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不堪一擊,吳三桂的大軍兵強馬壯,為什麼還是吳三桂敗了

時間 2022-02-27 04:27:23

1樓:瘦骨侯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是雙方軍事形勢發生重要轉折的一年。由於兵興三年,吳三桂深感兵力、財力嚴重不足,而吳三桂在各地的黨羽也紛紛離心離德,各有圖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六月初,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市)親點大將馬寶,並授計率5萬大軍南下,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清軍被迫退回廣東,給清軍和康熙以嚴重的軍事打擊。六月中旬,張皇后駕崩,吳三桂精神受挫。七月,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

在衡州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十萬大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北部岳州戰事由吳三桂侄兒吳應期主持,御清軍於湖湘門外,清軍幾次渡江,均未得逞。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衡州酷熱,吳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慮過重,肝火過盛,便突然得了「中風噎嗝」的病症,隨後又添了「下痢」病症,太醫百般調治,終不見效。吳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孫吳世璠來衡州繼位,託付後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吳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陽)皇宮駕崩,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

二十二日,吳三桂的侄、婿與心腹將領馬寶、胡國柱、夏國相齊聚衡州,公推吳國貴總理軍務,派胡國柱回雲南,迎吳世璠前來衡州奔喪。胡國柱到達雲南,向留守的郭壯圖傳達眾將的意見,準備護送吳世璠去衡州(今衡陽)繼位。郭壯圖有一女兒嫁給吳世璠,為保勢力,力阻吳世璠離開雲南,去衡州繼位。

九月,吳國貴召集並主持諸將會議,討論今後的方針大計。」吳國貴雖頗有眼光、有膽有識,但諸將欲保雲南家小財物,此議沒經慎重討論,便被否決了。十一月,胡國柱等用棉裹吳三桂遺體,秘密載經寶慶入貴州,經寶慶入貴州,大將軍馬寶留守衡州(今衡陽)。

吳世璠迎至貴陽,並即帝位。

2樓:悔恨嶺斷刀客

吳三桂沒人心吧,先叛明,後叛清,而康熙時期人們對於清朝統治者的態度已經有所緩和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他打過長江後失去了上進心,沒及時向中原進攻,導致被八旗軍消滅,國破家亡。再說,人家也老了,都六十多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吳三桂敗了嗎?敗的是他孫子把?亂說你們 吳三桂病死的把

5樓:黃昏丶映

兵在驍勇也要看是誰帶的,康熙大帝何許人也。

吳三桂起兵勢如破竹且實力遠高於康熙,但為什麼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6樓:淡年華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吳三桂自己高估了自己,卻低估了他眼中的小皇帝康熙,畢竟吳三桂也是戎馬一生的戰將了,他自然不會將從來沒有經過戰陣的且才十九歲的康熙帝放在眼中。

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康熙帝的計策運用成功,因為與吳三桂一起叛亂的還有兩位藩王,他們分別是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雖然前期三藩的軍隊打下了貴州、湖南的衢州,不過那些地方都是沒有清軍大規模駐紮的地方,之後康熙帝採用了分化叛軍的方法,即對吳三桂採取堅決打擊的策略,而對福建靖南王和廣東平南王則採用了詔安拉攏以孤立吳三桂的策略。

而在此策略實行之後,反叛大軍其實已經出現了裂痕,不過福建靖南王和廣東平南王還是攝於吳三桂的威望沒有投降清軍,不過也開始出現反叛不堅決、攻城墨跡的現象,而這時在台灣的鄭經攻擊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福建靖南王腹背受敵,最後權衡之下投降了清軍,而廣東平南王看到福建軍已經投降,自己根本沒辦法打了,就也跟著投降了,於是就只剩吳三桂了,而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年老力衰了,自覺時日無多,就稱帝了。不久他就因病去世,大周也被清軍滅掉了。

另一方面是吳三桂本來就是明朝叛徒。是他導致了明朝最終的滅亡,所以他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民眾們根本不信任他,自然打下的地方根本稱不上太平,是不是得有人搗亂,導致吳三桂疲於應付

7樓:啊大倩啊

雖然吳三桂起兵勢如破竹,並且實力遠高於康熙,但是最終失敗是因為兵力多數都是農民,戰鬥力弱。

8樓:邢莫

我覺得雖然說實力高,但是沒有一定的領導能力,還有指揮能力在戰場上的一些戰略戰績真的,如果這些沒有的話,那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9樓:高冷春

因為吳三桂這個人做事心狠手辣,沒有輕重。不知道維護自己的百姓,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殺害自己的起義軍。

10樓:生活達人輝輝

吳三桂騎兵的時候雖然兵強馬壯,但是他並沒有能夠籠絡到很多的民心,而當時的康熙勵精圖治,民心所向,所以吳三桂最終失敗了。

11樓:花枝丸丸丸兒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雖然當時的吳三桂兵力上是強於康熙的,但是他的起兵藉口並沒有很大的說服力,即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皇宮中還有孝莊太后坐鎮,穩得很。

12樓:高旭個你

我覺得吳三桂起兵失敗是因為他自己太過於自負。吳三桂當時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最後卻被別人背叛,導致自己失敗。真的是太慘了。

13樓:科學並不難

我覺得還是抵不過正義一方,吳三桂的實力在怎麼強大也沒辦法抵制住康熙所帶領的正義之師,這也是很有根據的。

14樓:

三藩聯合反清,並非為了復明,只是想保持撤藩後的共同利害,其作戰目標與中國人民毫不相干,更無國家民族利益可言,尤其是吳三桂最後自稱周帝,足見其皆是反覆無常之輩,政治綱領全無,怎麼能不敗呢?

