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中三國的空城計,到底是諸葛亮的還是曹操的

時間 2022-03-18 08:44:56

1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三個空城計

第乙個最有名,是《三國演義》記載的,「發明者」是西晉乙個叫郭衝的人。他說,諸葛亮駐守陽平關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魏敵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

這是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往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偃旗息鼓,大開城門,令軍士數人出城灑掃。司馬懿領兵來到,看見這情況,認為孔明平日謹慎持重,城內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間。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對部下說,司馬懿怕我的伏兵,已經退走了。

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軍都走了。

這個故事有漏洞,司馬懿若懷疑有伏兵,可以駐留附近,觀察虛實,何至於馬上就走?**究竟不是史書。它大可以作為民間傳說,為人欣賞。

第二個是《三國演義》裡沒有,而在《魏略》裡真實記載的故事,也在三國時代,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諸葛亮的要多些。

曹丕的位的時候,大將文聘鎮守在江夏一帶地區。有一回,孫權以五萬兵馬,親自包圍文聘於石陽。石陽由文聘據守已久,孫權突然來攻,剛好在連綿大雨之後,防禦工事受到破壞,還未修補;壯丁也在田間勞動,未及返回。

文聘認為,出城應戰固不可能,閉城死守也難拒敵。他苦思之下,呼得奇計,就吩咐城裡人都躲起來,讓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官衙裡,不在露面。孫權仔細度量一番,覺得非常可疑,就對部將說:

「此人是曹操信賴的將領,自然非比等閒之輩。如今知我來攻,卻毫不防備,必然其中大有狡詐,否則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還是撤退為好。

」於是引兵走了。

這段傳聞,真假亦不可知。不管怎樣,同樣是空城計,放在文聘身上,**加是堅決不幹的,意義不大,反而畫蛇添足。

再說南北朝時代,也有乙個空城計。那是宋文帝劉義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時,佔據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貴族,在南方的是劉裕建立的宋朝。

在如今山東省北部,沿著黃河,便是北魏和宋的邊界,黃河南岸的濟南郡則是邊境的要地。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進攻濟南,濟南太守蕭承之手下只有幾百士兵,因為敵人來得意外,召請救兵已來不及。蕭承之忽生一計,便叫開啟城門,藏匿士兵,故意裝出一片神秘的氣氛。

城中人說:「賊人勢眾,我軍兵少,怎能如此輕敵?」蕭承之說:

「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將寡,勢難抵敵。假如再向敵人示弱,後禍不堪設想;只有使敵人疑我埋伏,不敢進迫,才是上策。」果然唯兵大至,看見城外這般模樣,十分疑惑,於是撤走了。

看來英雄所見略同啊。

這事記載於《資治通鑑.宋紀》。有人說,也許蕭承之是看過郭衝寫的空城計,也未可料。即使說蕭承之從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啟發,也不是沒有可能。

2樓:狂龍♂拽

曹操雖然搶走了關羽的老婆,卻也被別人搶走了「空城計」的「發明權」。此言一出,立即招致批評。先是有復旦大學歷史系資深教授周振鶴先生在上海的《青年報》發表談話,說「歷史上不曾有過『空城計』,所以談不上誰發明」,並由此得出結論:

「乙個研究文學的人去講歷史,當然免不了破綻百出。」後是有一位網名「紅茶楊威利」的朋友發出題為《空城計與易教授》的帖子,說我講的那個故事「並不是什麼空城計」。而且「就算要勉強去認定,最多也只是乙個空營計」。

他認為三國時期既有「空城計」又有「空營計」。「空城計」是文聘對孫權使的,「空營計」是趙雲對曹操使的。我的說法固然是「信口開河」,周振鶴先生則「更加無知」,因此「兩位教授在歷史的研究上可真是唱了一出『空城計』」。

這就很有些意思了。既然有這麼多人較真,那我也不妨來鑽鑽牛角尖。當然,我們還得把曹操那個故事再講一遍。

先看《資治通鑑》怎麼說。按照《資治通鑑》的說法,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呂布和陳宮率一萬多人從東緡(故城址在山東省金鄉縣東北)來打曹操。

