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何不只是好處,還有很致命的壞處

時間 2022-03-04 19:51:03

1樓:

春秋戰國,是華夏大地從大紛爭向大一統過度的重要時期。

春秋五霸也好,戰國七雄也罷,無一不是強大一時,無一不是以統一華夏為終究目標。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春秋時期活躍在中原大地上的幾百個諸侯國最終還是慢慢被兼併滅亡了,到了戰國已經形成了戰國七雄主宰華夏大地的格局。

戰國七雄之間強弱也有別,從戰國初期魏國一家獨大,到戰國中期秦、齊、楚三足鼎立,再到戰國末期秦、趙爭霸,這中間二百多年的歷史,卻處處透露著不一樣的精彩。

戰國與其說是諸侯爭霸的年代,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強大乃至最後吞併六國統一華夏的歷史,那麼秦國為什麼會強大到令六國仰視的地步呢?

原因兩點,一是商鞅變法,從骨子裡改變了秦國的落後,二是人才,能治國能強大秦國的人才。

其實商鞅變法並不是只有好處,其壞處也很致命,但都被歷代秦國君主化解了,這個壞處和秦國的人才有關。

縱觀秦國的治國人才幾乎全是從六國引進的,那麼秦國的治國大才為什麼要從六國引進?因為秦國本土根本培育不出來,我們還要從秦國的人才說起。

秦國從山東諸侯引進人才自孝公始。

自秦孝公始,秦國開始從山東諸侯國引進人才,秦孝公看著越打越窮的秦國,立志要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所以他向山東諸侯發布了歷史上有名的「求賢令」。

商鞅到了秦國之後,得到秦孝公的賞識,在秦國開展了歷史最為著名改革最為徹底的變法,當然他也影響了今後幾千年的歷史格局。

秦國逐步強大,秦孝公也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把能給商鞅的都給了,就差把秦國給他了,只是商鞅變法旨在廢除分封制,但他自己卻被封為商君,享受封地,雖然可笑,但此舉卻讓山東六國的士子趨之若鶩。

秦國統一華夏的路上出現了哪些治國人才?

秦惠文王時期的張儀、公孫衍,縱橫家是戰國時期特有的乙個群體,其興也快,其亡也快,張儀和公孫衍就是縱橫家裡最為傑出的代表,尤其是張儀縱橫捭闔,一次次化解六國合縱攻秦的陰謀。

秦昭襄王時期的范雎,遠交近攻的策劃者,一舉為秦國統一六國指明了方向,也加速了六國的滅亡,范雎的出現,也為六國敲響了滅國的喪鐘。

秦莊襄王時期的呂不韋,奇貨可居的他以一介商人的身份蛻變為秦國的掌權者,為強大秦國的實力添磚加瓦,進一步加速了六國滅亡的速度,尤其是培養出來的秦王政,直接開創了歷史上第乙個封建性大帝國,秦朝。

當然,秦國引進的治國人才並不是只有這些,這些只是各個時期最為著名的代表,他們都有乙個共同身份,那就是山東士子,秦國本土就沒有治國之才嗎,其實還真沒有。

商鞅變法阻礙了秦國本土治國人才的誕生。

戰國時期需要的人才有兩種,一種是能帶兵打仗的將軍,這個秦國不缺,本土盛產很多,第二種就是治國人才,這些人才秦國每個朝代都缺,秦國的大環境也決定了秦國本土培育不了這種經世之才。

為何如此說?這是因為商鞅的變法阻斷了這種人才的誕生,能治國的經世之才無一不是知識超群,博覽群書的主,但是商鞅的變法只給了秦國年輕人兩條路走,要麼當兵,要麼種地,想要讀書那是不可能的。

乙個人即使天分再高,如果後天不讀書,不學習,那麼他面臨的結局只有乙個,那就是越來越不行,想要有治國的才能,根本沒有可能,就像我們曾經讀過的《傷仲永》。

這其實也是秦國為什麼名將很多,但是治國的丞相卻只能從山東諸侯國引進的原因,不得不說,商鞅本身就是士子,卻把秦國想通過讀書成才這條路完全給堵死了,不可謂不狠,這也是商鞅變法最為致命的壞處。

秦國歷代君王孜孜不倦的向山東諸侯求賢彌補了商鞅變法的缺陷。

通過秦國每個時代都會有山東士子的大才蹦出,我們可以推測出來,從秦孝公開始,在山東六國中搜尋能治國的人才,已經成為了秦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秦國的歷代君主,都能從茫茫人海中找尋到自己需要的治國人才,這決定了秦國即使培育不出能治國的人才,它也不會衰亡,因為自己培育不出,能挖來為自己所用的,就是自己的。

我們不能武斷的認為,秦孝公對於商鞅變法的這個嚴重弊端不清楚,通過秦國統一華夏的歷史來看,秦孝公應該也認識到了這點致命的壞處,但想要強大就要付出代價,有壞處當然也有彌補的方法,值得慶幸的是秦國君主找到了。

