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中國的軍隊編制是什麼,明朝軍隊是怎麼編制的?

時間 2022-02-15 09:17:18

1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部隊分為京軍(亦稱京營)和 處所軍兩大部分。京軍為全國衛軍的精銳,平時宿衛京 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洪武初年,京軍有48衛。

成祖 遷都北京,京師接近前線,京軍多達72衛,並正式成立 了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 千營主巡哨,神機營掌火器,戰時扈駕隨徵。以後,京 軍制度累有更易。

此外,尚有拱衛皇帝的侍衛親軍,如 錦衣衛和金吾、羽林、虎賁、府軍等12衛軍,以及附屬 御馬監的武驤、騰驤、左衛和右衛等4衛營。

處所軍包含衛軍、邊兵和民兵

衛軍配置於內地各 軍事重鎮和東南海防要地。邊兵是防禦北方蒙古騎兵的 戍守軍隊, 配置於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9個軍鎮, 史稱「九邊」。民兵是軍籍之外、由官府僉點、用以維 持處所治安的武裝,內地稱民壯、義勇或弓兵、機兵、 快手,西北邊地稱土兵,西南少數民族地域有苗兵、狼兵 等土司兵。

此外,還有不同行業和階層組建的礦兵、鹽 兵、僧兵(少林兵、五颱兵)等,遇有戰鬥,常被召出 徵,戰鬥停止仍回原址。

衛軍重要是步軍、騎軍,東南沿海也置有水師。官 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諸衛造船抗倭,使水師獲得了很 大的發展。衛軍的兵器裝置,不僅刀牌、弓箭、槍弩等 冷**製造優良,火器已佔很大比例,銅銃、鐵銃、地 雷、各類火炮開端裝置軍隊。

**還設立兵仗和軍器兩 局,負責鑄造火器。各省都司、衛所也遍設雜造局,專 管所在衛所的**修造。

明初,衛軍重要來自隨朱元璋起義的「從徵軍」、 元朝和割據權勢投降的「歸附軍」、因犯法而被謫發的 「恩軍」以及抑配民戶參軍的「垛集軍」。「垛集」原 是軍伍缺額時抑配民戶彌補軍伍的一種措施,朝廷頒行 《垛集令》後成為衛軍的重要徵集方法。按《垛集令》 的規定,民3戶為1單位,其中1戶稱正戶,出軍丁,其餘 為貼戶,正軍逝世,貼戶丁補。

永樂以後,正戶與貼戶的 壯丁輪流更代為軍。軍民嚴厲分籍。當軍之家皆入軍籍, 稱軍戶,屬都督府,不受處所行政官吏管束,優免一丁 差徭,身份和經濟位置都與民戶不同。

軍戶固定承擔兵 役,父逝世子繼,世代為兵,並隨軍屯戍,住在指定衛所。 若軍戶全家逝世絕或流亡,由官府派員到原籍勾補親族或 貼戶頂替,稱為「勾軍」或「清軍」。

明建國後實行衛所兵制,幾個府為乙個防區,設衛。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兵數大抵以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為百戶所。

百戶所有總旗二,各轄五十人,小旗十,各轄十人。兵士稱「軍」,世襲當兵,另編軍籍。衛的主官為指揮使,所的主官為千戶、百戶。

各衛所分別屬於省的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統由**的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的數目:洪武七年(1393)為都司十

七、行都司

三、留守都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千戶所六十五。永樂後增為都司二十

一、留守司二,內外衛四百九十三,千戶所三百五十九,總兵額二百七十餘萬人。明太祖初,以大部分屯田,小部分駐防,屯田所供以軍餉。

明朝軍隊是怎麼編制的?

2樓:中地數媒

明朝建立後,規定軍隊的編制採用衛所制。朱元璋渡江後,隨著軍隊的不斷擴大,編制不一,將校的稱呼極為混亂。後來,他下令進行整頓,立部伍法,規定「有兵五千者為指揮,滿千者為千戶,百人為百戶,五十人為總旗,十人為小旗」。

建立明朝後,劉基在這一基礎上,奏立軍衛法。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大抵以5600人為l衛,1120人為1千戶所,112人為l百戶所。

百戶所下設2個總旗,每個總旗下設5個小旗,每個小旗有軍士10人,「大小聯比以成軍」。全國的軍隊均按此制編入衛所,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率領。每個衛所駐地固定,軍士皆有定數,將官設定亦有定例。

各個衛所官兵分別隸屬於所在地方的都指揮使司,再上轄於**的五軍都督府。

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全國平定後,明朝共設17個都司、1個留守司,有內外衛所329個和守禦千戶所65個,軍隊兵額約有180餘萬。永樂時期,有所增改,都司增為21個,留守司2個,內外衛所增至493個,守禦千戶所359個,兵額也增至270餘萬。後來,軍額又不斷擴增,最高時除錦衣衛等不計外,共有額軍313.