15樓:

因為吳三桂這個人他做了很多的壞事,而且這些事都是有損於人民的利益的,那麼百姓就不會站在他這一邊。

吳三桂反清的真實原因

16樓:匿名使用者

深究起來,吳三桂的反清表面上是因為康熙的撤藩政策,但從根本來講,主要是這位曾經的功勳對自己的境遇並不滿意,以至於同清朝決裂。

事實上,當時多爾袞在拉攏吳三桂時,曾經許下承諾,等擊潰李自成叛軍後,會與吳三桂劃界而治,平分江山。可是,等清軍入關後,隨著形勢的急劇變化,清朝開始違背誓言,使得吳三桂有口難言。

即便後來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平西親王,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有還有乙個與清朝劃界而治的野心,想著登上皇位,自己當皇帝。而到康熙掌權後,不僅一直試圖打壓吳三桂,甚至還謀劃撤藩,所以使得吳三桂走向了謀反的道路。

在吳三桂的幾次抉擇中,舉兵反清顯然是最不明智的,這場戰爭不僅使吳氏一族險些被滅門,而且還使得生靈塗炭,給剛剛穩定的社會造成了巨大動亂。也正因如此,史學界對於吳三桂晚年的評價並不是很高。

康熙為何害怕吳三桂,他死後,下令將其屍體肢解,才能夠安心?

17樓:回憶那悲傷的痛

首先肯定是害怕吳三桂權力越來越大越不好控制,其次就是總有一種說法叫死而復生,康熙當然也害怕,於是就下令將其屍體肢解,讓吳三桂死得徹徹底底,康熙也能夠安心。

吳三桂是明朝遺留下來的人,雖然他對清朝做了許多貢獻,但是清朝的人並沒有信任他,因為始終他是明朝的人,害怕他反清復明。所以康熙也留了一些心眼兒,只是賞賜吳三桂一些物質上的東西,並沒有實質上提他的權利。

吳三桂也是乙個狠人,他的官爵厚祿都是踩在了自己同族同胞的屍體上,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不惜殺掉自己的同伴。

隨著他的屢立戰功,康熙開始對他放鬆一些警惕,但是也不是完全放鬆,只是賞賜了一些讓她榮華富貴的東西。可在吳三桂的眼裡,這些東西是遠遠不足的夠的,他想要的更多。於是他便向康熙提出想要更多實質上的權利,當然,康熙是不會同意的,康熙也害怕吳三桂的勢力越來越大,威脅到他的地位,於是就將吳三桂剝削了官位。

就這樣戰爭一觸即發,吳三桂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去抗擊清朝,因為當時的百姓幾乎都是漢人,所以對於這個反清復明的呼聲還是挺高的。但是就是因為吳三桂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很快內部就出現了矛盾,他們沒有像清軍一樣有正規的訓練,所以最終吳三桂的這支軍隊抵抗不了清軍。

那麼吳三桂自己最終也是病死的,康熙聽到這個訊息後,並下令將他屍體肢解,害怕他死而復生。

18樓:添顏旅行

「三藩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藩王叛亂,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發起的反清事件。「三藩之亂」從公元1673年到1681年,歷時八年,最終以康熙帝平定三藩而結束。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吳三桂在戰爭初期,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最終失敗了。

那麼身經百戰的吳三桂為什麼會敗給年紀輕輕沒有統兵經驗的康熙帝呢?這六個原因,不可不知道。

第一:民心所向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一句話叫做「得民心者得天下」,「三藩之亂」吳三桂雖然是漢人反對滿清的統治,但是並沒有得到天下百姓的支援,因為吳三桂當年衝冠一怒引清軍入關,滿洲八旗鐵騎迅速占領中原花花世界,在漢人心中吳三桂是千古罪人,是「漢奸」。從開啟山海關因清軍入關開始,吳三桂就一直揹負著「漢奸」之名,民間對吳三桂無不痛恨。而此時吳三桂起兵反清距離清朝統治全國已經二十多年,清朝皇帝施行仁政,提倡「滿漢一家」,減輕苛捐雜稅,承諾永不加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逐漸提公升,可以說正是民心思治的時候。

吳三桂此時挑起戰亂,無疑是讓百姓再次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吳三桂沒有得到民心,得不到民心,如何得天下?而康熙帝則不同,康熙帝施行的仁政則是民心所向。

