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出處 含意到底為何

時間 2022-04-27 01:24:12

1樓:閒人逸

劉伯溫向朱元璋的建言.讓他邨積糧草,修繕城郭,以備大戰.不要先稱王,稱王了就是多樹敵人.低調處事,盡可能多做一些實事.緩圖大事!

2樓:匿名使用者

這不是劉伯溫說的,沒錯是朱公升說的,

正是這個原因,明代把全國的城池建了個遍,到處都是高城厚牆,而且重修了長城。

3樓:匿名使用者

劉伯溫對朱元璋說的。

4樓:圖書館裡的豬

絕對不是劉伯溫說的,李善長說的

5樓:眉淺淡煙如柳

提高自己經濟能力

緩解人民矛盾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這句話是誰說的?

6樓: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公升所提出的。

出自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至此之後,朱元璋軍之所至,仁人志士紛紛來歸,朱任用他們告諭鄉邑,勸課農桑,發展生產,亂中求治。以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支援戰爭。

起先朱元璋軍隊的糧草,主要**於「鑲糧」:每攻取一地,任部隊向百姓徵糧。另有「檢刮」,即放任士兵到敵佔區劫掠,以濟軍餉。

定鼎金陵後,人民負擔加重。朱元璋隨即任人屯田,開始發展農業生產。一年後,收穫糧食一萬二千多石。

1360年,正式廢除了寨糧,屯田生產取得了顯著成效。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軍在採石磯被朱元璋殲滅,集慶城裡元軍投降,朱元璋勝利進入集慶。他將集慶改名應天府,從此有了一塊比較穩定的有發展前途的根據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所以儘管此時佔據浙江、四川、湖廣的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已紛紛稱王稱帝,朱元璋還只默默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僅設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在金陵,僅僅稱吳國公而已。

他還非常清楚糧食等物資對支援他的政權與軍事活動的重要性。儘管軍務繁忙,他每到一地,總要關心當地農業生產,鼓勵種田養蠶。他安排軍隊耕種糧食,稱為屯田。

任命專管**,負責修築堤防,興修水利,保證軍糧的**。

在徽州,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今後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實際總結了朱元璋一貫實行的方針,他非常地高興。

朱元璋正是在這一方針下,一步步完成統一中國的帝業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是朱元璋的謀士朱公升給他的建言,你可以上網查查。

朱元璋說的一句話`"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是什麼意思?

8樓:北葵向暖與風相擁

這句話的意思是儲備充足的糧草,加強根據地建設,不要急於稱王稱帝。這句話不是朱元璋說的,是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所提出的意見。

元末天下混亂,農民起義四起,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多如牛毛。朱元璋作為眾多割據勢力的一支,實力還不是特別強大。

「高築牆」就是加強根據地建設,提高軍事實力,以保衛自己的地盤;「廣積糧」就是要儲備充足的糧草,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畢竟經濟是一切的基礎。

「緩稱王」則是不要急於稱王稱帝,因為在自身實力並不突出的情況下貿然稱王稱帝,只會有樹大招風的效果,使自己成為其他割據勢力攻打的物件。這句話的核心精神就是不當出頭鳥,悶頭發展自己的實力,待時機成熟的時候,也就什麼都有了。

擴充套件資料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提出的背景: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軍在採石磯被朱元璋殲滅,集慶城裡元軍投降,朱元璋勝利進入集慶。他將集慶改名應天府,從此有了一塊比較穩定的有發展前途的根據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還不夠強大,所以儘管此時佔據浙江、四川、湖廣的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已紛紛稱王稱帝,朱元璋還只默默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僅設立太平興國翼元帥府,在金陵,僅僅稱吳國公而已。

他還非常清楚糧食等物資對支援他的政權與軍事活動的重要性。儘管軍務繁忙,他每到一地,總要關心當地農業生產,鼓勵種田養蠶。他安排軍隊耕種糧食,稱為屯田。

任命專管**,負責修築堤防,興修水利,保證軍糧的**。

在徽州,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今後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實際總結了朱元璋一貫實行的方針,他非常地高興。

