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的蜀國,劉備和諸葛亮用人確實不怎麼行。馬超 魏延被埋沒了,法正死的太早

時間 2022-02-17 13:21:22

1樓:老子曾經帥過

知道劉備為什麼不用馬超麼?

第一,馬超本是一方諸侯,而且被羌人奉為天神,影響力很大,從某種意義而言跟劉璋這些人沒多大區別,你身為君主敢重用麼?

第二,馬超雖然確實勇猛,但人品方面有待商榷,正是由於馬超造反才導致父親及家人被曹操所殺,不論是張魯還是劉備對他都沒什麼好感,覺得他既然連父親家人的性命都可以不顧那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忠君了。

第三,馬超也知道劉備對自己戒心很重,所以平常都常懷危懼,乙個武將整天生活在戰戰兢兢之中,自然會消磨掉自身的銳氣,討伐漢中遇到曹洪連連受阻,甚至比不上老頭子黃忠,劉備自然對他更加不滿意了。

其實到了後期馬超已經意識到自己以前天性涼薄的錯誤,所以臨沒上疏曰:「臣門宗二百餘口,為孟德所誅略盡,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實在是令人痛心。

至於魏延,劉備倒是一直很信任他,還將漢中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他鎮守,不過諸葛亮確實是不喜歡用他,我分析什麼反骨之說不可信,大概出在兩點上:

第一:風格不同,諸葛一生謹慎,生怕將劉備的基業毀於一旦,所以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而魏延則是性格將領,而且又有些直腸子,有什麼意見直接就噴出來了,諸葛自然不會喜歡這樣乙個下屬。

第二:魏延與楊儀不合,但諸葛偏偏卻很欣賞楊儀的能力,因此魏延自然就成了諸葛眼中的惡人,魏延三番兩次與楊儀發生衝突只能讓諸葛更討厭他而已。

綜上,魏延不受重用並非能力問題,他對蜀漢的忠誠也是蒼天可鑑,可惜太有性格了,所以不受諸葛的青睞。

劉備文治武功都不及曹操與孫權,能成大事自然有其獨到的一面,而擅於用人就是他的長處,諸葛內政長才,軍事次之,看人就太失敗,諸葛所看好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文人,大概這也是一種自矜吧,認為用腦袋的人永遠比用四肢的人厲害。

2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用人的確不怎麼樣 ,尤其是他剛愎自用聽不得別人建議,可是劉備還是很有能耐的,劉備在諸侯中能生存下去,而且在曹操孫權這樣的大諸侯的存在下還能建立蜀國,是很有能耐的,拿說他用人剛出道的時候就厚待關羽張飛,後來的關羽為多少人看重,讓他守荊州時多少人都對他害怕,為了對付關羽魏國和吳國才進行唯一一次聯手的,之後動用了多少力量,出動多少名將只為了關羽,沒有關羽鎮守荊州劉備估計連西蜀都去不了,張飛更是打下西蜀和漢中的得力助手,劉備三請比他年少的諸葛亮出山後,就成功聯合東吳一起對抗曹操,後來入蜀後一直讓諸葛亮管內政,謀略一直讓法正管可以說是知人善用了,後來託孤時本來和孫策一樣託給2人 乙個是諸葛亮乙個是李嚴,可是諸葛亮一直獨攬大權,最後結果自然而然的被滅了

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用人是沒有問題的,馬超的演義形象非常勇武,但史實人物實際上是個紈絝子弟,並非將門虎子。

諸葛亮的才能更多的在內政和後勤方面,這兩點雖然沒有統兵打仗風光,但卻是軍事的基礎——打仗就是打錢。換言之,諸葛亮是相才,而非帥才,橫向對比的話,諸葛亮類似蕭何,確實是個偉人。劉備死後,諸葛亮搞不清自己的定位,開始參與軍事指揮,導致蜀國勢衰,但總體來說難掩他前大半生的光輝。

法正是蜀國名副其實的軍師,軍中決策多由法正定奪,是個帥才,但正如你所說,可惜死得早。

歷史上的趙雲並非猛將,而是警衛隊長、親兵隊長的小角色,所謂五虎將,並不存在,其實只有前後左右四將。

《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多為杜撰,並非史實,且矛盾之處頗多,想客觀評價乙個歷史人物,還是得讀史書。

4樓:伏波將軍文淵公

馬超畢竟曾經是一方諸侯,曹操也曾經說過「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這樣的乙個人,有勇武,有忠於自己的軍隊,劉備不是不想用恐怕更多的是不敢用啊。另外,馬超死得太早,建安二十年,馬超入蜀,這時是公元215年;七年之後,即公元222年,馬超病死,年僅47歲。

其實劉備也是想用馬超,這一點從拜馬超為驃騎將軍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用人好像有時候不是考慮誰的本事的問題,有時候本事大的不敢用,沒本事的不能用,主公五極高的威望,用人大多選用中庸之才。

劉備不比曹操,曹操的地盤是他自己一刀一槍的殺出來的,劉備的大多是巧取豪奪的,內部派系叢生,也就是他的駕馭手段高,換個人不一點搞定。他要是真有極強的實力和威望令西川內部平定,還娶個寡婦做什麼啊。

6樓:匿名使用者

站在領導者的立場,有時候忠心比能力重要。乙個人再有才,如果能夠威脅到施才者的地位,哪怕是一絲都不行,這樣的話,失寵也有其必然性,沒打壓已經是不錯的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何必糾結呢!劉備沒有劉邦狠;諸葛只能做軍師,出計謀,處內政,根本不是帥才!曹操運氣不好,好不容易有個郭嘉,英年早逝!