第二:道義上得不到支援,師出無名

自古以來,起兵都講究師出有名,而吳三桂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吳三桂當年為了向清朝表忠心,追殺絞死南明永曆皇帝的事情以及引清軍入關的事情依然歷歷在目,此時吳三桂起兵反清,卻沒有打出復明的旗號,這讓明朝的那些遺老遺少以及反清義士無所適從,像天地會,沐王府,台灣鄭氏,都是著名的反清組織。這些組織打出的旗號是「反清復明」,是忠於大明王朝的。

而吳三桂不一樣,吳三桂沒有擁立明室後裔,更沒有提出反清復明的旗號,而是「反滿復漢」,想自己稱帝,這就讓吳三桂在道義上得不到支援,這也為吳三桂的失利埋下伏筆。

第三:雙方經濟對比

吳三桂造反,是以雲南一隅對抗全國,經濟方面的差距可想而知。戰爭不光是人力和意志的比拼,還是軍需物資的比拼。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見軍需物資在戰爭中的作用。

吳三桂僅僅依靠雲南一隅的財力,物力,兵力,而康熙帝則是坐擁全中國的人力,物力,兵力,後備資源和兵員的補充可以說是源源不絕。吳三桂是從昆明起兵,要攻入北京,戰線太長,兵力不足,這個時候,戰備物質和兵員的補充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吳三桂實在沒有兵源再補充了,所以,軍隊越打越少。

第四:地理優勢和劣勢

中國的地形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所謂居高臨下,北方多山地,就注定了易守難攻。自古以來帝王統一中國的時候,都是從北向南的統一,很少有從南往北的統一。所以,吳三桂向從南往北去奪取天下,難度可想而知。

而南方地勢平坦,多平原,也更加有利於滿清八旗的騎兵作戰。而且北方一直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不管想要拿下,確實不易。

第五:知識分子反對吳三桂

這一點其實和第一點相似,第一點說的是民心,這一點說的是知識分子的心。想要奪取天下,百姓很重要,知識分子當然也重要。吳三桂叛明降清,如今又叛清企圖稱帝,早已被全天下的知識分子所唾棄,文人的口誅筆伐,對吳三桂來說,是很致命的。

而此時康熙帝則是善待文人,重用文人,高下立判。

第六:吳三桂的戰略

吳三桂反清之所以失敗,戰略失誤也是很大的因素。吳三桂起兵之後,先後橫掃雲貴,川,湘,再加上其餘兩藩耿精忠和尚可喜占領的地盤,三藩實際上控制的地區已經非常大,大到半個中國。但是此時吳三桂沒有繼續向北用兵,而是沿江布置防禦工事,不再向北發展,希望能和清廷劃江而治。

而此時康熙帝則是及時調整戰略,部署兵力,堅決打擊吳三桂,同時招撫其他反叛者,讓吳三桂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巴西隊真的那麼不堪一擊

總結巴西失敗的原因 1,缺乏創造性。早在5月份鄧加確定巴西隊參加世界盃比賽名單的時候他就表明,他需要的是一名能夠進球的中場球員。但在巴西隊的大名單中,8名中場球員都是偏防守型的,都是沒有創造性的球員 只有卡卡是進攻型中場,也就是說卡卡沒有替補,反而阿爾維斯幾乎每場比賽都踢中場的位置,埃拉諾的受傷更是...

傳統武術走上擂台不堪一擊,是否說明武術並不符合科學

現代一些學習傳統武術的人走上擂台後不堪一擊,只能說明他們學藝不精,或者說他們只學到了武術套路,根本沒有學會武術的精髓和實戰技術。他們在擂台上的失敗與傳統武術也沒有必然的聯絡,主要是人不行,所以並不能因此就說明武術不符合科學,武術不符合科學的話歷史上就不會湧現出那麼多的高手和名將了,也不會出現那麼多的...

現今社會,親情在金錢面前為何不堪一擊

親情為何在金錢面前如此不堪一擊?不患貧而患不均,這是中國人傳統觀念。乙個人突然暴富,其周圍的親人內心除了高興,更多地是盤算著如何從其手中分到一碗羹。當親人這種期待,這種想要與富共享的念頭得不到滿足,即使再和諧的家庭,也會隱藏有諸多矛盾,也會暗流湧動,只是還沒有到爆發的時候而已。一旦有適當的利益,人就...

當愛情在 金錢 權利 面前真得是不堪一擊嗎

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我們可以有權利去愛,卻無法強迫別人的選擇!環境造就了人與人的不同,彼此之間存在的隔閡,心與心的靠近總是那麼艱難。有些人可以和你心靈契合,卻不是理想中的物件,有些人是自己理想中的物件,卻心與心無法契合!這就是無奈 有時候愛了,傷了,累了。我才明白,原來愛情不是幸福的全部,擁有乙個愛...

想哭,為什么這么不堪一擊,想哭,為什麼這麼不堪一擊

他對你很有好感吧!我並不知道你和他聊到你前男友什麼了,可能是他不願意聽下去,或許你說你前男友怎麼樣怎麼樣了吧!或許是好也或許是某些地方他做得很好!我覺得這樣沒有意思!朋友之間這些問題不屬於敏感話題啊!除非他對你有愛慕之心,7年和乙個比你小的男孩做朋友,而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他對你的態度會隨著這些而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