當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之後,不斷從山東諸侯挖來經世之才,本國又不斷培育出能打仗的名將,這三點從根本上保證了秦國統一華夏,也只是時間的問題,畢竟秦國這台戰車,征服天下的條件已經具備,差的也就是向前走了。

秦國的治國大才為什麼要從六國引進?因為秦國本土根本培育不出來,商鞅變法讓秦國不再有「士子」這個職業,想要成功要麼上陣殺敵,要麼好好種田,沒有別的路可走,這也決定了想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在秦國行不通。

商鞅變法不是只有好處,其壞處很致命,但都被歷代秦國君主化解了,商鞅變法的好處,就是用根本上強大了秦國,官僚隊伍也從世襲制開始向選聘制過度,任人唯親也開始轉變為任人唯賢,這就是強大的基礎。

但商鞅變法的致命壞處就是讓秦國沒有能力培育出自己的治國之才,但這點卻被歷代秦國君主化解了,從外引進,讓這些外來務工人員,拼命為自己打工,歷代秦王在這點上都做得很出色。

為什麼這些入秦的山東士子幾乎都沒能落得乙個好下場?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些山東士子畢竟是外人,他們為秦國效命也是為了實現自身的理想,當他們有尾大不掉的風險時,等待他們的也只有被驅逐或者死亡這一條道路了。

2樓:我是快樂的小青蛙

商鞅變法的致命壞處在於連坐制度,這個制度非常不人性,一人犯錯,宗親都需要一起承擔責任。

3樓:綠水人家繞不停

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和耕織,這使秦國文化氛圍變得更差,秦國的年輕人為了出人頭地都會選擇當兵或者種田,不鼓勵讀書學習,從根本上阻礙了秦國本土文化人的產生,以至於後期秦國的謀士大多是其它國家的人。

4樓:匿名使用者

會讓百姓人心惶惶,人擔心自己哪天會因為乙個錯誤而丟命,怕身邊人舉報,所以親人信任感不強。

什麼叫歷史?

5樓:小笑聊情感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對映,那麼,歷史作為乙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

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很難定義的兩個字,有很多不同分類方法,從相對的層面來講,有學術歷史與通俗歷史,有歷史哲學與歷史考據,有正史和野史。

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說文解字》

歷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我們承續祖先遺志的載體。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馬克思主義提出唯物史觀,其學說認為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野史即所謂的與正史相對的民間編纂的歷史,其大部分是根據傳聞、神話等編寫,有的具有真實性,而有的則有待考察。

7樓:寶依白頓赫

定義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範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係: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乙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

「歷史就像乙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裡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徵問」、「問而知之」。

[編輯本段]歷史學的功用及方法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歷史,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型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學習研究歷史。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鑑」,「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乙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8樓:續坤亥帥

釋義:(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

,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

(二)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例: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三)對過去事件的記載,

沿革,來歷;

大事記。

(四)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五)書名。即《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著。

全書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呂底亞、西徐亞及希臘本土的歷史,後五卷敘述希臘與波斯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止於西元前479年。書上雜有許多神話傳說,不盡可信。但此書為歐洲第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六)個人的履歷;經歷

(七)對形成未來的程序有影響的事件

商鞅變法,最後商鞅為何逃跑,又是怎麼被捉住的

商鞅變法觸動了舊的奴隸制貴族的利益,而在秦國根深蒂固的舊貴族雖然經過變法被削弱了,但是實力依舊不弱,最終遭到舊貴族的清算 秦孝公的身死,使商鞅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和保護者,在面對舊貴族時,沒有人為商鞅阻擋 變法後秦國法律森嚴,變法的影響深入百姓每個人,將秦國徹底打造成戰爭機器,毫無人情可言,而作為變法...

商鞅變法的公告是什麼,商鞅變法各條法令內容的具體意思是什麼 分別有什麼作用

公告 徙木為信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於 史記 商君列傳 有這樣的記載 令既具,未佈,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於民。意思是 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布。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

商鞅變法的詳細內容有哪些呢,商鞅變法的內容

墾草令 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西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 一 頒布實行魏國李悝的 法經 增加連坐法法律,輕罪用重刑 二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 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

誰知道商鞅變法的故事,商鞅變法的小故事?

西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國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要使秦國強大起來,於是下了一道命令,說誰能使秦國強大,就封誰做官。商鞅 yang 原來是衛國人,聽到了這個訊息,就來到秦國。商鞅和秦孝公談論國家大事,一連談了幾天幾夜。秦孝公非常贊同商鞅的主張。西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改革舊的制度。商鞅起草...

商鞅變法的特點,商鞅變法的特點是什麼啊?

均田制,類似土改,然後告訴君王,打完仗後天下無田可分,再一步步收回田產,壓榨民眾 商鞅變法的特點?1 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2 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3 普遍推行了縣製,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 集權的君主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