值,重要的問題是,開發出來幹什麼?

是產糧食,還是收賦稅?是徵兵,還是設府衙?

這些都不現實,南方蠻荒的丘陵地區,要進行農作物生產很難,要徵兵就更不可能了,都是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徵這些兵上來用不了,還要隨時防備他們反叛。而且開發南方,還有乙個關鍵問題,那些地方要設定府衙,這是一項巨大的成本。設定了府衙,要不要駐軍?

這是肯定的,要有軍隊駐守,蜀漢本來就人口少,士兵少,哪還有多餘的軍隊前往南方駐守呢?

諸葛亮征討北方的涼州、隴右就不同了,這些地區基本對蜀、魏等國有認同感,該地區大部分還是漢人,對政權的接納程度要高得多,而且這些地方具有成熟的農業體系和官衙機構,只要占領了這兩個地區,諸葛亮只需要派遣小隊人馬和地方**就能輕鬆的進行管理,同時涼州和隴右也能給蜀漢進行輸血,提供更多的戰略物資和人口輸出。

諸葛亮屢次北伐的戰略目的並不是要吃掉曹魏,統一中原,這不現實。曹魏和蜀漢的實力擺在那裡的,曹魏的人口高達400多萬,天下九州佔了六個,而且還是最富庶的州,蜀漢政權就佔了個益州,人口只有區區的96萬,又地處偏遠地區。力量對比懸殊,諸葛亮不可能做出雞蛋碰石頭的錯誤決策。

但是蜀漢又不能坐吃等死,慢慢發展經濟,壯大國力。諸葛亮也想慢慢來,當蜀漢國力強大了在與曹魏、東吳一爭天下。大家不要忘了,蜀漢在發展,曹魏、東吳不能在坐吃山空,他們也在發展,而且發展的速度遠比蜀漢快得多。

等蜀漢發展起來,曹魏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完全可以西征蜀漢。

諸葛亮唯一的辦法是不停的對曹魏發動戰爭,第一戰略目的是盡量的佔據曹魏的土地,獲得更大的人口;第二戰略目的是希望某次戰爭能夠僥倖取勝,對曹魏有一次大的打擊。只是兩個目的都沒有達成。

總之一句話,穿草鞋的不一定幹得過穿皮鞋的,但是他總想碰你的瓷兒,萬一你受不了,陪他一筆錢呢。

2樓:高中賀老師

即便這樣蜀國依然不得得到天下。

01、南方開發意義不大。蜀國是三國時期的蜀漢,東漢末年分三國,這三國分別是蜀漢、東吳、曹魏,其中曹魏雄踞北方中原,東吳佔據江東荊州之地,蜀漢偏安川蜀,蜀漢被曹魏滅了,東吳被晉滅了,天下完成統一。也不知道為啥會有人說蜀國不伐魏國,開發南方就能一統天下了,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

第一點南方沒什麼開發的意義,蜀漢的南方基本上就是如今的雲南那些地方,那些地方在古時候基本上沒啥用的。在諸葛亮南征平定孟獲叛亂時,有過關於它的描寫,諸葛亮南徵兵分三路,最後三方在雲南匯合,因為前方有瘴氣,無法前進,只好班師回朝。

瘴氣雖然沒有**中那麼恐怖,但是人在裡面生活久了,會中毒,基本上壽命都比較短。這樣的地方對於蜀漢來說根本沒什麼意義,古時候的科技水平醫學水平沒有辦法解決瘴氣的問題。

開發一塊一塊土地,肯定是要有價值的,自古以來我們都是農業大國,土地主要便是用來種植,雲南無法種植,除了種植價值外,那麼就只有人了,人也是一大資源,畢竟幹啥都需要人,但雲南那些地方基本上沒啥人。開發成本過大,還沒啥收穫,這種事誰幹呢。

02、蜀國伐魏國是挽救蜀漢最好的辦法。可以說如果蜀漢開發南方就是自掘墳墓,白白消耗國力。而且個人覺得蜀漢伐曹魏並沒有什麼不妥,蜀漢不伐曹魏可能滅亡的更早。

早在北伐時諸葛亮就已經點明了這個原因,蜀漢偏安于川蜀之地,而曹魏雄踞北方中原。

川蜀之地與北方中原相比相差甚大,川蜀之地雖然富庶,但不及曹魏。而且兩地發展前景完全不一樣,北方中原地大物博,更是華夏文化的集聚地,而川蜀與之相比只能被稱為蠻夷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與曹魏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最後被曹魏吞掉。

而且還有乙個原因,那就是蜀漢內部有矛盾,需要戰爭。蜀漢集團與益州本土士族並不是很和睦,益州本土士族比較排斥蜀漢集團的人,而蜀漢集團的人同樣排斥他們,雙方矛盾不斷,到了後面幾乎已經是不可調和的狀態。

只有戰爭的凝聚力才能讓蜀漢內部團結起來,因此蜀漢如果權力開發南方,估計在內部都要分崩離析了。個人覺得蜀漢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違背孫劉的盟約,奪回荊州,有了荊州蜀漢算是走出川蜀之地了,這也符合當年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預想。

但是這樣就會有乙個問題,蜀漢與東吳肯定是翻臉的,等於失去乙個盟友,如果此時曹魏攻打蜀漢,那麼蜀漢就會面臨腹背受敵,這樣的情況下蜀漢被滅的可能性高達百分之九十。但攻打曹魏,蜀漢有東吳這個盟友,可以雙線一起攻打曹魏,這樣曹魏就會面臨雙線作戰。因此蜀國伐魏國算是當時最好的辦法了。

3樓:從博學到教育

以蜀國當時的條件來說,南蠻並不是那麼容易開發的,而且面對群山,蜀國也是無力開發,可以說即使開發對於統一天下也並沒有什麼幫助,並不能奪得天下。

4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不能,因為蜀漢自身的土地和南方的土地都非常貧瘠,沒有辦法提公升實力。

什麼叫歷史?

5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乙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7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型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乙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8樓:續坤亥帥

釋義:(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

(二)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例: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三)對過去事件的記載,

沿革,來歷;

大事記。

(四)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五)書名。即《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著。

全書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呂底亞、西徐亞及希臘本土的歷史,後五卷敘述希臘與波斯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止於西元前479年。書上雜有許多神話傳說,不盡可信。但此書為歐洲第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六)個人的履歷;經歷

(七)對形成未來的程序有影響的事件

9樓:摩魁阿暄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