8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盡信三國演義裡的,演義演義始終是演義。乙個梟雄,乙個被譽為千古智聖;乙個可以開創乙個國家,乙個可以維持乙個弱國的人,單靠乙個人是違法做到的。

9樓:冷雨無聲

劉備臉皮厚,心不黑,所以蜀國終究要滅亡。。。。樓主還是看看厚黑學吧,上面有好多關於三國人物的講解,感覺蠻有道理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雖說諸葛用人確實不怎麼樣,但也是不得已的吧

三國演義裡馬超是怎麼死的?第幾回

11樓:匿名使用者

第91回「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候上表」裡有一句交待過。即趙雲見諸葛亮在「出師表」奏後要出兵了,在點將時沒有他的名,心裡不服,一定要出征,這時諸葛亮就說:「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為折一將也。

今將軍年紀巳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

而諸葛亮平南回成都是巳是建興三年以後的事了。馬超,字孟起,所以說馬超是病死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馬超是病死的,三國演義裡第九十一回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固,吾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馬超字孟起!

13樓:匿名使用者

馬超是病死的,具體是多少忘了

擁有諸葛亮、趙子龍、馬超、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的劉備,怎麼還得不到天下呢?

14樓:漢文化編外推廣員

這麼多還是不行,沒有魏的人多。

張遼 徐晃 樂進 李典 許褚 張郃 曹仁 曹休 曹洪 夏候淵 夏候敦 文聘 于禁,早期的典韋不算。

孫權那邊呢:黃蓋 太史慈 甘寧 韓當 周泰 程普 祖茂 徐盛 凌統劉備那邊呢? 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

15樓:大夢誰醒

諸葛亮是在魏國和吳國人才過剩的情況下才投奔劉備的,且其如空城計等很多計謀都是後人為了美化他而瞎編的。

趙子龍等皆為雜牌將軍,只不過在三國志中與其餘幾人列在同一傳記中才會有了後人改編的五虎上將之說。

關羽在宋朝之後才開始出名。

多看看《三國志》吧,了解一下史實。

16樓:不負如來不負卿

他們確實是人才但卻沒有多少機會得到重用,相比於魏國那邊人才濟濟而且年齡都比蜀國更年輕,等到劉備擁有根基的和資本的時候蜀漢人才已經開始凋零了,軍師法正早亡,趙雲老矣而且並不受重用,馬超有實力而且年輕但被劉備忌憚不敢用,關羽已陣亡而且還丟了南郡,張飛也沒等到北伐就死了,黃忠也戰死了,唯有魏延受劉備欣賞得到重用獨擋一面駐守漢中,而且打下漢中後劉備就回成都去封賞群臣了沒有再向長安進取因為拿不下,後來諸葛亮也北伐想拿下長安始終不得。

17樓:風撫翠竹

起家太晚,就掛了乙個皇叔的名號,要錢沒錢 要人沒人 混到蜀漢皇帝很不錯了!

老曹起家的時候就有夏侯家幾千家丁來投既有許諸 典韋等猛將還有潁川學院那一票文人支援

老孫家父子三人都很牛逼,混的最差的時候都有三千號人跟著。

劉備剛起家好容易招了千百號人結果沒幾天就給督郵搞走了,十八路諸侯的時候還是跟在別人後面混。晃蕩好幾年終於有乙個徐州結果沒幾天由給呂布奪了。最後還是在老曹和老孫家火併的時候漁翁得利才有了一席之地。

所以劉備怎麼能得天下

18樓:匿名使用者

超一流。。。可能你是按三國演義的觀點來看的。事實上三國時期一流的人才大部分不是在蜀也不是在吳而是在魏。

曹操是個十分懂得用人之道的人,跟隨他的人才,很多都是死心塌地效命,比如郭嘉,荀彧,荀攸,許褚,典韋,張遼,夏侯淵,夏侯惇,曹仁,張頜,徐晃等,曹操不僅又最多的城池,最強的兵馬,最好的人才也很多。

19樓:匿名使用者

得天下不是武將厲害就可以的。三國時期重要的問題是士族的崛起,而三個國家在對待士族方面用著不同的政策,其中蜀國就是打壓川蜀本地勢力,重用外來勢力導致了內部的不穩定。而且諸葛亮的三分天下重要的部分是荊州,只剩川蜀的蜀國地勢偏僻,不論物產人力都差不只一截。