朱元璋正是在這一方針下,一步步完成統一中國的帝業的。

9樓:天使的星辰

背景:龍鳳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卻"久拒不下",聽三軍總管、大將鄧愈說,這裡有個隱士朱公升,是個有學問、有影響的人,相當於諸葛亮。朱元璋微服從連嶺出石門,親臨其室訪問大計,朱公升一開始呈交三個計策: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從戰略上提出創基立國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龍鳳十年之前,稱吳國公,直至打敗陳友諒後,才改稱吳王,就是採納了朱公升的建議。在朱元璋攻打徽州、騖州、處州和鄱陽湖大戰及和陳友諒、張士誠多次的交戰中,朱公升在軍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謀略,為消滅元朝,統一中原,建立明王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高築牆是指,建立乙個強大而鞏固的根據地;

廣積糧,當時雖然朱元璋佔據的江淮之地是富庶之地,但當時自然災害嚴重,更重要的是,所謂「糧草先行」,戰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戰略儲備;

緩稱王,元朝末年,各地烽煙四起,緩稱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單獨面對元朝的鎮壓,同時,利用小明王的聲勢,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支援。

10樓:

通俗點意思是 等自己各方面都強硬了 條件成熟了 羽毛豐滿了 就可以有資本跟人家鬥了 但是現在還是先要做好各項準備 積蓄力量 伺機待發 暫時先不要出頭

11樓:佛奇逸

當時還有很多強敵,所以不能著急稱王,還要積蓄糧草,城牆仍然要加高,不能放鬆警惕~~!!

12樓:丿灬小黑彡

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猥瑣發育,別浪

13樓:匿名使用者

此意為耐心積蓄力量,待可成大事之日,再一舉稱王.古語有云: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白話就叫要有100%的把握才去做.其實臥薪嘗膽也有這層意思,只不過勾箋是先敗後成.在現代,做生意的投資越大,回報越大,但其間收穫的過程也是不一般的長,有說開乙個大型商場,你就要做好虧本三年的準備,但三年以後呢,那就不用說了

14樓:

首先,這句話不是朱元璋說的,是劉伯溫說的,這句話直譯過來就是「多積蓄糧草,把城牆築高,推遲稱王」,起因是劉伯溫分析當時的元朝雖然是日落西山,各地義軍接連起義,但是元朝任然擁有無比雄厚的實力,可以輕而易舉的摧毀朱元璋;

其次,當時的中國,基本是元朝坐擁北方,而各地起義軍在南方,當此之時,朱元璋還不是最強的幾個義軍首領,這種時候誰先稱王誰就會被元朝優先打擊,自然劉伯溫想讓朱元璋推遲稱王,當元朝和其他幾個起義軍打的兩敗俱傷之時在坐擁漁人之利,歷史證明,這一招非常高明。

15樓:匿名使用者

引而不發才能後發制人,厚積才能薄發

16樓:瓻仡甏甏

修好防禦工事,多多囤積軍糧,暫時不要稱王

17樓:匿名使用者

廣泛囤積糧草,修固城牆,最後再起義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話貌似是劉伯溫對朱元璋說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朱元璋說這話的時候他還有很多敵人,非常強大的敵人,像陳友諒.張士誠.

實力不夠的時候你只能等待...

