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陰曆是從哪一朝代開始的

時間 2022-04-17 21:10:28

1樓:1天_堂

在我國歷史上陰曆是從夏朝代開始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曆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曆月的一種曆法。在曆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曆(漢歷)。

雖然,陰曆、農曆都俗稱殷歷、古曆、漢歷、夏曆、舊曆,但陰曆和農曆(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曆(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而伊斯蘭歷(回曆)反而是一種純粹的陰曆。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曆"、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很多人總認為陰曆就是農曆(漢歷),但其實不是,我們所說的農曆(漢歷)是陰陽曆結合且是增設有閏月的,而陰曆則是沒有閏月的 。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餘,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乙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2樓: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週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在我國的歷史上陰曆是從-----------朝代開始的?

急救!在我國歷史上陰曆是從( )朝代開始的。

3樓:冬日深海

是夏朝。答漢朝的誤把公元紀年的起始當作陰曆紀年的開始時期。

4樓:真小人

夏曆是按月亮的執行週期制訂的,又叫陰曆。由於曆法中有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所以又稱農曆。...

5樓:秋舞舒靈

是夏朝,不過因為漢武帝時推廣了一下

6樓:香甜紫羅蘭

夏朝正式確定,

陰曆,農曆兩者稱謂都相同

原因是陰曆中的陰是指月亮,這種曆法是根據月亮的變化而來的,如果不相信自己可以花乙個月每天晚上一點時間來看一下,每月初一和三十都沒有月亮,而十五決對是一月圓

稱為農曆是因為中國從文化開始之時就以農業為國家之計,這個曆法是為了農業生產而確立的.比方說二十四節氣,中國的農民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業生產的,如果家裡有長輩種過田的,可以去問一下,如果錯過節氣進行農業生產,可能到收穫時產量就要大減了.

我國陰曆起源於哪個時期

7樓:落魄的水手

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

8樓:掌陽朔

中國太歷害了,中國的陰曆年月日和月亮同步,太歷害了!

9樓:

: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曆"、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

最基本的就是二十四節氣——作用在於判斷農時——最適用於黃河流域。

一般認為是從殷商開始的

我國從哪個朝代開始使用曆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從夏朝開始使用真正意義上的曆法,主要用於指導農業生產等方面。

擴充套件資料:

現在被稱為夏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是辛亥革命使用西曆後,一些人以為中國傳統曆法行的是夏正,所以就叫夏曆。其實現在使用的這部傳統曆法,其基

本規則是沿用漢代制定的漢歷(太初歷),所以應該叫漢歷。目前稱為農曆、陰曆、古曆、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這一

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乙個回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

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漢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夏曆與殷歷、週曆,秦曆不同,主要在於以哪個月為正(作為一年之始)。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子月、醜月、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

月、申月、酉月、戌月(注意:不是戍)、亥月。中氣冬至所在的月(仲冬之月)為子月,大寒所在的月(季冬之月)為醜月,雨水所在的月(孟春之

月)為寅月餘類推。夏曆以寅月為正月(與今漢歷(農曆)正月相同)、殷歷以醜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2月)為正月、週曆以子月(相當於今漢

歷(農曆)11月)為正月。秦曆以亥月為正月(相當於今漢歷(農曆)10月)。比如說,夏曆的三月就是殷歷的四月、週曆的五月。從漢武帝開始至

今,都採用夏正。這樣後人誤以為現在曆法是夏曆,其實只是用了夏正而已。

11樓:種花家的小公尺兔

夏朝我國就已經開始誕生曆法。「我國曆法之發生,有謂始於 堯,即以《書經·堯典》有『曆象日月星辰』之語為據。又同書《甘誓》之雲:

『威侮五行,怠棄 三正。』(即 夏正、殷正、 周正)《大戴禮記》中亦有《夏小正》一篇。再 孔子常謂『行 夏之時』。

有論者據此又謂曆法始於夏。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曆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歷年為乙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公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歷月是乙個朔望月,歷年為12個朔望月。

陰陽曆的平均歷年為乙個回歸年,曆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定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週期運動相符合。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尚有:節氣、世紀和年代。

12樓:日天日地

一、我國從夏朝就開始使用

曆法,稱之為夏曆。

二、中國在世界上是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曆法的出現對國家經濟、文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三、漢歷,漢族的傳統曆法,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曆"、"農曆"、"古曆"、"黃曆"、"夏曆"和"舊曆"等。漢歷屬於陰陽曆,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執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曆"。

四、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漢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漢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13樓:睿智小寧

在我國,根據傳說,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曆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曆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曆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曆法發展

古曆時期:漢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採用的曆法。

2.中法時期:從漢太初元年以後,到清代初期改曆為止。這期間制訂曆法者有七十餘家,均有成文載於二十四史的《歷志》或《律曆志》中。諸家曆法雖多有改革,但其原則卻沒有大的改變。

