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為難大臣,讓他找公雞下的蛋,大臣孫子為何說 這有何難

時間 2022-02-04 05:07:44

1樓:哎呀小白妞

人怕出名豬怕壯,在我國古代,有許多功臣因為功高蓋主,處處被人排擠,甚至最後成為君主的眼中釘,狡兔死走狗烹的歷史事件並不少見。其中,秦國有名朝臣甘茂曾經就因為自己顯著的功績而遭到君主的忌憚。

據記載,在小人的挑唆下,秦國君主要甘茂去找公雞下的蛋,不然就處死他,甘茂為此很傷神,但是他的小孫子甘羅卻為他解了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

據記載,君主要甘茂回去找公雞下的蛋,找不到就殺掉他,這讓甘茂傷透了腦筋。公雞怎麼下蛋呢?這不是明擺著想要讓他死嗎?

甘茂又著急又傷心。這一幕被他的好孫子甘羅看見了,甘羅聽了事情的原委以後,拍胸脯保證他能幫爺爺解決這件事情。

結果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甘羅進了大殿,但是甘茂卻沒來,秦王很生氣,便開始質問甘羅。我們大致回顧一下當時的對話。

秦王問:「你乙個小小年紀的娃娃來幹什麼,我找的是你爺爺,你的爺爺為何沒有來?」

甘羅回覆道:「我的爺爺在家裡生孩子。」

聽了如此荒謬的回答,秦王大怒:「胡說,男人怎麼生孩子。」

甘羅回覆道:「是啊,男人不能生孩子,那麼公雞又如何能夠下蛋呢?」

甘羅一時將秦王給問住了,但是秦王並沒有發怒,反而非常賞識甘羅的勇氣與機智,不僅沒有怪罪甘羅,還重新重用了甘羅與甘茂。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君王就是秦始皇了,這個大臣也是十分的無奈,沒有辦法拒絕皇帝的命令,難道要跟皇帝說公雞哪會下蛋。

3樓:活在瓜里的籽

這個大臣就算知道這件事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奈何對方是秦王,所以他沒法拒絕。

4樓:叨叨

面對著君王,即使是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也要硬著頭皮應下來,因為如果你當時不應下來肯定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5樓:

因為他知道拒絕是沒有用的,只能先答應著,然後找法子去拒絕秦王,他孫子用家父在家生孩子為比喻了公雞不能下蛋,讓秦王讚美他膽識過人。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君王是秦始皇,他要大臣尋找,這個其實十分困難,但是君命不可為,所以他只能說做得到。

7樓:知心小謝

當有乙個道士敷陳秦王,只有公雞下的蛋才可以治好他的病之後,秦王便起頭尋找冤大頭了。在一次早進取的時候,秦王指名讓乙個大臣去找公雞下的蛋。

8樓:luu陽光的

在當時,誰敢隨便拒絕皇上啊,即使知道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雅瑤先應承下來啊,畢竟對面可是九五之尊啊。

9樓:丸子閒談文化

這位大臣自然知道事情是難以完成的,但是對方是秦王,他沒法拒絕,只能領命了。

10樓:

這位大臣自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對方是皇帝,他沒法拒絕,就只能領命了。

11樓:遇見老蟲

甘羅自幼聰慧,甘羅的師傅是呂不韋,秦始皇忌憚呂不韋,就想除掉甘羅以絕後患,這才想出要公雞蛋來刁難甘羅的父親。

一人請大師看墳,大師說這是帝王冢,為何他第二天就挖了自己家的祖墳?

12樓:趙氏司命

這位挖掉自家祖墳的人就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臣羊祜,他之所以挖掉自家的祖墳純粹是為了保命,雖說那個時候他在晉國官場上的官位非常的大,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畢竟不是晉王,面對自家祖墳處在如此好的地方,並且有著帝王冢的跡象,羊祜只能夠毀掉這個帝王冢,要不然他日後必然會遭到晉王的清算,畢竟在古代大家對風水還是比較看重的。

所以羊祜毀掉到了自家的祖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向晉王表忠心,畢竟人心不可測,萬一有一天這個風水師向晉王透露一點有關羊祜祖墳風水的資訊,我相信這個時候的晉王肯定坐不住,雖說晉王不可能立馬把羊祜處死,但最起碼也會讓他掉一層皮,甚至還會派人去把羊祜祖墳的風水給破壞掉,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羊祜的做法並沒有錯。