當時曹操駐軍乘氏(故城址在山東省巨野縣西南),部隊都下鄉收麥子去了(兵皆出取麥),留守的不到一千人。正好屯西有大堤,堤南有一大片樹林,深不可測。曹操便「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呂布則「令輕兵挑戰」。

兩軍相遇後,曹操的伏兵都從堤內衝出,「步騎並進」,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營而還」。顯然,這是一場「完完全全的伏擊戰」,不但不是什麼「空城計」,就連「空營計」也算不上。

問題是《資治通鑑》的這個說法並不完全靠得住。為什麼呢?因為司馬光做了手腳。

《資治通鑑》的這段記述,源自《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書》。但《資治通鑑》在重新表述時,卻刪掉了一些內容,已非此事的原始情況和完整情況。實際上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

呂布打過來的時候,手中兵力不足千人的曹操情急之下,便讓隨軍女眷都到城上短牆(陴)去站崗。呂布來了以後,看見城牆上站著女人,屯西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懷疑那裡有埋伏。呂布就和部下說,曹操這個傢伙很狡猾(曹操多譎),我們不要上當(勿入伏中),便向南後退十餘里。

等到第二天呂布再來時,曹操果然在堤內埋伏了軍隊,這才有後來那場「伏擊戰」。可惜這些關鍵內容,包括「太祖乃令婦人守陴」、「布疑有伏」、「引軍屯南十餘里」、「明日復來」等等,都被司馬光刪掉了,這才造成許多人的誤讀。沒錯,司馬光是寫了《資治通鑑考異》。

在胡刻本和中華書局點校本的《資治通鑑》裡,《考異》是散注在正文之下的。但恕我老眼昏花,在這段正文後面竟然找不到司馬光先生的任何解釋。那麼,請批評我的人明以告我,司馬光刪去上述文字究竟是何道理?

在此之前,對不起,我是只能相信《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魏書》的。

按照裴注所引《魏書》,這場戰爭其實有兩個階段,時間則有前後兩天。兩個階段情況並不相同,前則設疑後則設伏,怎麼能說「完全是伏擊戰」?那麼,發生在第一天的那個情況算不算「空城計」呢?

這就要看你對「空城計」如何定義了。廣義地看,是可以算的。因為它具備了「空城計」最基本的要素和核心,那就是公開示弱示虛,讓對方不知深淺不知虛實,進而因生疑而不敢進攻甚至撤退。

「布疑有伏」就是產生懷疑,「引軍屯南十餘里」就是不敢進攻而且撤退,而產生懷疑並立即撤退的原因,則不但因為「屯西有大堤,其南林木幽深」,而且因為城牆之上「婦人守陴」。我們知道,戰爭是男人的事。曹操軍中,平時也沒有一支「娘子軍」。

這個時候「婦人守陴」,只能說明城中已然無兵,是一座「空城」。兵到**去了呢?呂布懷疑埋伏在大堤之南的樹林裡,其實是下鄉收麥子去了,堤內也是「空城」。

後來打敗呂布的軍隊,是第二天才埋伏在那裡的。這裡面有個「時間差」。在頭一天,堤內空空如也,城裡不足千人(只有諸葛亮在陽平的十分之一),而「婦人守陴」和「憑欄操琴」也並無本質區別,怎麼就不能算作「空城計」?

當然,這裡有乙個問題,就是「令婦人守陴」是曹操出奇制勝的精心設計,還是他萬般無奈的垂死掙扎?如果是前者,就是「空城計」;如果是後者,就不是。但以曹操之「多譎」,以及他對周邊地形的熟悉,很可能是一次急中生智。

它和晉人郭衝的《條亮五事》以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諸葛亮之所以成功,是對方知道他一生謹慎,因此斷定他城中不空。曹操之所以成功,則是對方認為他一生奸詐,因此斷定他城外有伏。

疑其「城中不空」,所以認為「憑欄操琴」是引我上當。疑其「城外有伏」,所以認為「婦人守陴」是誘我深入。細節雖然不同,但事不同而理同,因此不妨都名之曰「空城計」。

可惜諸葛亮那件事並未發生,而且於理不合。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麼,派一隊偵察兵進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該不算太遠,那麼,派乙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城樓,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郭衝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二十萬人,諸葛亮只有一萬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十五萬人,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總之是敵眾我寡。