3.中西合法時期:從清代期蘇會傳教士湯若望上呈《新法曆書》到辛亥革命為止。

4.公曆時期:辛亥革命之後,於1912年孫中山先生宣布採用格里高歷(即公曆,又稱陽曆),即進入了公曆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採用公曆的同時,考慮到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還頒發中國傳統的農曆。

14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曆法是「夏曆」,相傳是夏代。

春秋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學著作。

西漢時期,西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15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統一曆法應該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歷。

具體如下:

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歷;陰陽合曆,也就是俗稱的農曆。其中的陰陽合曆一直沿到今天。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曆又稱夏曆,是一種陰陽合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週期。

中國的曆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農曆作為中國傳統曆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曆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曆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曆(公曆)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曆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曆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曆法,曆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週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曆法。

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曆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

16樓:匿名使用者

夏曆 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殷歷、古曆、舊曆等。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乙個回歸年,並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農曆(夏曆)採用「定朔法」——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又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在缺中氣之月置閏,既反映了太陽熱力作用對地球的影響,又反映了以月亮為主,加上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共振的週期變化,融陰月陽年為一體,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但因年久失修,大小月無定序,不時有2-4個大月、2-3個小月相鄰,以缺中氣之月為閏月,閏月游移不定,各年同名節氣在格里曆(簡稱格歷)3-4天裡波動,不便推算、記憶和使用。傣曆**於古代夏曆,19年7閏,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大,大小月相間定序,約5年改1個八月大,方便記憶和使用[1]。

本方案返撲歸真,借鑑傣曆,並加以創新,使陰月陽年更加規範。

1.置閏 南朝宋大明六年——463ad大科學家祖沖之制定的《大明歷》,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唐代李淳風的《德麟歷》始改為「在缺中氣之月置閏」,實際上仍保持19年7閏的基本格局,沿用至今。傣曆採用「平朔法」、單月大,雙月小,固定閏九月,比夏曆早3個月,推測系從秦曆脫胎而來。

返本歸源,本方案借鑑傣曆,並固定單月小,雙月大,閏六月(大月),以公元19的整倍數為閏年週期,按現行閏年次序,固定在第3、6、9、11、14、17、19年為閏年,但逢公元尾數333、666、000年份所在的19年7閏,免去後「8年3閏」,成為「11年4閏」。本方案月均近似朔望月,年均近似回歸年,固定閏六月,跟寒暑週期基本相符。

我國歷史上皇帝是誰,我國歷史上第乙個皇帝是誰

嬴政歷史上把君主稱為 皇帝 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在此之前,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 王 或單稱 皇 和 帝 如周文王 周武王 三皇 五帝 等。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些國力強大的諸侯國的國君也自稱為王,如秦王 楚王 齊王 趙王 燕王等。西元前221年,秦王贏政滅掉六國,平定天下。贏政自認為這是...

黃瓜是怎樣傳到中國的,黃瓜在我國歷史上是如何傳播的?

黃瓜是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也有學者認為是分兩路傳入我國,一路是在西元前122年漢武帝時代,由張騫經由絲綢之路帶入中國的北方地區,並經多年馴化,形成了華北系統黃瓜。另一路經由緬甸和印中邊界傳入華南,並在華南被馴化,形成我國華南系統黃瓜。真正成熟的黃瓜葉綠素含量較低,外皮呈淡黃或金黃色,但其口感...

王和汪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家嗎,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王的當皇帝?

既然王姓和汪姓就不是一家,那馬姓和馮姓就更不是一家了,因為馬姓出自嬴姓,而馮姓出自姬姓,馬和馮根本就沒有重合的部分 這是兩個不同的姓氏,並非一家 汪氏是怎樣來的?歷史上有汪過嗎?汪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歷史上應該沒有汪國這個人.不過在九十年代初,詩壇曾經為乙個人熱鬧過一段時間,名字叫做汪國真。汪國真,...

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嗎,花木蘭在我國歷史上真實存在嗎,如果不存在為何有這個故事?

魏姓木蘭清人劉蟲年所著 三十二蘭室詩鈔 載 木蘭,姓魏,名木欒,俗稱木蘭 花木蘭在我國歷史上真實存在嗎,如果不存在為何有這個故事?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古代花木蘭替父從軍上戰場,雖是女兒身,但不比男兒差,最終光宗耀祖,威名滿天下,成為了一代女傑。花木蘭在我國歷史上其實並不存在。因為在明朝的時候有乙個人...

說一說秦始皇和漢武帝在我國歷史上分別有何意義

秦始皇 前259年農曆十二月初三 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 政 秦政,自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1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戰略家 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乙個稱皇帝的君主。2 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帝國,在農業社會時,地盤越大當區域性受災時,對全域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