多多囤積糧食,修好你的防禦,然後放慢稱王的速度.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後來明太祖就出現了

20樓:匿名使用者

這話是劉伯溫對朱元璋

21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朱元璋說的,也不是劉伯溫說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漢語詞語,出自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廣積糧,高築牆 ,緩稱王 」 究竟是朱公升說的還是李善長說的

22樓:小符學姐

朱公升說的。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意思是先鞏固根據地防守,儲備充足的糧草,暫時不要稱王。

目的是避開群雄的矛頭,蓄積力量,後發制人,爭霸天下。

在徽州,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今後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實際總結了朱元璋一貫實行的方針,他非常地高興。

朱元璋正是在這一方針下,一步步完成統一中國的帝業的。

23樓:匿名使用者

1。朱公升(1299~1370),字允公升,號楓林,休寧回溪檯子上村人,與朱熹同宗。受亦儒亦農之父朱秀和大家閨秀之母汪氏薰陶,朱公升自幼好學,先後師從陳櫟、黃楚望等名家,開館講學於故里、紫陽書院、商山書院、歙縣石門、鄭莊等地,人稱楓林先生。

朱公升19歲中秀才,46歲中舉人,50歲任池州路儒學學正,卻不棄耕作,「春深雨足長青草,數畝山田自可耕」。

朱公升59歲那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圍徽州府城。為免百姓受害,朱公升冒萬箭之簇,獨立城下,說服守城元帥福童開城歸降。朱元璋又攻婺源,卻久戰不下。

聞朱公升大名,便拜訪朱公升,朱公升留下錦囊計避而不見。朱元璋依計而行,一舉獲勝,從而更加欽佩朱公升,決心再訪。得知朱公升遁居石門,朱元璋接受一訪教訓,將所率衛隊佯裝成商隊,由江西繞浙江,過連嶺,悄悄來到朱公升教館前,請求朱公升輔佐他打天下,朱公升避之不及,婉言拒絕。

朱元璋無奈,又懇求安邦定國的大計。念天下之亂,生靈塗炭,學當救國,朱公升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對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朱元璋一聽,心中豁然大亮,當即拜朱公升為中順大夫。

2李善長提出的一說是謬論。

3與李善長無關。

4至於何時投奔朱元璋,無史料記載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此計由誰提出,最終他為何辭官隱居?

24樓:痕水月

這是一位高人,也就是朱公升寫給朱元璋的九字真言,朱元璋照他的話做了果然見你的乙個全新的王朝,最終之所以會辭官隱退,只是因為他想要功成身退。

25樓:匿名使用者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此計由一位高人提給朱元璋的,最終辭官隱居。

26樓:天枰曌日月凌空

這是朱公升寫給朱元璋的九字真言,最終之所以會辭官隱退,只是因為他想要功成身退。

27樓:

朱元璋的九字真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其實就是在保證生存的前提下,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而與朱元璋同時期、同實力的陳友諒在諸侯林立之際,鋌而走險,在不該稱王的時候自立為王,引來了各路諸侯的攻打和敵視,他的起義也最終以失敗而終。

28樓:阿拉哥阿羅醐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是劉伯溫給朱元璋提出的政策,可惜劉伯溫也逃脫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

29樓:職場微微

這是朱公升給朱元璋的建議,在朱元璋成功以後,他選擇了辭官隱退,更是因為功成身退,

30樓:貝殼兒

這是朱公升給朱元璋的建議。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是李善長說的嗎

31樓:悉煜亥痴靈

是朱公升提出的,朱元璋在沒有劉基,宋濂等文人輔助的時候,主要是朱公升輔助的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這句話是誰說的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是朱公升所提出的。出自朱元璋徵求學士朱公升對他平定天下戰略方針的意見,朱公升說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至此之後,朱元璋軍之所至,仁人志士紛紛來歸,朱任用他們告諭鄉邑,勸課農桑,發展生產,亂中求治。以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支援戰爭。起先朱元璋軍隊的糧草,主要 於 鑲糧 每攻取一地...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是李善長提出來的嗎

是朱公升提出的,朱元璋在沒有劉基,宋濂等文人輔助的時候,主要是朱公升輔助的 高築牆 廣積糧 緩稱王是李善長說的嗎 是朱公升提出的,朱元璋在沒有劉基,宋濂等文人輔助的時候,主要是朱公升輔助的 廣積糧,高築牆 緩稱王 究竟是朱公升說的還是李善長說的 朱公升說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是朱元璋徵求學士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