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心者得天下,為什麼劉備沒有得天下?難道劉備無民心所向嗎

時間 2022-01-22 09:35:40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劉備事實上沒有得人心啊。

劉備「得人心」是大忽悠羅貫中強加給歷史的,《三國演義》只是**。看看正史《三國志》就知道整個劉備集團壓根就沒老羅吹得那麼神乎其神~~《三國演義》看的人太多了(真實的歷史要比**枯燥多了),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很多人也就都被老羅忽悠了

當時,所謂的「人心」其實是士族階級的心思。劉備沒有自己的東西,只是延續東漢的老路企圖維持原狀。而曹集團魏因為推出九品中正制滿足士族把持做官道路的要求,因而得到士族階級的擁護,顯然比老劉家更得「人心」

2樓:時光小玉

**中很大一部分是虛構了。就算真的如樓主所說,此話也並非絕對之說

3樓:匿名使用者

我一語見血的說一句,只有最後勝利者才是得民心者.各位認同嗎.劉備得人心是羅貫中說的,我不知道當時的人民是不是這樣想的.

再說諸葛亮窮兵黷武連連北伐造成了蜀漢多大的經濟負擔,人民吃不飽飯叫得民心,我們不能否認他的一心為民,可往往出發點和結果是背道而馳的,不是嗎?

4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看,演義不代表歷史,我想人家老曹也不會會比劉備差。

5樓:黃未濟

劉備沒有得天下,在風水學中這就是命理,因為他對民心太過善了。

6樓:匿名使用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本身並沒有錯,但它只是強調了得民心的重要性,而成功需要具備很多條件,而且曹魏集團並沒有失去民心,而且實力雄厚,難以匹敵,所以劉備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7樓:行者峰風

劉備只有諸葛亮,和趙子龍,本身是個賣草鞋的,頂多算個奸商,自然不行。

曹操有戰將百員,謀臣無數,本身是軍事家,政治家,詩人當然實力強。

8樓:匿名使用者

**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9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死早了。晚些死就好/

有句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為何劉備沒得到天下?

10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並沒有完全得民心,曹魏和孫吳治理的並不比劉備差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不知道樓主所指的天下,是稱帝還是統一全中國或者是別的什麼!如果是指帝業和民望的話,劉備可以說已經得到天下了,要不然三國裡面有句話怎麼叫三分天下呢,劉備沒得到,孫權曹操不也沒得到嗎!所以,我們只能說劉備沒能一統天下!

而正是因為劉備得民心,才最後佔據川蜀成就帝業.劉備沒能一統天下的原因我們來分析下1.劉備大半生時間一直沒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不像孫權是祖傳基業,也不像曹操出身不好,但是家裡勢力大又有錢,能資助他大規模招兵買馬!

沒地盤就不能發展,再強的人也沒有用武之地!2.劉備大半生時間一直沒有強大的軍隊,都基本上是剛組織起來,就有人打他,一直到他在荊州的時候才有關羽組織起1萬左右的水軍,而赤壁之戰劉備就是靠這只水軍和孫權一起打敗曹操.

3.等劉備終於強大起來的時候,也就是赤壁之戰後,有了荊州這個地盤,天下局勢已經明了,沒多少地方留給他了,所以即便劉備佔了益洲,勢力還是比曹操差了三倍不止,比孫權也估計也不行,更不用說後來又丟了荊州和夷陵之敗,地盤只有曹操的6分之一,孫權的一半不到.4.

劉備的對手曹操和孫權,也都不是簡單的角色啊,碰到這些個人,而且你的先天力量不足,後天發展又不如人家,還能從這些人眼皮子底下從乙個擺地攤的做到皇帝,本身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至於最後沒能統一天下,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得民心得天下說的沒錯,但是這並不是定律,明朝那麼大,那麼得民心,最後還不是被清朝給滅了!說了這麼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2樓:匿名使用者

汗。後期他那裡有人心啦?過了那麼多年了真是只知道魏國不知道有漢了。

13樓:永雁荷

說的好像和曹操孫權沒有民心一樣!其實他們也有民心

三國裡面說,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得了兩個反而沒有得到天下呢?

14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沒有得到天下原因

第一,劉備發跡較晚,早年雖有赫赫名望,但一直是到處流浪,寄人籬下,沒有一塊根據地(徐州旋得旋失,不算),因此力量一直發展不起來。他有時就象「流寇」,到處逃竄,兵力得不到補充,人民不能跟著到處跑吧。

第二,早期的劉備是重武將輕文臣。他可以與關張誓同生死,但文臣呢,如果他做的好,陳登徐庶會離開他去曹操那,水鏡先生,崔州平、石廣元等會不跟他幹?可能有人反駁說:

「兩糜、孫乾與簡雍呢,馬良和伊籍呢。」不錯,這些人是劉備的文臣,但是,兩糜與劉備是親戚,孫乾與簡雍是舊部,馬良和伊籍是主動投靠的。這或許可以說:

