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世民的評價,名人對唐太宗的評價

時間 2022-02-18 00:24:21

1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這毋庸置疑,但如果用儒家君子標準來衡量他的話,結果恐怕就不那麼令人滿意了。

1、君子事君忠,事親孝,事兄悌

這條要求李世民顯然不符合。李世民通過政變,用刀劍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將其軟禁,這是不忠不孝;與哥哥李建成爭儲位,並將其射殺於玄武門,這是不悌。

2、君子不黨

李世民在秦王府時,網羅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文臣如秦府十八學士,武將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結成死黨,共謀奪取儲位,顯然非君子所為。

3、君子不趁人之危

李世民趁草原部族遭遇天災人禍、實力大打折扣之際,發動進攻,剿滅頡利可汗,趁人之危,非君子所為。

4、君子應當言行一致

李世民公開嘲笑秦始皇、漢武帝服食仙丹,妄想長生不老,而自己卻偷偷服食仙丹,最後竟因此致死,說一套做一套,不是君子應有的表現。

5、君子坦蕩蕩,不應當背後議論人。

這一點李世民也沒做到,史書記載他退朝後曾對長孫皇后說魏徵的壞話:「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那個鄉巴佬!」原因是「魏徵這個傢伙,總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羞辱我!」

6、君子應當善始善終

李世民能善始而不能克終,貞觀初年他能虛心納諫、從善如流,而貞觀後期則漸漸心驕志滿,聽不**臣的意見,並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如誅殺李君羨。當時民間謠傳「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君羨是武安人、官居左武衛將軍、鎮守玄武門、封爵武連郡公,都跟「武」字相關,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邊。李世民懷疑他就是那個名應圖讖的人,於是找個藉口將他殺了。

……總之,用儒家君子標準來衡量李世民的話,他不忠、不孝、不悌、結黨營私、趁人之危、言行不

一、背後議人是非、不能善始善終……,顯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各位怎麼看呢?

我複製的

2樓:mm歷史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3樓:京城「老炮兒

唐太宗在統治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採用的是開明的治國思想,是一位「開明大度」的皇帝。

4樓:至尊凱年

一代明君,胸懷寬廣,光明磊落,但不忠不孝不悌,晚年夜郎自大,求長生不老,給自己輝煌的人生畫了個不完美的句號!(sorry,我是以黑面為主的)

名人對唐太宗的評價

5樓:小魚服裝品鑑官

人物評價:

1、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2、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乙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乙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3、***:「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擴充套件資料

人物功績

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經二十三年的努力,李世民對內以德治國,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四海賓服;唐朝人口達到了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中國大唐盛世的基礎。

即位後,李世民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在政治上,李世民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李世民經常以前朝為戒,注意自我克制慾望,囑咐臣下大膽進諫。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

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能夠克制自己。同時,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

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公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6樓:水珈藍瑞

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鬥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 李敖

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型,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時代。—— 柏楊

聖人有作垂無極!—— 白居易《七德舞》贊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司馬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歐陽修

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 蘇轍

7樓:瑞兒小美女

王夫之的《讀通鑑論》裡有一篇,啊,你除外了~你除外了這麼多,哈哈《劍橋中國隋唐史》裡也有論述的!

范文瀾、白壽彝都有《中國通史》,可以看!

台灣陳致平的《中華通史》也不錯!

唐代部分肯定有關於唐太宗的論述!

8樓:那時花開__為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司馬光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歐陽修

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 蘇轍

對李世民的全面評價

9樓:加爾基

1、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

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達到了禮制與正義**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時代。

」2、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型,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時代。

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乙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勳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範。」

3、鈕先鐘:「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型和風度。

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崙。」

10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這毋庸置疑,但如果用儒家君子標準來衡量他的話,結果恐怕就不那麼令人滿意了。

1、君子事君忠,事親孝,事兄悌

這條要求李世民顯然不符合。李世民通過政變,用刀劍逼迫父親李淵退位,將其軟禁,這是不忠不孝;與哥哥李建成爭儲位,並將其射殺於玄武門,這是不悌。

2、君子不黨

李世民在秦王府時,網羅了一大批文臣武將(文臣如秦府十八學士,武將有尉遲敬德、侯君集等),結成死黨,共謀奪取儲位,顯然非君子所為。

3、君子不趁人之危

李世民趁草原部族遭遇天災人禍、實力大打折扣之際,發動進攻,剿滅頡利可汗,趁人之危,非君子所為。

4、君子應當言行一致

李世民公開嘲笑秦始皇、漢武帝服食仙丹,妄想長生不老,而自己卻偷偷服食仙丹,最後竟因此致死,說一套做一套,不是君子應有的表現。

5、君子坦蕩蕩,不應當背後議論人。

這一點李世民也沒做到,史書記載他退朝後曾對長孫皇后說魏徵的壞話:「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那個鄉巴佬!」原因是「魏徵這個傢伙,總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羞辱我!」