並且縱觀羊祜的一生你可以發現,他活的可以說非常的順風順水,不僅出生在名門望族,而且家裡面世代有人在官場裡面做大官,此外羊祜的姐姐更厲害,她是晉王的王妃,當然為晉朝立下汗馬功勞的羊祜待遇也不差,並且羊祜最後還得以安享晚年。

當然他的家族如此的興旺,也不排除是這個帝王冢起到了作用,雖然最後被羊祜挖了,家族沒能出乙個皇帝,但是卻保住了後世好幾代安穩的生活,所以不得不佩服羊祜的遠見以及果斷。

13樓:看球大叔

因為怕被傳到帝王耳中,成為破家滅口的理由,所以就挖了自己家的祖墳。

14樓:夢曉霜天

不挖祖墳的話,會引起君王的猜忌,可能會給他們全族惹來殺身之禍。

15樓:陸離

他很害怕這種話傳到帝王的耳朵裡,那就更慘了。還不如自己動手挖祖墳比較安全。

16樓:微醺s啦

因為怕這話傳到君王耳中對自己起疑心,牽連家族。

關於誠信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7樓:life無明小魚

1、「一諾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乙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曾子殺豬

曾子原名曾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

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

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

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乙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3、誠實的晏殊

晏殊入朝辦事後,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於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遊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遊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

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什麼皇上選中宴殊,轉天上朝覆命,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遊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麼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

」晏殊上任後,有了面聖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裡貧窮沒有錢出去玩。

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欣賞他的誠實,懂得侍奉君王的大體,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後,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4、郭伋不失信於孩子

郭伋在擔任幷州牧時,曾經到下屬處巡視,到達西河郡美稷縣(故城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之北),有數百名兒童,各自騎竹馬,在道旁依次拜迎。郭伋問:「孩兒們為何遠道而來」。

兒童們回答說:「聽說使君到來,我們很高興,所以前來歡迎。」郭伋向他們表示感謝。事情辦完後,各兒童又將他送出城,並問:「使君何時回來」。

郭伋告訴別駕從事史,算好日子告訴他們。巡視後返回,比預計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於兒童們,於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約定日期才進城。

5、商鞅立木建信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乙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公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18樓:阿沾

1、曾子殺豬

曾子原名曾參,是孔子的學生。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

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

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

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

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乙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

2、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

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

「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3、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乙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裡很富裕。

由於家裡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裡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乙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裡下棋。

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

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

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

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裡都很高興。

可是,小皇甫績心裡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

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裡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裡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4、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

於是,京城的大小**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公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

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

「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5、晏殊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

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

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公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

「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大臣打算辭官歸鄉,君王拒絕,為何後面醉酒耍賴

後來李淵還讓自己的乙個兒子娶了裴寂的女兒,從此他們兩個成為了親家,後來有一天他們兩個在一起喝酒,裴寂就趁機向李淵提出要辭官回鄉,但是李淵卻拒絕了他的要求,甚至還說如果你要是辭官回鄉,那我就也退位好了,裴寂看見皇上為了她都這樣說了,所以就沒有再提辭官回鄉的事,後來因為了種種事情,李淵成為了太上皇,真的...

君王死後皇后讓大臣殉葬,為何皇后直接拔刀砍掉右手

可能這個皇后為了表達自己對君王的衷心程度吧。因為只有這麼做,才可以不去陪葬,才能保住性命 什麼叫歷史?歷史有三層含義 1 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 過去的事實。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

君王才把詔書寫好,為何大臣就一把奪過撕得粉碎,君王還大喜

因為司馬昱的詔書其實是在向桓溫示弱,王坦之看司馬昱如此沒有志氣才撕了詔書,這一行為也表現出了王坦之對東晉的忠心,所以司馬昱很高興,不僅沒有追究他撕了君王詔書的罪名,反而覺得他是乙個忠心耿耿的大臣。同時,他也慶幸東晉還有這樣對國家忠心的人的存在,他們的存在讓司馬昱的擔心又減少了許多。東晉司馬昱管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