83萬名。洪武時的軍隊,主要**於以下幾個方面:「從徵」,指原先參加朱元璋起義軍的「諸將所部兵」;「歸附」,指先後投降的元朝軍隊和其他隊伍,即所謂「勝國及僭偽諸降卒」;「謫發」,指因「罪」被罰充軍卒的;「垛集一,指被強制抑配為軍的,具體辦法是將民戶每3家編為l垛,其中l戶充役(正戶),2戶幫貼資助(貼戶),後改「令正軍、貼戶更代充役」;元代軍戶,洪武二年規定:

「凡軍、民、醫、匠、陰陽諸色戶,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妄行變亂,違者治罪」,元代的軍戶在明代仍然是軍戶,必須繼續充役。

為保證衛所的兵源,明朝實行世兵制,規定衛所軍士和武官全部世襲,只有五府官及都司官為流官,由世職衛所官及武舉選授。為此,明**將軍民嚴格分籍,衛所軍及武官皆入軍籍,稱為軍戶,屬都督府管轄,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的約束。軍戶優免1丁差徭,但需固定承擔兵役,父死子繼,世代為軍,並隨軍屯戍,住在指定的衛所。

若軍戶逃亡或全家死絕,由**派員到原籍勾補親族或貼戶頂替,稱為「勾軍」或「清軍」。

世兵制下的衛所軍卒,具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一人為軍,全家便世代不能脫離軍籍,而且與罪徒為伍,社會地位很低。他們需自備弓甲「胖襖」和入伍路費,「月糧」又十分低微,加上軍官的剋扣、虐待和役使,生活非常困苦。因此,匿籍逃亡的現象不斷發生,致使衛所軍隊缺額。

明中葉以後,作為衛所制經濟支柱的軍屯遭到破壞,軍卒因月糧衣食沒有保障而大批逃亡,世兵制逐漸走向崩潰,衛所制度也日趨廢弛,明朝的軍事力量因而不斷削弱。到萬曆末年,全國兵額只剩下「一百一十六萬有餘」。

為了補充兵源的不足,明**又實行募兵制。募兵曾是朱元璋起兵時擴大其軍隊的乙個重要途徑,明朝建立後因實行世兵制,雖也斷斷續續採用過,但規模都不大。明中期以後,由於邊境形勢緊張,兵力不敷,又開始大規模募兵。

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曾「令各處召募民壯,就令本地官司統領操練,遇警呼叫」,京師也「募四方丁壯,隸勇敢營」。到嘉靖年問,為了對付日益加劇的邊患,明**更把募兵制廣泛推向全國,並積極鼓勵各地武官從事召募,「視其所召多寡而輕重其賞」,募兵的數量於是迅速增加,成為明朝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招募的士兵是種僱傭兵,不入軍籍,不世襲,無須終身服役,人身依附關係相對削弱。

他們的待遇也比衛所軍優厚,除免本身各差役,並享受比衛所軍多的月糧,還可以得到一筆相當數量的安家銀、盔甲器械銀和鞍馬銀,一人應募,一家可資以養。募兵以營為單位編組訓練,由具體負責召募的將領統帥出征,兵將相習,聚族不離。因此召募之兵的戰鬥力比衛所軍大大加強,到明朝後期成為明軍的戰鬥主力,「兵禦敵而軍坐守一」,衛所軍主守或主屯,而由募兵負責征戰了。

明代的募兵,在嘉靖以前,一部分歸地方官府管轄,一部分由衛所代管。嘉靖以後,在原來鎮戍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營伍制,募兵便實行獨立的編制。召募來的士兵,一般都編入營伍,按伍、什、隊、哨、總、營的形式編制,由伍長、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統轄,再上轄於兵部。

營伍設定及人數沒有統一的規制,視需要而定,一般而言從總兵到把總,所領之兵皆可獨立為營。營官亦無定員,以需要而定。營兵服役期限一般都不長,戰時召募入伍,事畢汰兵去營。

一般皆隨戰事調發,亦無固定住地。這樣,就在原有的衛所制之外,出現了營伍制這一新的軍事組織形式,二者同時並存,「呼衛者日軍,而募者日兵」。

明朝軍隊是怎麼劃分的?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明朝的軍隊,分為京軍和地方軍。京軍的主要部分是京營,它由全國衛所軍隊的精銳部隊組成,平時宿衛京師,戰時為征戰的主力。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年間,京營有48衛,「士卒之數二十萬七千八百有奇」。

明成祖遷都北京,將京營的步騎軍分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正式建立五軍營。同時,每年調河南、山東、山西、大寧(今內蒙古寧城西)及中都(今安徽鳳陽)衛軍16萬至京師操練,稱為班軍,隸五軍營。後來,得邊外降丁3000人,又建三千營。

另外,又建立一支火器部隊,稱為神機營。這三大營俱上隸五軍都督府,稱五府兵,共72衛,兵額大約35萬至40萬,加上隸屬京營的畿輔駐軍和京操班軍,京營勁旅不減七八十萬。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千營主巡哨,神機營掌火器,戰時扈駕親徵。