那麼,圍他三天,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所以裴松之作注時,就斷定郭衝所言不實。

裴松之說:「就如沖言,宣帝(司馬懿)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但是,在諸葛亮那裡並不可能的事,為什麼在曹操這裡就可能呢?因為情況不同。第一,當時呂布手上只有一萬多人,並不像司馬懿那樣有一二十萬,圍而不打大約不行。

第二,此處地形確實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呂布不能不疑。第三,呂布既然不可能打馬向前,「轅門射戟」的手段也就使不上。再說曹操也沒在城樓上,射誰呢?

「令輕兵挑戰」的事呂布倒是做了,可惜是在第二天。這時,曹操已經當真設了埋伏,派兵偵察又有什麼用?當然,你可以不同意曹操這件事是「空城計」,因為曹操的「令婦人守陴」也可能並非計謀。

但不管怎麼說,我的說法畢竟於理不悖,於史有據

3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要詳細考證,恐怕要找資深專業的歷史學家了,有的說諸葛亮沒擺過空城計,但大多數版本傾向於上面同志說的三個空城計故事

4樓:沙鷗的翅膀

都不是 空城計是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而虛擬的故事

5樓:魔昱龍吟

都不是,是文聘,空城計對付的伐吳的孫權。

6樓:♂靈¤魂

都不是 歷史上沒有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在歷史上的確是諸葛亮所設嗎?

7樓:windy羽裳

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初次記載是在西晉郭衝的「條亮五事」中,裴松之注釋三國志時曾經引用並論述其不可能性。「空城計」部分如下: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

「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

注引為:難曰:案陽平在漢中。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

就如沖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雲:「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

」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沖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衝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雲「扶風王慨然善衝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歷史中的三國五虎將是怎麼死的,歷史中三國五虎將分別是怎麼死的?

關羽,字 雲長 終屬 蜀漢 生卒 219 幷州 河東解縣 今山西運城 人,官至前將軍,封漢壽亭侯,追諡曰壯繆候。關羽 簡明歷史傳記 關羽亡命於奔涿郡,結識劉備 張飛,情如兄弟。赤壁之戰後,劉備盡收荊州諸郡,封關羽為襄陽太守 蕩寇將軍,駐江北。劉備平定益州後,命關羽掌管荊州軍政。劉備即位漢中王,又加封...

《三國演義》裡面記載龐統死於落鳳坡,真實歷史為何讓人失望

龐統實際上並不是死於落鳳坡,而是死於雒縣城下,文章記載具有藝術渲染。三國演義 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記載了很多歷史事件,但是在這本書當中,並不是每乙個事件都是完全按照歷史事實來記載的,很多情節都摻雜了作者羅貫中的自己的思想以及藝術渲染的風格。龐統下葬的地方是落鳳坡,並不是遇難地。歷史的記載是非常...

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問題,三國時期歷史問題

牧之一職,起源極早。傳說舜時置天下為十二州,設立州牧,一稱州伯,牧在這裡是管理的意思,也就是各個州的行政長官。夏代天下為九州,也有州牧,職能同舜時。到了商周兩代,牧也還是地方長官,季就曾擔任牧師。應該說明的是,這時的牧,並不任職於地方,禮記。曲禮下 記載 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關於三國荀彧的歷史遺跡,三國荀彧的生平

英英文若,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賞要。日月在躬,隱之彌曜。文明映心,鑽之愈妙。滄海橫流,玉石同碎。達人兼善,廢己存愛。謀解時紛,功濟宇內。始救生人,終明風槩。只為成就自己,最後一塌糊塗。乙個理想主義者的悲劇 三國荀彧是怎麼死的 三國裡的荀彧是怎麼死的?就是因為曹操想稱公,再發展下去就有篡位的嫌疑。...

三國時期曹操的歷史簡介,三國時期曹操簡介

曹操 155年 220年 沛國譙 今安徽亳州 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192年,佔據兗州,打敗青州黃巾軍,選其精銳30萬,編為 青州兵 196年,迎漢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 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同年,他在北方實行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問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