劉備重舊部與親戚,只能等人上門投靠,不善於自己找賢才(除了諸葛亮)。

第三,劉備的根據地不好。荊州是四戰之地,東有孫權,北有曹操,他們不時找麻煩;而益州由於四面大山,影響了進擊的行動。日後,諸葛亮與姜維北伐的失利也於次有關。

第四,東吳的孫權與北魏曹操都善於用人,英才倍出,相比之下,劉備的人才少的可憐,龐統陣亡,關羽敗亡,法正病亡,馬超不被信任,抑鬱而終,黃忠老死,張飛被刺....劉備以無人可用。

第五,孫權鼠目寸光,貪圖荊州,背後下手,偷襲關羽。

第六,曹操占領大部分國土,兵力、民力與經濟非劉備可比。

第七,劉備全盛時,不知道等待時機,一味的進攻,當他占領荊州、西川與漢中後,應該休整,協調內部,外交上結好孫權,等北魏內亂或曹操死去(「隆中對」所說的「天下有變」)在北伐。劉備太急了,漢中剛勝利,就讓關羽北進。

15樓:匿名使用者

水鏡先生:「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大笑而去......

「哎!我喊沒說完呢!若二者兼得則必先亡矣!

哎!等等!劉皇叔你聽到了沒?

喂......」只聽莊園之外只有劉備的大聲笑......「哎!

看來他是沒有聽見啊!但願上蒼保佑可千萬別讓他都得到了啊!」......

若干年後,陰間。

水鏡先生又遇到了劉備,劉備大哭道;「先生曾言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可為何我大漢卻是第乙個被滅的?」水鏡先生低頭不語,半晌後才緩緩說道:

「玄德公!誰叫你笑聲比哭還難聽,還又那麼大聲,我的後半句你沒聽到啊!」

這正是,成也臥龍鳳雛,敗也臥龍鳳雛!

16樓:殘雪若霜

(我先說明一下,我是預備的,並不是專業人士,所以我回答**不對就指出來好了,還有,這是我的觀點,不是官方的,所以別罵我哦)依我來看,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其一:劉備自己有問題。

其二:正是因為得到了兩個神人才適得其反,三國裡面不是有個叫水鏡先生的高人說了一句名言嗎:「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啊,惜哉!

惜哉啊!」他其實已經有所指,所得就是這個時候,至於龐統(鳳雛),他其實就是因為太驕傲而逝世的,這之後,劉備也是因為太驕傲而病死在白帝城的,他屢屢不聽諸葛亮的忠言,把七百萬大軍居然全部遷到了山林茂密處!!!!這萬一陸遜用火攻該如何是好!!!!!!

這瞬間幾百萬的營帳頓時就變成了幾百萬個火盆了!!!!!!!想想在劉備攻打吳國邊境時陸遜用的戰略,就是乙個字:等!

等到劉備心高氣傲,他的大軍裡十亭已經倒下了三亭!!這酷暑和瘟疫使得劉備的士兵個個都無力作戰了,要不是諸葛亮叫趙雲快快送劉備去白帝城,劉備早就燒死了,死了以後屍骨到**都還不知道了。所以,要麼就是劉備的錯,白白浪費了兩個人才,要麼就是兩者不可兼得!

不過還有一句話也很重要,要想得天下,必須有天機!地利!人和!

17樓:貓家貓司令

實話就是:劉備這角兒能力不咋地。

大白話就是:說這話的在忽悠人。

p話就是:得一人得天下,倆就夠嗆了。

不知所云的話就是:得到了天下,天下是神馬?不是當了皇帝了嗎?難道還要統一全國?稱霸全球?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只是用來形容那兩個人的才華。。。看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表面。。。。。。天下不是說得就能得的。

19樓:街有骨灰

龐統入川時死了,加上後期劉備意氣用事導致蜀國國力下降和劉禪的昏庸

20樓:匿名使用者

錯,是安天下不是得天下

他倆內政都一流,但諸葛軍事差到一塌糊塗,而龐統是死得早,所以劉備根本無法得天下

21樓:匿名使用者

入川時 龐統死了 如果不死的話 很可能奪得天下

22樓:耀月天下

天時地利人和才是王者稱霸的根本。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只是水鏡糟老頭對龐統諸葛亮的溢美之詞罷了,極其形容二人能力之高。

23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的**嘛,時代的侷限性,以為姓劉的是正統。歷史上曹操才識真正的英雄,憑什麼他們劉家人要把江山坐穿了,然到只有他們是正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天生就是做皇帝的嗎?