6、君子應當善始善終

李世民能善始而不能克終,貞觀初年他能虛心納諫、從善如流,而貞觀後期則漸漸心驕志滿,聽不**臣的意見,並做出一些不光彩的事,如誅殺李君羨。當時民間謠傳「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李君羨是武安人、官居左武衛將軍、鎮守玄武門、封爵武連郡公,都跟「武」字相關,小名「五娘子」,又跟「女」字沾邊。李世民懷疑他就是那個名應圖讖的人,於是找個藉口將他殺了。

…… 總之,用儒家君子標準來衡量李世民的話,他不忠、不孝、不悌、結黨營私、趁人之危、言行不

一、背後議人是非、不能善始善終……,顯然不是君子,而是小人。

各位怎麼看呢?

11樓:匿名使用者

李世民有兩段自我評價很有名。 一段出自貞觀九年(635),他說:「自古以來,能夠在亂世成就帝業的,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男人,只有東漢光武帝劉秀是三十三歲起事。

本人十八歲就起兵,二十歲就已經平定天下,二十九歲就當上皇帝了。從武功方面來說,我已經勝過古人。年輕的時候我帶兵打仗,沒有時間讀書。

登基以後可以說我是手不釋卷,了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礎。行之數年,天下大治,移風易俗,子孝臣忠,所以說在文治的方面我也超過了古人。從周朝秦朝,周邊民族時有入侵。

如今周邊民族都已經臣服,就是說從懷柔遠人的方面看,我又超越古人了。這三項成就,我個人的品德**配得上呢?既然成就了這樣的功業,怎麼能不謹慎從事有始有終呢?

」 這三方面的自我肯定,實際上也定下了自唐以來對貞觀和李世民高度評價的基調。 還有一段是在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說:「古來帝王雖然平定華夏,但不能征服周邊民族。

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我成就的功業卻超越前人,這其中的道理我不明白,你們根據你們各自的理解隨便說說看?」雖然啟發大家來誇讚皇上,在場的人還是不得要領,李世民只好自己來總結:「我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主要因為五個原因。

第一,自古以來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強的人,而我看到臣下的優點,就像自己也具有這些優點。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難兼備,我能捨棄其短處,而取其所長。第三,身為君主的,經常見到賢者就想拉攏為心腹,見到品格較差的就想徹底摒棄,而我則是見到品德優良的就敬重之,見到差一些的就愛憐他們的不幸,這就讓賢與不賢,都能各得其所。

第四,古來君主大多厭惡正直人士,或公開殺戮,或暗中陷害,沒有乙個朝代沒有這種事。我登基以來,朝廷上站的乙個挨乙個的都是正直之士,從沒有罷黜斥責過一位正直的人。第五,自古都是看重中原人士,而貶低周邊民族人士的,而我對各族的愛護是一樣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對父母一樣有深厚情感。

這五條,就是朕成就今日功績的理由。」說完以後,李世民還看著褚遂良說:「你擔任過本朝的史官,你看我總結這五條,還算談到本質了吧?

」褚遂良說:「您的豐功偉業數都數不過來,您只舉出這五條,是皇上您太謙虛啦!」 這一段,主要談了用人的氣度和民族政策兩大問題。

他能夠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確實與他在這兩方面的心胸氣度有直接關係。李世民的成功經驗,值得總結值得參考更值得繼承。這些評價大體也不差,只是本文這裡要說的是,他的自我評價有偏高之嫌。

且看貞觀年間幾起莫名其妙的案子。 案例一,貞觀五年(631),有一精神不太正常的人叫李好德,胡亂說了些話,因為涉及政治上的敏感話題,有詔書下令徹查。當時司法方面的主管部門是大理寺,大理寺的主管**張蘊古得出的結論是:

李好德有病,證據明確,所以,依據法律,李某不應追究刑事責任。這時,有一**出來說:張蘊古的老家在相州,李好德的哥哥正好在相州做一把手。

所以,張蘊古的結論有問題,是他們串通一氣。當皇帝的最恨臣下結黨營私,李世民一聽這樣的報告,非常憤怒,立即下令將張蘊古處斬。雖然李世民事後照例表示了後悔,但影響比前一案更壞。

它直接影響了乙個時期裡法官判案的態度。有記載說,自從張蘊古一案出來,法律界**都盡量不減低犯人的量刑和處罰。因為,對有罪者的量刑適當沒有給予應有處罰的反倒沒有**的責任,而開脫罪犯的卻要受牽連。

李世民就此向大理寺主要負責人劉德威諮詢:為什麼最近法律執行起來比較嚴格了?劉德威說:

責任在皇上啊。君主喜好刑法寬鬆那麼刑法就寬鬆,君主喜好嚴刑峻法那麼刑法就嚴峻。按法律規定:

犯人有罪而法官沒有給予其應有處罰,那法官也要被處以該刑名減三等的處罰;犯人的罪名,法官給予減免處罰而出現失誤,那法官也要被處以該刑名減五等的處罰。實際上呢,現在法官沒有給犯人定罪的就沒啥事,減免刑罰的搞不好自己就是重罪。所以現在有關**都求自保,遇到案件就很難給犯人減免處罰了,而是爭著給予較嚴重的審判。

這就是執法官怕自己受牽連啊。 這段記載說明,一,貞觀的死刑案件少,確實是統治者有意為之,是精心設計刻意經營的太平景象。二,說明執法從輕與從重的標準並沒有一定之規,不是以法律為準繩,而是以長官意志官場風氣為轉移,當然,這裡起主導作用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案例二,貞觀二十年(646)有人控告刑部尚書張亮謀反,證據是,張亮豢養乾兒子五百人,還和幾個江湖術士交往,說自己的名字和神秘預言相合,於是考慮起兵造反的事。李世民看到是高階**涉案自然十分重視,派馬周調查,結果是張亮謀反證據不足。但李世民不這樣看,他認為:

張亮好端端養這麼多嘎巴脆的乾兒子幹什麼?不是想謀反是什麼!在朝廷上發動百官來討論,大家都一致認為張亮謀反屬實,應該處斬。

只有李道裕一人堅持認為此案張亮謀反的證據不充分。李世民讓長孫無忌和房玄齡到獄中和張亮訣別,然後處死張亮。過了一年,刑部二把手的職位空缺,命令宰相提出參考人選,擬的幾人,李世民都不滿意,後來他想起來李道裕了,理由是:

他當年說張亮的案子沒有明確的謀反證據,說的很準確也很得體。當時朕沒有聽從他的話,事後感覺很後悔。這時他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但為時已晚。

李世民並非不犯錯誤的超越時代超越時空的超人,雖然不能避免舊時帝王任意操縱權力和司法的毛病,不可能對正直之士「未嘗黜責一人」。但他畢竟不同於一般的帝王,他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會反省自己的言行,承認自己的過失,對以往的錯誤予以糾正;個人的情緒言行,則盡量有所克制。他沒有簡單掩蓋或抹殺自己的過失,而是公開表示悔意,在帝王當中,這樣的心胸也屬於難得了。

這些記載,也是李世民自我評價的乙個側面,值得我們注意。同時,這也是貞觀之治能夠名留青史的乙個原因。

李世民的評價,名人對唐太宗的評價

1 張緒通 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 最幸運 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 達到了禮制與正義 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 時代。2 柏楊 李世民大帝是中國...

評價唐太宗(李世民),對唐太宗的評價

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

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價,歷史上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論

濟育蒼生,其益多 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2011 隨州 唐太宗曾說 君,舟也 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保證農民的土地和時間,促進了社會發展。唐太宗的執行措施實質體現了儒家的 仁政德治 一代明皇,把中國人的聲望推到了歷史最高點。現在的唐人街就是因此而來的!...

歷史上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評論,對唐太宗的評價

李世民 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649年7月10日 即唐太宗 626年 649年在位 bai,生於武功之別館 今陝西武功 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 戰略家 軍事家 詩人。1 善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

怎麼評價唐太宗,對唐太宗的評價

唐太宗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即便今天,他仍是史學界關注的熱門人物,研究成果很多。總的來說,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 但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評價上還有分歧。一 關於唐太宗篡改國史及相關的建唐問題。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唐太宗篡改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