除了隸屬五軍都督府的京營,京軍中還有兩支不隸五府的親軍。一支是侍衛上直軍,洪武時有錦衣、旗手、金吾、府軍、虎賁等12衛,後增至22衛,專門侍衛皇帝,歸親軍都指揮使司統轄。另一支是宣德八年(1433)建立的騰驤、武驤等四衛軍,專職供養馬役,「聽御馬監官提調」。

此外,還有一些既不隸五軍都督府又非親軍的衛軍,如武功等工衛(隸工部)和長陵等陵衛。

明代的京營制度,後來屢有更易。正統十八年(1449)的土木之變,京營精銳喪失殆盡。兵部尚書于謙一面補充兵員,一面進行改革。

他認為三大營各有總兵官,互不統轄,號令不一,「臨期調發,兵將不相習」,是一大弊端。景泰二年(1451),從三大營中選出精壯軍士10萬人,分為5營團練,名曰團營法。翌年,將團營軍士增至15萬人,分為10營團練。

10營共設總兵1人,受兵部尚書節制。未編入團營的軍士仍歸三大營訓練,稱為老營或老家。團營的設定,乃是對三大營編制的一種改進。

成化年間(1465~1487),又選精壯軍士14萬,分12營團練,命12侯掌之,稱為選鋒,餘軍稱老家,以供役作。正德(1506~1521)時,調數萬邊軍入衛京師,設東、西兩官廳操練,於是邊軍又成為選鋒,12團營反變為老家。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營「見籍止十四萬餘」,經過改革,重新恢復三大營的建制,只將三千營改稱神樞營,設總督京營戎政(武臣)和協理京營戎政(文臣)統轄,並募兵4萬,「分隸神樞、神機」。

此後,募兵數量不斷增加,逐漸取代京營擔負起征戰的重任。

地方軍的主要部分是地方的衛所軍隊。洪武、永樂年間組建的數百個衛所,除駐紮在京師的京營、侍衛上直軍、四衛軍和工衛、陵衛外,其餘均為地方衛所。地方衛所的軍隊皆統於都司而上隸五軍都督府,分別駐守在北方的九邊、東南的海防要地和內地的軍事重鎮。

後來,江南軍士多用於漕運,江北軍士多作為班軍,進京操備,駐守九邊的邊軍人數雖多,但分路把守,勢分力單,「一旦有警,全借京兵」。募兵制廣泛推行後,地方衛所軍的作用也逐漸為募兵所取代。此外,洪武、永樂年間,周邊少數民放地區歸附後,明**又陸續在當地設立羈縻性質的番夷衛所,「官其長,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官,賜以敕書印記,」。

計有「番夷都指揮使司三,衛指揮使司三百八十五,宣慰司三,招討司六,萬戶府四,千戶所四十一,站七,地面七,寨一」。番夷衛所不隸五軍都督府,而歸兵部的職方清吏司管轄。

明朝的地方軍還包括名目繁多的民兵。內地各府縣有民壯、鄉兵,邊地和少數民族地區有土兵、達軍、狼兵、士司兵,各地的鹽徒、礦徒、僧徒也有各種名目的兵勇。民兵有僉派的,更多則是召募的,皆不入軍籍。

他們對維持地方治安起著重要的作用。「邊省凡有攻剿」,明廷往往「就近呼叫民兵、土兵,故餉省而易集」。

明朝時期各國的政治,明朝時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和歐洲有何區別

英國已經逐步走向資本主義經濟 明朝時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和歐洲有何區別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內閣,的最高權力在皇帝,權利實現高度集中,屬於我國古代的乙個分界點,明朝的內閣只是乙個顧問,不參與決策,而歐洲設內閣具有實權,能牽制君權,防止統治者專權,實現了權利的制約和平衡,有利於國家發展 明朝同時...

明朝哪個時期最強盛,明朝是中國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嗎?對比全世界

當是明成祖朱棣!他於公元1402年稱帝,於1406年營建北京城,1420年竣工。1421年從南京北遷定都北京!在他統治時期,我國的造船業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所造的航海船,最大的長44丈,寬18丈,可承載1000多人,並備有航海圖和羅盤針等先進的航海工具,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國家,更於1403年命...

中國最早的和尚出現在什麼時期,中國最早的和尚是誰?

樂行問 達摩祖師 達摩,全稱菩提達摩,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時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於慧可。後出禹門遊化終身。東魏天平三年 公元536年 卒於洛濱,葬熊耳山。達摩...

元朝時中國的版圖有多大,大元朝時期中國版圖有多大

元朝時中國的版圖有13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北達西伯利亞,南至南沙群島,西至現在的哈薩克,東至黃海。版圖最大時期面積超過4500萬平方千公尺,佔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之四還多。元朝時中國的版圖達到了近1400萬平方公里,包括貝加爾湖地區等都是。大元朝時期中國版圖有多大 最大的時候有五分之四,佔世界陸...

日本二戰的時候軍隊編制,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編制

1 班 日軍每班13人,包括班長 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一挺輕機槍,編制四人 指揮官 射手 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 這四人是配備自衛手槍的,在戰鬥中有時也攜帶步槍 機槍射手除外 其餘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乙個兩人攜帶的50公釐擲彈筒。2 小隊 日軍的乙個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