24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只能說明說話者對臥龍鳳雛人格的欽佩和才華的欣賞。

得天下,還是要天時、地利、人和。

25樓:龍彩龍

第乙個原因是鳳雛死的太早了,它說的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得天下的先決條件是他們的壽命要長些;第二個原因是劉備死的太早了並且沒聽諸葛亮的勸解,去攻打了東吳,導致蜀國國庫空虛,兵力大損,在幾年裡都無法打仗了:第三個原因是諸葛亮遇到了勁敵——北魏的司馬懿,東吳的江東四傑。

26樓:小月殘風

因為這句話是三國演義裡面說的,真真實三國裡面不是這樣的,且自打關羽失荊州以後,劉備的實力已經不行了,諸葛亮的貢獻在於,減緩蜀國滅亡的速度。

27樓:屋裡老濕

1 這個說法本身有水分

2 因為劉禪

28樓:千蓮子

畢竟人力有時盡,不敵大勢。

在三國裡,說臥龍鳳皺得一人者得天下,為什麼劉備把這兩人都得到了,卻得不到天下呢?

29樓:

得天下的因素有很多 電視劇集可能與史料記載有差異 百家講壇講過 三國毀於關羽 有人說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 不是司馬懿 而是關羽 是怕他武藝不精? 他在百萬大軍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 ,怕他輕舉妄動 不堪軍國大任?也不是.

到底怕他什麼?怕他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怕他使自已的毀於一旦.

而聯吳抗曹則是諸葛亮三國鼎立的根本大計 說到底怕他搞不好與東吳的關係 荊州與東吳接壤 又是一塊借而未還的有爭議的地方.作為這裡的守臣 最難處理就是保荊州而維護孫劉聯盟這二者之間的關係.上策是不傷和氣.

又長借荊州不還.諸葛亮最怕關羽不能貫徹這個方針.他深知關羽其人,盡小忠而可能害大忠,逞小勇而未能奮大勇.

關羽濃於桃園結義 卻淡薄天下大義 否則他不會再三阻撓劉備三顧茅廬,也不會刁難諸葛亮初行軍令,他只知道諸葛亮避見乃兄,使三兄弟失了面子,不知道乃兄如果見不到諸葛亮 會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 關羽降曹 曹操善待他 此義不忘 故有華容道放曹操,遺禍國家之舉, 聯吳抗曹對關羽 似乎是聯疏抗親 此義不計 故有抗親辱吳 喪盟失地之舉 這正是諸葛亮最怕的 怕關公守荊州,荊州與孫劉聯盟不可兼得 卻可能皆失 換個人守荊州行不行? 不行 荊州重地 非至親之人,非文武雙全之臣不能守 劉備至親唯關張 關張之中 文武兼備是關公 在劉備看來非關公不能守荊州 而諸葛亮看來關公不能守 但疏不間親 此化怎好對劉備直說 儘管諸葛亮費勁心機 但關公有自已的行為邏輯 邏輯結果腹背受敵 腹受國家之敵曹操 背受自已造的敵人吳軍 結局是喪師失地 敗走麥城 窮途末路,軍沒身死 這就造成了劉備大不幸 逼著他面對自已一生最困難的選擇 要顧孫劉聯盟的大局 就不能為關羽報仇 不報仇 結義誓言便不能遵守 便會失去了自已的立身之本:人合.

要報仇就傷害自已的立國之本:孫劉聯盟 也許比較好的選擇是做做樣子的報仇 劉備痛哭幾場 便決定報仇 ,也許開始是演戲.但開場的精彩誤了他 連勝過幾戰 真的進入了角色 以為甩掉軍師諸葛亮這根拐杖,也能順水推舟滅了吳國.

結果自然是自誤誤國 最後總結: 有了諸葛 才有聯吳抗曹 有了了孫劉聯盟 才有赤壁之勝 才有吳國轉危為安 蜀國從無到有 才有三國鼎立之勢 因有關公 才有荊州之失 荊州之失義弟之死 才有蜀國傷筋動骨大流血 從此一蹶不振 卒為司馬氏所滅 有諸葛 才有三國 所以說三國成於諸葛,因關公 盟友相攻 蜀國敗亡 ,所以說三國毀於關羽 說的比較多 都是我在百家講壇這本書上看到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為什麼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對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

得人心者得天下 選自 孟子 離婁上 孟子在此文中明確地提出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 的觀點,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乙個重要內容。人心齊,泰山移,團結力量大,只有得到別人的擁戴,才會成功。你這個人,如果經常去幫助別人,做善事,那麼你就會得人心,才會事事順心,萬事如意。要想得到天下,就必須民心所向,天下是老百姓...

都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得不到天下

因為劉備事實上沒有得人心啊。劉備 得人心 是大忽悠羅貫中強加給歷史的,三國演義 只是 看看正史 三國志 就知道整個劉備集團壓根就沒老羅吹得那麼神乎其神 三國演義 看的人太多了 真實的歷史要比 枯燥多了 謊話重複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很多人也就都被老羅忽悠了 當時,所謂的 人心 其實是士族階級的心思。劉備...