20樓:海桖瑤

你看下魏國更多。魏國猛將名士不計其數。而且蜀國不如當時的魏吳富裕,劉備當皇帝後開始出現自滿情緒等。

21樓:匿名使用者

國代行兵打仗最重要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他們只佔了乙個半,曹操佔了2個半。

22樓:玉婷

因為不該他得,命該如此。

23樓:再見吧啦啦

有人和 無天時地利

劉備到後期為什麼那麼聽法正的話..而對諸葛亮的話卻至之不理呢

24樓:冷侃娛文

一、原因:

1、法正之所以勸諫功夫如此了得,關鍵在於他非常洞悉劉備的心理,完全掌握人心以及人性的弱點,再結合高超的語言藝術,關鍵再加上不怕死不怕被罵的彪悍舉止,劉備真是不把他當心腹都不成了。舉兩個例子:

(1)、「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欲揚先抑,先把許靖貶低一通,然後從實用角度指出重用許靖的好處和不用的壞處。對待許靖不妨敬重,敬重的目的不過是「以眩遠近」,話說的這麼直接,讓劉備感覺法正的確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自己解決問題,怎能不讓劉備產生認同。最後再引用乙個歷史典故,更滿足劉備的虛榮心。

(2)、先主與曹公爭,勢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無敢諫者。矢下如雨,正乃往當先主前,先主雲:「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親當矢石,況小人乎?」先主乃曰:

「孝直,吾與汝俱去。」遂退。

這次法正乾脆乙個字也不說了,直接用身體說話。擋在劉備身前,劉備果然「中計」,讓法正避箭,於是某人正好借坡下驢說了後面那句話,還說的相當好聽,既抬高了劉備的英勇,也展現了自己的無畏。實在是無懈可擊的勸諫。

2、劉備知道諸葛亮等人和關羽不和,關羽為人「傲上而忍下」,意思是對待高階知識分子和**很傲慢,對待下級平民和士兵很好,「剛而自矜」,自從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後和關羽就不是很合得來,所以諸葛亮權劉備不要伐吳,劉備肯定是不聽的,他會認為這是諸葛亮不喜歡關羽的體現。再到後期的諸葛亮和劉備的政治傾向有矛盾,導致了兩人關係的僵化。諸葛亮還是主張北伐中原,光復漢室,而劉備做皇帝後不想光復漢室了。

二、簡介:

1、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製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

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曹操帳下的程昱和郭嘉。

2、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南陽郡耕種。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3、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赤壁之戰時,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

於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三國裡劉備帶蜀國伐吳國時諸葛亮為什麼說 「若法孝直在,則能止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法正是病死的。這點不用懷疑。諸葛亮說這句話,是因為法正有個特點,是所有蜀國 都不具備的。那就是敢於直柬。法正為人正直,性格坦率,雖然劉備是老大,他是跟班,但劉備犯了錯誤,法正敢於直接指出劉備的問題所在,並嚴格批評劉備。而劉備還總是聽法正的話,因為他知道,雖然法正言辭激烈,但所講的都在理。所以說 若法...

三國的諸葛亮是怎麼死的,三國裡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應該是勞累過度病死的 不過,還有乙個小傳說,諸葛亮知道他快要死了,就做法以延續生命,點燃了七星燈,如能一夜不滅,即可延續生命,可惜被魯莽的魏延,在進來報告軍情時,撲滅了.諸葛亮認為天意如此不在做法.蜀建興12年 234 53歲 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五丈原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太...

三國殺神諸葛亮的問題,三國殺裡神諸葛亮的台詞是什麼?

1.直接無效 2.可以 三國殺裡神諸葛亮的台詞是什麼?神 諸葛亮 七星 七星晨之力,佑我蜀漢 不忘天恩,誓討漢賊狂風 風 起 萬事俱備,只欠業火 大霧 此非萬全之策,惟懼天雷!此計可保你一時平安陣亡 神諸葛沒有陣亡配音 七星 七星晨之力七星晨之力,不忘天恩,誓討漢賊 狂風 風起.萬事俱備,只欠夜火。...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幾歲死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幾歲死的?

應該是勞累過度病死的 不過,還有乙個小傳說,諸葛亮知道他快要死了,就做法以延續生命,點燃了七星燈,如能一夜不滅,即可延續生命,可惜被魯莽的魏延,在進來報告軍情時,撲滅了.諸葛亮認為天意如此不在做法.蜀建興12年 234 53歲 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五丈原位於八百里秦川西端,太...

三國裡面諸葛均有何作為,諸葛亮的弟弟,三國裡面諸葛均有何作為?

諸葛均在蜀漢建立後的216年出任長水校尉官職 他是經過兄長向劉備引薦,才出任的長水校尉官職,在蜀漢滅亡後與宗預被遷徙至洛陽,在途中病故。三國演義 中說劉備第二次來到草蘆時,將諸葛均誤以為是諸葛亮 後來諸葛亮出仕,諸葛均繼續留守隆中,其後隨兄長諸葛亮引薦才投歸劉備。諸葛均是琅邪陽都 今山東沂南 人,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